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长河 福祉绵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5 02:42 2

摘要:九曲黄河,浩浩荡荡、活力奔涌。黄河流域构成了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近年来,沿黄各省区遵循嘱托,深耕不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答卷上落笔铿锵,以生态为笔、绿色为墨,将优先守护的坚定和永续发展的底色写在全国生态日之际。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成静

九曲黄河,浩浩荡荡、活力奔涌。黄河流域构成了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近年来,沿黄各省区遵循嘱托,深耕不辍,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答卷上落笔铿锵,以生态为笔、绿色为墨,将优先守护的坚定和永续发展的底色写在全国生态日之际。

碧水清波:黄河水质的“蝶变之路”

九曲黄河万里沙。曾几何时,黄河水黄沙滚滚,水质污染问题严重。如今,黄河水质迎来了华丽转身,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连续两年超过90%。

这一成果背后,是沿黄各地的不懈努力。山西省全力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285个子工程项目已全部开工,力争汾河流域21个国考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河南省坚持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实施了水土保持和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开展“净水入黄河”等专项行动,让黄河河南段水质持续向好。甘肃省启动了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以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有序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用行动诠释上游的责任与担当。2025年盛夏,黄河兰州段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黄河干支流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真正实现了“一河净水送下游”的庄严承诺。

水质的改善,让黄河中的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恢复。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5年候鸟繁殖监测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保护区鸟类达37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二级保护鸟类66种;丹顶鹤越冬数量达到296只;东方白鹳繁殖233巢共536只,创历年新高。曾经难得一见的大天鹅,如今也能在黄河流域多处水域悠然自得地游弋,成为河面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绿意盎然:流域生态的“焕新画卷”

黄河两岸,绿色正在不断蔓延。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绿线”比20年前西移约300公里,曾经的荒山逐渐披上绿装。就在不久前,随着最后一片草方格在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铺设完成,一条长达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锁边林草带实现全线闭合,标志着位于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合龙工作完成。三大沙漠外缘流沙被牢牢“锁住”,汇入黄河的泥沙量得到有效遏制。

近日,在贺兰山下热浪翻滚的废弃矿坑里,工人们正戴着草帽在烈日下平地整坡、挖坑搬石。环坑陡坡上,直径半米的鱼鳞坑沿等高线层层铺开,鹅卵石拦水墙沿坡顶蜿蜒。项目监理王世永指着远处已完工的坡面说:“明年再来,柽柳、黄刺玫、醉鱼木一绿,这里就像给矿坑套了层‘防护甲’。”

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一个个鱼鳞坑将成为“水土锁”,单坑可拦蓄35升雨水,一个坑就是一个小水库,坡面径流削减六成以上。如今,这样的“复活术”正在宁夏黄河上游风沙区连片实施。作为黄河上游风沙区(宁夏中北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重要组成部分,银川市已修复废弃矿山217.82公顷,49个矿点摘掉“生态伤疤”标签。

2024年7月,该示范工程被正式纳入国家支持范围,总投资5.04亿元,覆盖银川、吴忠、石嘴山三市18个子项目;计划2024年至2026年修复401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总面积1731公顷。

甘肃省坚持“增绿就是增优势”理念,构建“1+N+X”政策规划体系,扎实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协同推进工业、生活、农业和尾矿库“3+1”污染综合治理,努力将黄河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河。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新安县,从2020年开始,将沿黄5镇约10万亩宜林荒山进行高标准绿化,华洋生态科技园便是典型代表,21年来园区种植了120余种、40多万株苗木,荒山造林成活率超过90%。

盛夏时节,驾车行驶在河南开封的黄河大堤上,行道林苍翠挺拔,堤肩绿草茵茵,空中俯瞰如碧波荡漾。大堤旁的生态廊道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宛如一条绿色“飘带”依偎在母亲河畔,成为市民消暑休闲的好去处。

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强劲引擎”

沿黄各地在推动生态保护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绿色转型之路,让绿色成为经济发展的底色。

山东已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86家、绿色工业园区13个,传统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变,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其中,淄博市的陶瓷企业通过窑炉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单位产品能耗下降30%以上,釉料废水实现循环利用,多款环保陶瓷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宁夏则加紧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规模将突破5500万千瓦,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500万吨以上,清洁能源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石嘴山市依托光伏产业打造“光伏+农业”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耐旱牧草,每亩年增收超2000元,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养殖”的立体收益。

陕西榆林市将煤化工与循环经济深度融合,建成全球首个百万吨级煤制乙醇项目,通过技术创新使吨产品耗煤量降低15%,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2%,推动能源化工从“黑色增长”向“绿色循环”转型。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则聚焦新能源重卡替代,建设换电站23座,投放电动重卡1200余辆,年减少柴油消耗约8万吨,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重卡示范城市。

民生改善:幸福黄河的“温暖答卷”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惠及的是沿岸百姓。随着生态环境变好,居住环境更加宜居,百姓的幸福感也不断提升。

生态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宁夏新能源基地的建设,吸引了大量技术人才和普通劳动力,解决了当地部分居民的就业问题。其中,吴忠市光伏产业园带动周边3个乡镇2000余名农民成为“光伏管护员”,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河南开封市祥符区毗邻黄河的乡镇发展水产养殖面积1.5万亩,相关产业年收入总值达4000万元,带动了众多农户增收致富。该区还建立“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鱼苗和技术指导。养殖户李建国的15亩鱼塘,去年纯利润突破12万元,盖起了两层小楼。

黄河沿岸的居住环境持续升级。甘肃兰州的“黄河风情线”经过改造,新增健身步道25公里、口袋公园18处,曾经的棚户区变身滨河观景带,居民步行10分钟就能抵达休闲场所。山东东营市在黄河入海口周边建设生态社区,采用地热供暖和雨水回收系统,社区绿化率达45%,居民家中的自来水来自经过深度净化的黄河水,水质达到直饮标准。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