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通过“院坝协商+民主监督”的履职模式,是盘龙区政协创新履职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多年的推动,让居民们曾经避之不及的“黑臭河”明通河,如今已重现水清岸绿。
每一次监督,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作;每一次问效,都是为了让发展更有温度、让民生更有质感。
盘龙区政协监督助力,雨污分流工程实现提质增效
日前,昆明市盘龙区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对全区雨污分流工程实施情况开展了一次民主监督。此前,区政协以连续三年,以院坝协商的形式,推动该区雨污分流提质增效。
这种通过“院坝协商+民主监督”的履职模式,是盘龙区政协创新履职的一个重要体现。通过多年的推动,让居民们曾经避之不及的“黑臭河”明通河,如今已重现水清岸绿。
作为昆明市防洪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明通河曾因污染严重被贴上“臭水沟”标签。如今,这条曾深埋地下的河流重新穿城而过,在阳光下泛起粼粼波光。河畔散步的王阿姨感叹:“短短三年,变化真大,‘臭水沟’变‘香饽饽’了!”这一改变正是盘龙区政协以创新履职推动雨污分流工程从“规划图”变为“实景图”的生动注脚。
变化的起点,始于一场聚焦民生的院坝协商。2022年,盘龙区在昆明市率先启动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区政协紧扣老城区管网混接、雨季内涝、污水直排等痛点问题,在桃源社区开展以“治淹解民忧”为议题的院坝协商议事会议。这场协商不仅创新了“网络直播+线下议事”的形式,更吸引了超过2.5万名网友在线参与,43条线上建议与现场答疑形成互动,拓宽了广纳民意的新渠道。
协商成果迅速转化为行动:2022年8月,盘龙区完成排水单元改造498个,完成市级下达的二环内582个雨污混接、错接点改造任务,61个城中村中有30个完成雨污分流改造,15个启动改造。同时,一套以管网排查成果、历年降雨数据、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的评估模型应运而生——通过水质水量检测自动化设备与人工采样结合的方式,定期收集数据,最终形成效益评估成果。《盘龙区雨污分流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盘龙区排水单元雨污分流改造效果验收流程及标准(试行)》等5个建设工作机制相继出台,打造了雨污分流改造的“盘龙模板”。以鼓楼桃花源片区为代表的群众关切的小区淹积水问题逐步解决,居民对施工影响生活的担忧,逐渐转化为对“清水入河”的期待。
“雨污分流一头连着滇池治理,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生态工程,更是民生工程。”区政协主席吴文剑表示,3年持续追踪协商,体现了政协紧扣民生关切的韧劲与执着,“将协商覆盖工作推进全过程,让民意表达从一次性参与升华为全周期参与,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落地生根”。
围绕区委政府工作重点,盘龙区政协始终高度关注雨污分流建设:2022年首次以“治淹解民忧”为议题的协商议事会,助推改造工作破题;2023年聚焦“长效管长惠民”再次议事,达成建立科学管护机制的共识;2024年则以“查缺补漏,提质增效”为议题,针对管线管理责任主体履职不到位、“小散乱”排水户清掏难、老旧管网隐患等问题深入协商。三次议事活动共形成14条协商共识,专题报告获区委领导批示,有效助力“建管用”体系推进。
协商成果落地,效果如何?承诺是否兑现?盘龙区政协以“监督之力”给出答案。“我们通过‘听、查、看、访’四步法,既看‘纸面数据’,更查‘实地成效’。”区政协提案委负责人介绍。近日,区政协再次聚焦“雨污分流”这一命题,组织30余名政协委员深入主城区明通河、羊肠片区城中村,对雨污分流改造后的运维管护情况开展民主监督视察。
视察后的专题协商座谈会上,委员们积极建言:“要细化水务、环保、城管、街道等部门职责,形成高效联动机制”“应加大智能化手段运用,提升技防物防水平”“要加强改造意义宣传,引导市民和企业规范排水,营造全社会参与氛围”……一条条建议为提升运维管护水平注入新动力。
会上,据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底,盘龙区已完成44条市政主干道路、4条市政支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1798个排水单元全部完成改造,打开河道排口206个。城区淹水点从47个减少至21个,累计新建污水管网45.2千米、清掏化粪池2.8万吨、清淤排水管网1152千米、清淤河道支流沟渠350千米,打开河道沿线排口181个。
盘龙区政协领导表示,通过区政协连续3年的推动,盘龙区雨污分流改造提升行动走在全市前列,真正实现了“长久利民、长久惠民”的初衷,让城市“长治久清、人水和谐”成为可能。
从“管网改造”到“长效运维”,从院坝协商到“民生实效”,盘龙区政协通过“院坝协商+民主监督”的双轮驱动模式,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雨污分流工程从“建得好”向“管得好”“用得久”跨越。居民脚下不再“看海”,河畔重现清波,这份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正是政协监督助力民生工程落地的最生动注脚。
来源:云南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