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托举新时代教师队伍 ——三地局长共话师资队伍建设

B站影视 2024-11-29 20:34 2

摘要:河南省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伊滨区)地处洛阳市区东南部,辖3镇3街道、87个社区,常住人口32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7所,在校生约13.05万人。近年来,全区通过育名校、建集团、“共同体”等方式促进基础教育各学校协调发展,已初步形成教育规模适配、发展速度适度

区域简况

河南省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伊滨区)地处洛阳市区东南部,辖3镇3街道、87个社区,常住人口32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7所,在校生约13.05万人。近年来,全区通过育名校、建集团、“共同体”等方式促进基础教育各学校协调发展,已初步形成教育规模适配、发展速度适度、教育结构适当、教育效益适宜的发展环境,区域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四川省天府新区位于成都平原南部,2014年10月获批国家级新区。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共享理念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成功创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融合教育等4个教育部试点项目和体教融合等6个省级试验区,实现了从“装不下、教不好”向“高品质、多元化”的跃升。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是沈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区共有中小学41所,中小学生近10万人。近几年,和平区聚焦基础教育突出问题,立足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的特色多样和特殊教育的多方共育,构建了区域教育发展的新样态。

主 持 人:本报记者 唐琪

访谈嘉宾:陈建银 河南省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政协工委副主任,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远东 四川省天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事局党组书记、局长 胡继军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如何从区域层面不断建强教师队伍、优化教师成长发展环境?本期我们邀请三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深度对话,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创新手段破解师资难题

主持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具体到区域层面,各地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教师资源结构性短缺等困难。先请三位局长谈谈,您所在的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堵点何在,又是如何对症下药的?

杨远东:天府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近年来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高素质人才入驻入户,学龄人口在规模和结构上发生了巨变,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体育师资数量不足,缺口达90名。新区教育系统在大讨论中,受到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启发,提出探索建立体育教师共享机制,并于2021年7月在全国率先设立体育教师共享中心。我们将“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和“解决中小学体育师资短缺问题”有机衔接起来,已吸纳55名奥运(世界)冠军、体育名宿在内的2000余名专业人才入驻,从体育拓展到科学、劳动、国防、艺术、心理健康等众多领域。

共享教师模式的核心在于探索推行“多点执教”的新模式:共享教师不固定属于特定的学校,由共享中心统一聘任、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实行“先入驻、再培训、后上岗”,根据学校课程发展需要,在新区全域范围内进行排课走校、多点执教,打破了教师身份限制,实现了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每学期可完成3万余节体育国家课程、课后延时课程、区(校)队训练课程、寒暑假(周末)托管课程等教学任务。经过3年多的探索,共享中心服务学生人数超过9万,服务家长数量超过12万,家长整体满意度达到95.96%,区域中小学生体质优良率从2021年的55.25%提升到2023年的70.57%。共享中心模式入选教育部“双减”和“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被写进了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

胡继军:和平区是沈阳市的中心城区也是教育强区,和平区教育备受社会和家长的关注。近6000人的教师队伍,最大的问题是学科结构不均衡,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性强的学科教师短缺。和平区统筹部署区域教育力量,创新实践盘活教育资源:除了高校直招、社会招聘、整合在地资源外,还实行学科领域负责制,心理健康教研员采取蹲点包校的方式,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和社团活动,帮助学校培养专兼职教师,蓄积教师力量。此外也通过多方招聘、融合社会资源等方式补充师资力量。

陈建银: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有教师1510人。教师资源结构性紧缺,城乡、校际师资不均衡。为优化教师资源配备,我们制定规划,近年来共投资7亿元,建成投用中小学9所、改扩建学校22所,新增学位1.3万余个;共撤并小学及教学点33所(个),合并分流教师287人。通过合点并校、资源重组分配,缓解了教师紧缺难题。同时以区内名校“洛阳市魏书生中学”为核心校,成立“书生教育集团”,目前该集团有12所成员校,秉承“共建、共研、共担、共享”的集团发展理念,集团成员校之间开展教师“轮岗换岗大学习”,有200余名教师换岗交流到缺岗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教研业务共提升。另外我们也与和平区一样,尝试开放办学,吸引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入校开展社团活动,以弥补体育、艺术等小学科教师短缺。

主持人:除了优化区域内的教师资源配置,也要特别注重师德、师能培养,让教师队伍整体成长起来。这方面都有哪些探索?

胡继军:和平区启动了校长班主任“双培养”工程、新教师攀登者计划、名师骨干高级研修班等分类培训活动。培训中主要着眼于干部发展,面向培训对象全员突出“全”;直击学校问题,在指导方式上追求成效突出“实”;聚焦发展硬核,在内容设计上与时俱进突出“精”;提升应变能力,在考核评价上多元丰富突出“新”,着重解决干部教师的领导力、专业力和新教师的胜任力。

陈建银:我们一是选树“伊滨教育大先生”,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增强教师政治认同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责任感;二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积极构建后备干部、合格校长、名校长、卓越校长四级干部培养模式,坚持培养和选拔校长的新机制;三是创建教师成长新平台,创办槿元教育研究院,建设产教联合体,成立“青年干部成长学院”“青年教师成长学院”,为校长发展和青年成长搭建平台。

真招实招提高教师待遇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在这些方面,各地有什么好举措?

陈建银:我们积极为偏远地区学校建设教师周转宿舍。我区东南部属于半坡地带,距市中心地区较远,所在乡镇的学校建设随着我区经济发展有了很大改善,但当地教师因交通不便、住宿条件不足等问题连年流失,因此成为我区教师稳定性最差、流动性最大的区域。寇店镇教师中有近100名外地市教师离家较远。经区党工委、管委会研究决定,2023年投资460万元在寇店中学规划建设一幢共60套教师周转宿舍,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每套宿舍有厨房、厕所、住室,空调和家具配备一新,用于该镇中学、小学离家较远教师的生活安置。今年春季,50余名教师搬入新宿舍。大家高兴地说:“再也不用上下班来回跑,晚上还可以在学校辅导学生、跟同事散步聊天,每天都元气满满地上课。”

胡继军:和平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稳定。在评优晋级中倾斜一线教师,尤其是体音美劳学科会单独给出名额,这一政策极大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在奖励先进树立典型方面,和平区教育局举办“新锐教师大赛”,从教龄3—5年的教师中选拔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优秀者,破格认定为区骨干教师。同时推出新教师安心工程,为新教师提供一年的免费住宿,还为租房的青年教师每月提供600—800元补助,解决新教师生活困难等。

杨远东:我非常同意二位的看法。天府新区近10年净增0.9万余名教师,达到1.4万余人。为了留住人才,新区探索形成教师优待保障三大工程:一是打造“安居工程”,多措并举满足教师住房需求;二是实施“乐业工程”,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奖补和项目资助扶持,同时探索教师年薪制、协议工资制;三是推进“绩励工程”,将绩效考核权下放给学校,坚持优绩优酬、多劳多得,激发教师工作活力。

主持人:除了加强待遇保障之外,我们知道各地还有很多妙招、新招,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胡继军:是的。和平区着力打造了一项工程,就是建立教师博物馆,要求各学校除做好学校的校史留存外,还要做好教师成长档案留存——从刚入校的稚嫩新手到离开教育事业的岗位,留给教师一生的回忆。我们还为教龄满30年的教师举办表彰会。

杨远东:天府新区关爱教师身心健康有新招。2022年筹资近1000万元,首创教师关爱互助基金,用于在职在岗教师患病、身故等意外情况的关心关爱,已有370余名公、民办教师受益。今年,教师关爱互助基金增设了“教师发展”项目,在不改变原有资金用途基础上,单独筹资用于支持教师专业成长。

优化评价激发内生动力

主持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学生工作、科研和荣誉5个方面完整构建了教师评价体系。这些要求如何在区域层面落地?

杨远东: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近日,天府新区发布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展评价参考建议,以“专业+发展”为指引,从师德践行、教学实绩、综合育人、自主发展四个维度设立17项指标,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标准。这套指标是在国家关于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职业能力标准等文件精神指导下,对比了国内外对教师发展的指标要求,在北师大、成都大学专家的帮助下,结合新区实际和教师队伍梯队培养规划,为学校提供的参考文件。这是新区首次对教师发展提供系统的区域建议,既体现了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要求,又突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能力。它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为新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新区教育综合改革更加内涵和高品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保障基础。我们还有一点创新,就是将学生综合发展结果直接嵌套进教师教学实绩里评价,与学校发展建立缜密的逻辑链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一体化,形成了制度闭环,这在四川省属首例。评价实施主体为学校,和常规教学工作结合,不造成教师额外负担。

胡继军:我重点谈一谈师德师风评价。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已成为教育家精神锚定的首要对象。为解决师德师风评价权责不清、评价标准难于量化、评估方法单一、评价结果过于重要等问题,明确党组织书记和校长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建立学校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师德师风工作和考评机制。区域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弘扬教育家精神,实施“一体评价”建立健全“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组织测评、社会评价”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在师德评价中引入教师个人、学科(年级或部门)、教师党支部和学校党组织、家长等多个考核评价主体,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考评作为党组织发挥政治功能的重要抓手,在教师成长和管理各环节发挥政治和师德“双把关”作用,以考核评价推动教师群体形成出干劲、出业绩、出人才的良好局面。

陈建银:我们致力于“为学校减负、为教师松绑、让主业回归”,以评价改革撬动“减负提质”。一是在教师职务晋升评定中,降低综合荣誉积分,提高实绩实效占比,引导教师聚焦主责主业;二是改变“学术技术带头人”等业务类荣誉评定方式,规范制定教师必备业务能力点,通过过关验收、展示、答辩等形式认定业务类荣誉,达到名副其实;三是优化教师评价意见,从仅以学生分数评价教师,转向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素养提升相结合,同时让学校、同行、家长、学生多维度评价教师;四是提升监测评价质量,紧扣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提升命题质量,由知识考查转向能力考评。各学科制定知识能力细目表,由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转向以评领教、以评领学,开展作业设计、命题设计专项研训,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避免低层次“漫卷”。(本报记者 唐琪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