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我给大家写了一篇明朝历史的荐书文章,其中热度最高的自然是《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笔下的大明王朝从巅峰走向落寞,故事写到1644年便戛然而止,今年明末的话题又被炒得很热,这篇文章结合明史大佬顾诚教授的学术著作,继续和大家聊聊《明朝那些事儿》后面没有写完
上个月,我给大家写了一篇明朝历史的荐书文章,其中热度最高的自然是《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笔下的大明王朝从巅峰走向落寞,故事写到1644年便戛然而止,今年明末的话题又被炒得很热,这篇文章结合明史大佬顾诚教授的学术著作,继续和大家聊聊《明朝那些事儿》后面没有写完的那些历史。
南明的国祚,恰似帝国黄昏最后的悲歌,
弘光、隆武、永历——三帝更迭如走马,
开局尚有半壁江山的生机,可执棋者却步步错算,
将反攻的锐气消磨于派系的争斗之中,
江南的富庶成了权臣的筹码,前线的忠魂反而沦为内Dou的弃子,
一个本有一战之力翻盘的局面,
最终却因人心的溃散而满盘皆输。
上文讲到南明弘光朝廷建立之初,由于东林党人的掣肘,
再加上首席大臣史可法因派系之私和疑虑不决,
导致马士英以及江北四镇利用军队拥立福王继位,拿下定策首功,
文官彻底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为后续的崩埋下伏笔。
站在南明的角度,他们显然没有看清当时的民Z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汉族士大夫将李自成推翻明朝视为常规王朝更替,即“易姓改号”,
而将清军入关视为文明危机,即“亡天下”,
南明全程坐视李自成败亡,还天真地希望联合清军剿灭李自成,
甚至派出使团携重金犒赏赏,结果被清廷羞辱拒绝,仍不醒悟。
当清军主力西进与大顺军陷入决战,河北、山东兵力极度空虚,
南明并没有把握住李自成无形中创造的天赐良机,
以史可法、马士英为首的决策层害怕挑激清廷,选择作壁上观。
南明弘光当时一派是位于南京朝廷的文臣,另一派则是江北四镇的武将。
我们先看南明朝廷,当时文官的主流声音甚至都不是讨论北伐,
而是聚焦于南明初年发生大悲案、伪太子案和童妃案,史称“南渡三案”,
这三起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为何被发酵放大却很有说法。
大悲案是一个是拥护潞王的和尚,因言辞混乱被迅速识破为骗子并处决;
伪太子案是一名叫王之明的少年自称崇祯太子,被多位旧臣当场指认为假冒;
童妃案是一名童姓妇人自称朱由崧的旧日王妃,言行举止粗俗不堪也被早早揭穿;
但是东林—复社中的一些要员,故意将这些事件四处传播,
暗示朱由崧的身份未经“验明正身”,
还污蔑弘光皇太后是假冒的,甚至与皇帝有不正当关系,
最终发展为完全的伪史论,即彻底否定弘光帝的血统,
东林党人声称他是一个假冒朱家子孙的骗子,而“童妃”才是真王妃,因怕暴露身份而不敢让其入宫。
等到南明弘光亡后,东林党人仍然拿三大案做文章,
认为就是因为没有按照东林党人这些正人君子的意愿立贤,才导致南明快速灭亡,
但如果我们真正回看这段历史,
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也要为南明的灭亡负到主要责任。
再看武将群体,当时史可法自清离开南京担任督师,节制江北四镇,
1644年十二月,史可法策划了弘光朝廷唯一一次北上军事行动,
顾诚评价这次甚至都称不上北伐,因为南明目的不是为了抗击清军,
而是想通过帮助清军去大顺农民军,来换取清廷的承认与和平。
高杰在出征时还给清廷和硕肃亲王豪格写信,
言辞姿态极其卑微,甚至反复表达“会师剿闯”的愿望。
然而,清廷的战略已定,就是要征服全国,
豪格的回信直接无视了高杰的合作请求,反过来对高杰进行招降。
大家以为的北伐是岳飞北上伐金这种,
而南明弘光这唯一的一次北伐,也仅仅只是一次向北的军事行动。
1645年(弘光元年)正月初十日,高杰同河南巡抚越其杰、巡按陈潜夫带领军队来到睢州,
镇守该地的明河南总兵许定国已经秘密同清方勾结,
还按照豪格的要求把儿子许尔安、许尔吉送往黄河北岸清军营中充当人质,
许定国已打算降清,但自己的兵力又打不过高杰,
于是他在睢州城里大摆筵席,将骄傲轻敌的高杰及其亲兵灌醉后全部杀害,
直接结果就是南明军主帅被杀,高杰部群龙无首,只能反攻睢州报复,
许定国则率部彻底投降清朝,史可法“联虏平寇”的计划至此全盘落空。
等到高杰死后,军中无主,部下兵马乱成一团时,
江北四镇的黄得功等人,不仅没有任何增援,反而想乘机瓜分高杰部的兵马和地盘,
高杰妻邢氏和部将都希望高杰的幼子拜史可法为义父,
之后史可法就可以收拢军队、稳定军心,
但史可法自诩为东林名门正派,他高杰不过是大顺军“流贼”出身,
双方地位差距很大,于是史可法拒绝了提议,
高杰的幼子随后又转而拜提督江北兵马粮饷太监高起潜为义父。
二月间,史可法从徐州回到白洋口,
时正是清军主力在阿济格、多铎带领下追击大顺军聚集于陕西,
河北、山东、河南一带的清军并不多,而且清廷的统治也并未稳固,
睢州之变,高杰作为一军主帅遭暗算,但部下实力并没有多大损失,
史可法本来应该趁高杰部将因许定国诱杀主帅投降清朝的敌忾之心,
改弦易辙,作出针对清方的战略部署,
至少也应利用许定国逃往黄河以北,清军无力南下的时机,稳定河南局势,
但史可法却在高杰遇害后却失魂丧魄,仓皇南逃,
当时沛县著名文人阎尔梅当时正在史可法幕,
劝他“渡河复山东,不听;劝之西征复河南,又不听;劝之稍留徐州为河北望,又不听”;
最后史可法以“退保扬州为上策”,匆匆结束了弘光唯一的一次北伐行动。
笔者注:这里多提一嘴,睢州之变对中国书画界也是损失重大,一场大火将袁可立之子、收藏家袁枢数年精心收藏的古书名画毁失殆尽,其中包括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赠送给袁可立的名画多幅。
再看大顺军方面,清军的西路军阿济格、南路军多铎合围,
逼得李自成放弃京师、西安,大顺军败逃湖北荆州襄阳一带,
镇守武昌的南明武将左良玉听闻此事立马弃城逃跑。
左良玉本是拥兵自重的军阀,当初因未能参与拥立弘光帝而心怀不满,态度桀骜不驯。
当他看到朝堂之上掀起三大案的风波时,也借坡下驴,
利用当时南京“伪太子案”的政冶风波,谎称奉太子密谕,
然后顺着东林党人的话,以“诛马阮、救太子”清君侧为名东征南京,
檄文中避谈清军威胁,反将马士英比作赵高,
实际上就是规避与李自成、清军作战,企图控制朝廷,
在临行前,左良玉下令把武昌居民图戮一空,
四月初一,左良玉兵至九江,邀江督袁继咸到舟中相见,
袁继咸严词拒绝,坚守城池,但因部将叛变而失败,
九江惨遭左良玉洗劫,而袁继咸本人也被俘。
好巧不巧,左良玉此时也在九江暴病身亡(后世无良文人还洗白说左良玉因愧疚而死),他的儿子左梦庚接管军队。
实际上左良玉不忠于崇祯、弘光,对百姓也极为残暴,
面对敌人屡屡怯战,对自己人还经常重拳出击,最后死也死得荒唐。
面对上游武昌和清军南下的两线危机,
马士英惊恐地认为,内部的左良玉比外部的清军威胁更大,
甚至还喊出了“宁死北,无死逆”的口号
(宁可死在清军手里,也不愿死在左良玉这等叛逆手里)。
基于这种判断,马士英强行从江北防线抽调主力部队(如黄得功、刘良佐部),
到长江南岸去堵截左良玉,黄得功调到长江以南的太平府、刘良佐军部署于对岸江北,
刑部侍郎姚思孝、御史乔可聘、成友谦等提出反对意见,
“左良玉稍缓,北尤急,乞无撤江北兵马,固守淮、扬,控扼颖、寿。”
意思是江北不能撤,需要优先守住淮安扬州、防守清军,
但马士英惟恐左兵至京,自己身家性命难保,气急败坏地指着姚思孝等人大骂:
“尔辈东林,犹藉口防江,欲纵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犹可议款,若左逆至,则若辈高官,我君臣独死耳!臣已调良佐兵过江南矣。宁死北,无死逆。”
马士英自己明知这时清军重兵已经进入江苏北部,
还是用左良玉的借口去斗东林党人,
而且还怂恿弘光帝手诏命督师大学士史可法抽调兵马过江拱卫南京。
根据史料记载,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初二,
史可法率军渡江抵达南京附近的草鞋峡,
此时他接到战报,黄得功等部已击败叛将左良玉的军队,
史可法当即请求入朝面见弘光帝,
意图说明当前真正的威胁是北方南下的清军而非左军,
因此强烈反对从抗清前线抽调主力去打左良玉。
然而,首辅马士英担心史可法入朝后会凭借更高威望取代自己的地位,
同时清军南下的消息日益紧迫,便怂恿朝廷下旨:
“北兵南向,卿速回料理,不必入朝。”
意思是北兵(清军)南侵形势紧急,史可法需速回江北布防,不必入朝觐见。
史可法接到诏书后悲愤交加,登上长江边的燕子矶,
面朝南京城方向跪拜八次,失声痛哭后返回江北(南面八拜,恸哭而返)。
南京城内局势也极其凶险,马士英和阮大铖心知肚明:
无论集中兵力对付哪一方,南京都必然陷落,于是两人早就暗中谋划逃跑。
马士英提前安排次子马銮担任京营总兵,掌控数千贵州籍亲兵作为私人卫队;
阮大铖则日夜派武装士兵把守自家宅院,书房里暗藏铠甲兵器,随时准备出逃;
四月十四日朝会上,大臣王铎见马士英迟迟不派兵抵御左良玉,
愤然**:"让我带兵西进阻击叛军!"但马士英紧抓兵权不放,拖延整整两日不回应。
四月十六日,王铎再次上疏揭穿谎言:"臣亲查长江防线,从金山到龙潭的守军不足七百人,兵部却谎称有数十万!国难当头还要欺君吗?"
不过马士英、阮大铖仍然不肯交出兵权,王铎的请战最终不了了之。
到了五月,左梦庚统领号称80万的大军(实际兵力约十余万)退守九江,
阿济格部击败大顺军,一直追到江西九江和江北的湖北州县,
多铎部已攻占芜湖控制长江下游,左梦庚畏敌如虎,
既不敢西进迎战阿济格,又不敢东下对抗多铎,更不愿南下江西暂避,
权衡利弊后,他于5月13日率全军在九江至东流的长江中向阿济格投降,
同降的包括湖广巡按御史黄澍(原东林党人,曾参与倒马士英),
清廷将左部改编为汉军正黄旗,左梦庚授三等子爵,次年晋一等子爵,
明朝江督袁继咸被左梦庚武力裹挟沦为清军俘虏,又被押见阿济格、长揖不跪,
阿济格以"仍任九江总督"利诱,遭袁继咸断然拒绝:"我若偷生,有何颜面见史可法于地下!"
被押往北京后,清廷多次劝降未果,最终将其处死,
左梦庚降清使南明失去最后一支成建制的野战军,
导致江西、湖广门户洞开,
清军不战而得63城,加速弘光的覆灭。
再回到本文的标题,南明初唯一的北伐,何以迅速失利。
从整个过程来看,这次“北伐”南明甚至都没有和清军直接交手,
而且这次史可法策划、高杰率领的军事行动,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与清军作战、收复失地,
而是为了执行“联虏平寇”的幻想策略,希望给清军解除后顾之忧,
然后以此为筹码换取清廷的承认,达成“划江而治”的和平协议。
你能想象南明朝廷主动拿大顺的首级,去给清军纳投名状的逆天场景吗?
难绷。
而且高杰出征时写给豪格的信中姿态极其卑微,通篇都在赞美清军“复我神州、雪我深怨”,
还表达与清军一起“会师剿闯”的愿望,最后高杰死于汉J许定国的鸿门宴,
所以南明的这次北伐都不是败于战场,而是瓦解于自己人的刀下,
后续史可法本有机会控制住局面,再带领高杰部将去北伐,
但是史可法却彻底放弃了战略主动权,失魂丧魄仓皇率军南逃扬州。
回顾南明初期的唯一一次北伐,
战略目标就是错的,求和而非抗清,
执行过程极度混乱,亡于**而非外敌,
善后处理非常失败,统帅无能错失良机,
种种现象叠加,北伐失败已是必然,
当然,这场闹剧过后的几个月里,就出现了左良玉清君侧、左梦庚降清事件,
随后也就是弘光朝廷的覆灭以及史可法的殉国(将在下一章详细介绍),
接下来南明的隆武帝和永历帝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往期历史相关:
精罗落泪——
精罗落泪!罗马史该如何入坑?
历史天花板——
豆瓣历史天花板!中国通史必读:从入门到进阶!
明末1644——
明末1644——《明朝那些事儿》没有写完的历史
明末1644——
明末1644——天下无敌的大明,《明事》未竟的历史!
明末1644——
明末1644——南明史入坑,明朝末年的故事
明末1644——
明末1644——李自成的崛起,闯王之路!
明末1644——
明末1644——张献忠的崛起,大西王之路!
明末1644——
明末1644——襄阳之役,闯王东山再起!
明末1644——
明末1644——孙传庭的悲歌,大明最后的脊梁!
明末1644——
明末1644——拯救大明王朝,崇祯为何不南迁?
明末1644——
明末1644——李自成为何失利,没能成为刘邦、朱元璋?
明末1644——
明末1644——吴三桂为何投清,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真的吗?
明末1644——
明末1644——山海关大战,李自成为何快速崩盘?
南明1644——
南明1644——南明为何昙花一现?
南明1644——
南明1644——谁能拯救南明危局?
南明1644——
南明1644——南明弘光,为何只坚持了一年?
南明1644——
南明1644——南明为何没有联合李自成?
明朝历史——
除了《明朝那些事儿》,还有哪些明史神作?
唐朝历史——
看完《刺客信条:王朝》,还有哪些唐朝历史神作?
三国历史——
看完《三国演义》,还有哪些三国历史神作?
魏晋南北朝——
历史第一神书——《东晋门阀政治》,三国与魏晋南北朝好书推荐!
秦汉史——
看完《大秦帝国》,秦汉史有哪些封神级作品?
春秋战国——
读完《商君书》,春秋战国史有哪些经典著作?
宋史——
听完大宋摇滚,宋朝有哪些封神作品?
清史——
除了B站李正讲史,清史有哪些神书值得看?
考古寻秦记——
考古寻秦记——《秦始皇的兵与城》有多么伟大?
妖怪文化——
《日本の妖怪百科》:游戏中日本鬼的起源!
大唐刺客——
刺客信条:王朝——大唐刺客靠谱吗?
冷门佳作——
《康熙的红票》,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汉朝祥瑞——
王莽真的是“穿越者”吗?——《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八王之乱——
司马家,为何是短命王朝——《全战三国:八王之乱》
历史神作——
历史神作天花板——《东晋门阀政治》
国剧巅峰——
大明王朝1566——国产剧巅峰,被收视率埋没的历史剧
裸体舞曲——
《大明王朝》中的封神配乐——古典名曲《裸体舞曲》
明朝悬案——
朱元璋脸上,真的有72颗麻子吗?
天涯神贴——
[明事] 那些年的天涯神贴,一个时代的离去!
#gd读书#
#gd历史杂谈#
#gd的ai&游戏杂谈#
来源:游戏AI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