摘要:他的书法打破了唐代严谨的法度束缚,转而追求个人意趣与魏晋风度,开创了宋代书法的新局面。而他的《闰月帖》,正是一封看似普通的信札,却暗藏着他成熟时期的艺术密码。
在中国书法史上,北宋的米芾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他狂放不羁,痴迷晋唐名迹,甚至为了收藏王羲之的《王略帖》不惜典当衣物。
他的书法打破了唐代严谨的法度束缚,转而追求个人意趣与魏晋风度,开创了宋代书法的新局面。而他的《闰月帖》,正是一封看似普通的信札,却暗藏着他成熟时期的艺术密码。
《闰月帖》是米芾写给“门下僕射相公”的一封信,据考证写于丹扬(今江苏镇江一带)。信中提到“苦暑急欲捨舟”,可见当时正值盛夏,米芾在旅途中挥汗如雨,急切地想离开闷热的船舱。这样的背景,让这封信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
古人写信,尤其是文人之间的信札,往往不拘泥于工整,反而因随意自然更显本真。
米芾在信中恭敬中带着关切,比如他写道“无得志之容,有忧天下之色”,既表达了对收信人的尊重,又透露出对其为国事操劳的体谅。这种细腻的情感,让这封信超越了普通的社交礼仪,成为一幅充满人情味的书法杰作。
米芾的书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他早年潜心学习唐代名家——从颜真卿那里汲取雄浑之气,从欧阳询那里学得峻整之风,又从褚遂良那里领悟灵动之韵。直到元丰五年(1082年),在苏轼的点拨下,他才真正转向魏晋传统,尤其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风格。
为了得到晋人真迹,米芾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他不仅重金购买,甚至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宝晋斋”,足见他对晋人书法的崇拜。
他提出“石刻不可学”的观点,认为只有从墨迹中才能窥见古人真实的用笔轨迹。这种学习方法,让他超越了简单的模仿,而是真正触摸到了晋人书法的精髓。
在《闰月帖》中,米芾的行书如行云流水,字与字之间呼应紧密,笔势起伏跌宕,墨色随着书写节奏自然变化。
整幅作品透露出一种“意足我自足”的潇洒状态,这正是他成熟时期的典型风格。
与唐代书法的严谨不同,米芾的书法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他的字看似随意,实则每一笔都暗含法度,既有晋人的飘逸,又有宋人的意趣。
南宋高宗曾命米芾的儿子米友仁搜集其书法作品,刊刻成《绍兴米帖》,后来的《英光堂帖》《宝晋斋法帖》等也以传播米芾书法为核心,足见他对后世书法的深远影响。
《闰月帖》不仅仅是一封信,更是米芾书法艺术的缩影。它记录了一个文人在盛夏的烦闷与关怀,也展现了一位书法大师如何从传统中突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今天,当我们再次展开这封信,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笔墨温度,以及米芾那颗永不满足、永远求变的艺术之心。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