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卫星“心脏”、修飞机“引擎”!科学城高新区空天产业为何异军突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4 15:49 2

摘要:重庆造卫星“心脏”飞上太空,重庆修飞机发动机填补空白......打造千亿空天产业集群,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助力重庆搅动空天信息产业蓝海。

重庆造卫星“心脏”飞上太空,重庆修飞机发动机填补空白......打造千亿空天产业集群,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助力重庆搅动空天信息产业蓝海。

“我们成功了!”8月4日,海南文昌,捷报传来!

“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精准入轨,其搭载的“太空动力心脏”——电推进系统,正来自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的星辰空间(重庆)动力系统有限公司。这标志着,重庆造卫星核心部件实现突破性飞跃。

与此同时,瑞航(重庆)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一期厂房内,工程师们正熟练拆解着波音B737的“心脏”——CFM56-7B发动机。瑞航的出现,让重庆一举成为全国第七个拥有全链条航空发动机维修能力的城市,填补了产业空白。

科学城的空天产业,凭什么异军突起?企业掘金千亿市场,面临哪些硬骨头?未来又将如何加速腾飞?近日,记者深入调研多家代表性企业,探究其商业逻辑。

星辰空间:给卫星装上“重庆心”,瞄准万星蓝海

在西永微电园旁的标准厂房里,成立仅一年多、投产不到一年的星辰空间(重庆)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后简称“重庆星辰空间”),已成为国内商业航天推进系统的重要力量。其产品线覆盖多种空间推进技术,甚至能提供“太空拖车”“太空维修车”等前沿在轨服务。

卫星的“心脏”有多关键?

总经理孙弢打了个比方:化学推进像“短跑”爆发力强但短暂;电推进则是“长跑”选手,持续为卫星姿态调整提供动力。

▲坐落于科学城西永的星辰空间(重庆)动力系统有限公司。受访单位 供图

此次成功上天的电推进系统,正是批量化生产的重大突破!同时,充分证明了重庆企业具备为太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性价比国产电推进系统的能力!

鲜为人知的是,尽管产能尚未完全释放,截至目前,重庆星辰空间已累计投入了超2000万元。孙弢坦言,公司的底气,来自于广阔的未来市场前景。

蛋糕究竟有多大?孙弢算了一笔账。

“卫星将像手机一样融入生活!”他说,智能驾驶、精准定位等都需要卫星网络支撑,这种需求有望持续30-50年。

▲重庆星辰空间是国内领先的商业航天推进系统总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图为其生产设备。受访单位 供图

据孙弢介绍,今年公司配套的卫星需求在100颗左右,明年200至300颗,后年有望达到1000颗左右。通常这类卫星设计寿命为10年,由于卫星上的转发器和电子设备会随时间变得技术落后而面临淘汰,实际5年左右就会更换。也就是说,在5年一个周期内,每年要发射7000-8000颗卫星,然后又进入下一个周期,后续国内低轨及超低轨卫星需求约4万颗。以上这些数据说明,重庆造卫星“太空动力心脏”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除了可技术领先,星辰空间抢占未来市场的另一“杀手锏”,是通过规模化拉低成本。孙弢透露,传统院所推力器动辄上千万,而星辰面向商业市场的产品,通过规模化,单价有望从目前的80万-150万降至40万左右,对市场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星网已经和我们签署了千台推力器协议。”他表示,瞄准未来的万星蓝海,为全力释放产能,重庆星辰空间的总投入将过亿元,“市场爆发,就在眼前!”

瑞航发维:修飞机“心脏”,填补重庆产业空白

除了星辰空间,瑞航(重庆)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后简称“瑞航发维”)的落户,也是科学城布局航空领域的关键一子。

▲落户科学城的瑞航(重庆)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受访单位 供图

一期8500平方米高规格维修车间加班加点,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三期规划也已落定。瑞航发维的目标很明确:尽快形成每年300台发动机的维修能力!

瑞航发维是重庆市政府和辽宁方大集团和重庆市合作的方大重庆航空城八大项目之一。根据协议,该项目拟在10年内总投资约38亿元,预计在2030年左右形成年产百亿级生产规模

瑞航发维落户,填补了重庆在航空维修产业上的空白,更标志着重庆正式成为继北京、上海、珠海、厦门、成都、海口之后,全国第七个拥有全链条航空发动机完整维修能力的城市。

该公司副总裁张建立告诉记者,目前瑞航发维持有5种航空发动机的维修授权,包括空客A320使用的CFM56-5B发动机和波音737使用的CFM56-7B发动机,以及新一代LEAP-1A、LEAP-1B、LEAP-1C三种型号的发动机。

国内维修基地具备巨大的成本竞争力!

▲正在进行拆解中的航空发动机。受访单位 供图

张建立算了一笔账,以CFM56发动机为例,同等维修工作前提下,将发动机送到国外原厂维修,仅海运运费就需要30万元左右,空运成本至少高出4倍。抵厂到放行的标准维修周期是70至85天,含运输的总耗时为3.5至4.5个月。以一台发动机每天的租金为4000美元计算,往返20天路途租金为8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50多万元。也就是说,一台航空发动机国内维修,运费加路途租金就能节约80万元左右的费用。

为了抢占市场,和星辰空间一样,瑞航发维在渝的发展速度同样惊人——今年4月20日改造完成,4月24日一期就开始投产。

速度快,细节却不马虎。

由于航空发动机维修对车间的洁净度、温度、湿度等有较高要求,瑞航发维改造一期厂房时,加装了空调、防水、保温设施,翻修了地面,并配备了先进的发动机维修专用设备。

目前,其二期厂房建设正加速推进,培训中心和食堂将在今年年底投用,届时培训业务将会全面展开,为二期投产做准备,2026年年底发动机试车台建成后,将形成全面维修能力。

▲瑞航发维建设中的二期厂房。受访单位 供图

张建立对于未来十分期待,他表示,一、二期联动后,预计每年能完成250台发动机的维修工作,通过工艺流程优化,每年维修300台也可以实现。“我们规划的三期用地紧邻二期,占地约70亩,只要产量上来就会增加型号,再建一个厂房!”

企业积极行动,背后是方兴未艾的民用航空发动机维修市场。

最新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民用航空维修市场总规模为420亿元,每年同比增长9.2%。其中发动机大修业务为220亿元,同比年增长率为11.5%

“中国的航空市场越来越大,随着国产大飞机C919投用,国内维修市场更将水涨船高。”张建立说,瑞航发维希望通过维修引进技术、带动制造,并借鉴“智慧工厂”理念,打造重庆自己的航空维修产业高地。

发展背后:人才、成本、产业链,三大硬骨头待啃

掘金空天虽诱人,但挑战同样严峻。

在谈及发展难点时,张建立说,航空发动机维修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和人才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比如买航材,发动机高压涡轮叶片一片单价为3.8万美元,一台发动机有76片,一套下来需要288.8万美元。”张建立告诉记者,做发动机维修,还要配套试车台等设备、工具、工装等,试车台及配套设置共计115项、400多台套,预计成本为12.5亿元。在开始赚钱之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尽管在高新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瑞航发维和银团在谈17亿元的资金合作,但这些资金不可能一次性注入,因此资金还是显得紧张。

瑞航发维的第二个痛点是人才问题。 “今年缺口110-120人,明年140人!” 张建立直言。目前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老带新、甚至计划送瑞士深造来解渴。但持有专业执照的高技能人才全国不足10万,现有“金凤人才”政策难以覆盖,急需更精准的人才引进措施。

重庆星辰空间的难点,则是“本地化”之痛。

首先,原材料难求。孙弢告诉记者,空天信息产业对于产品技术要求非常严苛,原材料的选择也有很高的要求。尽管身处重庆,守着西南铝,却因用量小达不到起订量,只能高价外购!“我们的零件尺寸都比较小,加工一件产品耗费铝材不超过1公斤,目前一年下来总量也不过1吨。”孙弢表示,因此公司只好舍近求远,以更高的价格求购合适的铝材。

▲瑞航发维工程师正在维修航空发动机。雷键 摄

其次,标准件价差大。通过电商平台5元钱买来的100克螺钉,性能根本无法达到航天标准。而符合要求的标准件,厂家远在烟台或遵义,单颗成本就需要10元钱。“我相信重庆应该有好的标准件厂家,但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我们暂时还没找到,公司标准件的本地化也暂时没能实现。”面对巨大价差,孙弢颇有些无奈。

第三个难题,是技能人才短缺。他透露,本地焊工多掌握电焊弧焊,公司所急需的电子束焊等高端人才“一将难求”,到处发布招聘启事效果仍然不佳。

破局之道:抱团发展、平台赋能、政策加码

如何破解困境,做大蛋糕?企业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孙弢建议,由政府部门出面打造空天信息产业综合性服务平台,一方面能实现人才的交流,另一方面能帮助企业实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本地化。

“目前高新区落户的空天信息企业,分别从事卫星推进器、快反镜、卫星数据应用、太阳能电池板等,但这几家企业都是单打独斗,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受访企业家坦言,虽然这几家企业负责人都认识,但是平常交流得很少。

孙弢还说,制约国内商业航天市场发展的一大瓶颈,是产业链不完善。对于如何抱团发展,他建议引进一家卫星总装企业或联合成立一家卫星公司,作为最终用户,以它牵头把产业链各环节串起来。“大家联动起来,成本才可能降下来,市场蛋糕才能做大。”

张建立表示,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调整人才政策来吸引未来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持有航空发动机维修专业执照的人才几乎没有过高的学位和文凭,都是通过实际工作摸爬滚打积累出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技能。如果按现有标准,他们无法享受到‘金凤人才’政策。可以参考珠海、海南这些航空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他们在由‘零’变‘1’过程中,为吸引航空人才培育航空产业做了很多创新都值得借鉴。”

科学城乃至重庆,如何落子空天产业?

事实上,为提升未来产业发展能级、加快打造空天信息产业基地、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去年,重庆出台了《重庆市以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从用地、资金、人才、推广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在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邓涛看来,空天信息产业本就是高端制造业。制造业越强的地区,发展空天信息产业就越有利,重庆既然是全国工业重镇,在吸引空天信息企业落户上自然有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经南表示,重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就需要空天信息产业来支持发展。这些应用和场景既能推广,又能复制,放眼全国,重庆都能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作用。“这也是为何如此多的空天信息产业聚集于此的动力和原因。”

当然,空天信息产业具有“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高、周期长”的产业属性,产业培育初期需要大量企业聚集。有业内人士建议,重庆在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时,眼光要放得长远,不能仅仅看企业一时的盈亏,而是要赢得未来,做好前瞻性布局。

邓涛认为,重庆部署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除了卫星互联网,还有很多产业与空天信息产业关系密切。比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未来,重庆及科学城都应统筹考虑,加速产业间的联动,通过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为空天信息产业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加速其发展。

相关新闻

科学城强势发力空天经济

通过分析重庆星辰空间、瑞航发维的发展路径,记者发现,为布局未来优势,抢滩空天信息产业赛道、掘金空天经济,近两年,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一直在频频发力。

例如,2024年,重庆市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重大项目——空间电磁频谱研究院及低轨卫星星座产业化项目签约落户西永微电子产业园,空间电磁频谱研究院和航天天目(重庆)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天目”的落户,可发挥在卫星制造、星座运营、空间信息处理和服务方面的产业链带动能力,折射了重庆发力空天信息产业的优势。

▲航天天目(重庆)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天目一号”星座卫星运行轨迹。受访单位 供图

除了“天目”,科学城还吸引了巅慧科技的落户。

该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超精密测控技术与智能执行器研发的高科技企业,由重庆大学精密与智能实验室孵化成立。其研发的快速反射镜,成为国家空天信息产业链与供应链核心制造业强链补链中“补短板”的核心部组件,已在机载、星载、舰载、弹载等环境下成功应用。2025年5月,巅慧科技完成数千万元首轮融资,由深创投独家投资。

更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企业助力科学城掘金空天经济,科学城还聚集了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电科芯片”)、重庆大学类脑感知与普适智能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正源源不断涌现科研成果。

自神舟五号以来,电科芯片为神舟系列配套了近百型产品,包括磁性器件、模拟集成电路、二次电源、微波组件和光调制模块等产品,分别应用于载人航天任务的各个阶段。

重庆大学类脑感知与普适智能研究院则针对空天信息处理,专注于遥感信息智能处理、遥感大模型,已经建成智能化遥感处理大数据平台。研究院研发的OpenGADL通用智能计算软件平台是一款面向空天信息智能处理的工具软件,可为“零基础”AI应用开发者提供自动化、图像化的深度学习算法和模型构建能力。

来源:科学城帮帮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