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皇帝光绪:叫慈禧大姨妈,一生傀儡葬中国最后一座皇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4 22:19 1

摘要:满清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8月14日)子时,载湉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他后来成为满清入关强占北京后的第九位满清皇帝,同时也是中国最后一位有正式谥号及正式庙号的皇帝。

满清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8月14日)子时,载湉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他后来成为满清入关强占北京后的第九位满清皇帝,同时也是中国最后一位有正式谥号及正式庙号的皇帝。

光绪朝服全身像

他是醇亲王奕𫍽次子,道光帝之孙,咸丰帝侄儿,同治帝堂弟兼表弟及慈禧太后外甥(后为养子)。

光绪一生虽临朝亲政,但却形同傀儡。光绪帝死后被葬于清西陵中的崇陵,皇后叶赫那拉氏在逊帝溥仪即位后被立为隆裕太后。其逝世后3年余,满清覆灭,光绪帝遗体被正式葬入陵寝,与同年逝世的隆裕太后合葬。2008年,经现代科学手段化验鉴定,光绪帝死于三氧化二砷(砒霜)摄入过量。

🤴傀儡天子囚徒皇帝🤴

和慈禧凌乱的关系

光绪老爹为道光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𫍽,母亲是嫡福晋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的亲妹,因此按中国人的亲戚关系,如果按父亲这边的关系光绪要叫慈禧一声大伯母,按母亲这边的关系见到慈禧应该叫一声大姨妈。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无子而崩。随即举行选立继位皇帝的会议。其父奕𫍽亦在场。此次会议内容没有官方记载。同治帝为咸丰帝独子,无兄弟。若为同治帝立嗣子、继承皇位,当选择“溥”字辈的道光帝曾孙。当时,道光帝嗣孙载治的两个儿子——溥侃、溥伦是仅有的“溥”字辈。但二人并非道光帝亲曾孙,本生支派较远。私人文献记载中,道光帝第五子、惇亲王奕誴以“疏属不可”反对提名溥侃和溥伦。慈禧太后肯定“溥字辈无当立者。”最终,主政的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在道光帝亲孙中,选择载湉过继咸丰帝,继承皇位。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光绪四岁即位,主少国疑,大臣未附,两宫太后姑允王大臣所请,依《太后垂帘章程》十一条,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驾崩,慈禧太后独自垂帘听政。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翌年签定《中法新约》。

短暂的亲政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帝已十八岁(虚岁),而在达到他这个年龄之前,包括同治帝在内的幼年继位的清帝均已完成大婚并亲政。六月己亥,慈禧太后颁布懿旨,明年正月举行皇帝大婚典礼。婚礼完成,光绪帝即应亲政。壬寅,再颁懿旨,明年二月初三日归政。慈禧太后选择自己的侄女亦是光绪帝的表姐叶赫那拉氏为其皇后。

光绪十五年正月,御史屠仁守请求慈禧太后在归政后继续批阅奏折,被斥“乖谬”。之后期举行大婚典礼。此次大婚相比同治帝大婚,花费较少。

二月份,慈禧太后颁懿旨斥责吴大澂要求尊崇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𫍽的请求,并出示醇亲王在光绪元年的奏折,表明醇亲王的忠心。之后后正式归政,宣告十九岁的光绪帝亲政。慈禧太后勉允礼亲王领班军机大臣世铎等王大臣所请,于皇帝亲政后再训政数年。

中外同辞,再三沥恳,慈禧不得不依据《训政细则》开始训政,不需垂帘亦无须议政王引见大臣,其余细则与《垂帘章程》略同,实际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此后,光绪帝逐渐建立以翁同龢、汪鸣銮、孙家鼐、文廷式、志锐等为骨干的帝党,影响光绪帝亲政后的作为。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尽管光绪帝有意主战,但实权仍在慈禧以及清廷权臣手中,战争的指挥与调度主要由李鸿章等大臣负责。加之清廷内部政局不稳、决策混乱及战略失误,最终导致清军失败,并于翌年签署《马关条约》。”

自甲午战败后,光绪帝锐意变法革新,“不做亡国之君”,1898年颁布《明定国是诏》,表明变革决心。在慈禧的默许下,于1898年起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新政,并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四军卿架空原有的军机大臣,但受到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在军事上,陆军改练洋操,为掌握军事召袁世凯来京,下旨进行一系列整顿:

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法可补我所未及。……今将变法之意,布告天下,使百姓咸喻朕心,共知其君之可恃,上下同心,以成新政,以强中国,朕不胜厚望焉。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8、9月间,由于变法操之过急,坊间盛传慈禧太后有以借“天津阅兵”废弑光绪帝的阴谋。光绪帝惧怕变法失败,听信康有为的意见,打算不经过慈禧太后同意,亲自提拔候补侍郎袁世凯。谭嗣同劝说袁世凯以新式陆军发兵,杀慈禧提拔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围慈禧所居的颐和园。

慈禧得知消息,立刻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戊戌变法宣布失败,军机处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军卿以及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位新派人士被捕处死,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瀛台,对外则宣布光绪帝生病,由慈禧训政。从戊戌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起,到政变发生的八月六日为止(西历6月11日至9月21日),整个变法维新历时不过103天,故称百日维新。

软禁时期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宣布训政,架空光绪帝。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欲废光绪帝,挑选载漪之子溥儁入宫,成为同治帝的嗣子,是为己亥立储,由于这是废立皇帝的先兆,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领衔,与马裕藻、章太炎、丁惠康、沈荩,唐才常、经亨颐、蔡元培、黄炎培等联名抗议,且各国公使都同情光绪,否认此事的合法性。慈禧遂中止该计划,并不断召外国西医入宫探视“上疾”。

万国公报1903年第178期25页所刊载的“中国今上光绪皇帝照片”

具体真实性未被证实,有说法指实为载沣

溥儁之父载漪等权贵利用刚刚兴起的义和团排洋情绪,招引义和团进京,发生庚子事变,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共同参加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光绪帝表达反对与八国联军开战,但他已没有亲政的权力。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挟光绪帝逃至西安,并杀害珍妃。次年签定辛丑条约(庚子事变赔款)后才回北京。此后处境稍有改善,但仍被慈禧软禁。

法军拍摄的光绪帝的睡床(1900年或1901年摄)

八国联军之后,慈禧太后启动第三波的政治变革,称为清末新政(或称庚子新政)。

疑似被慈禧毒死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于瀛台(早慈禧一日驾崩),享年37岁。光绪死的时候绝后,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年号“宣统”,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慈禧死。

光绪葬礼

慈禧出殡实照

清代官方文献和宫廷档案记载光绪帝为病故。但光绪帝在慈禧崩驾前一日晏驾,时间过于巧合,外界对其死因历来有诸多揣测。许多野史、宫廷回忆录包括溥仪均指出光绪帝是被人下毒所害,但对凶手的推测各不相同。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据光绪帝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健康,主因是长时间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饮食不正常,却也无病重之迹象。1980年,整理崇陵光绪帝遗骨时“未发现外伤及中毒迹象”,结合官方档案上的说法,自然病死一说在当时一度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直到2008年对清西陵光绪帝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后,证实光绪帝是砒霜中毒死亡。

光绪葬礼实拍

光绪帝辞世时尚没有陵墓,到了1913年(民国二年)12月13日,才葬入中国最后一座帝陵——河北易县清西陵中的崇陵,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1938年曾被盗。

——————分割线——————

- END -

编辑 | 卧阑听鱼

来源:历史有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