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其在多次战役中的临阵脱逃行为,被人们冠以“孙跑跑”“飞将军”(调侃其逃跑如飞)的绰号。他的儿子是知名演员秦汉,这也使得他偶尔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孙元良,这位名字在近代军事史上留下复杂印记的人物,作为黄埔军校一期生,国民党高级将领,他的一生充满争议。
因其在多次战役中的临阵脱逃行为,被人们冠以“孙跑跑”“飞将军”(调侃其逃跑如飞)的绰号。他的儿子是知名演员秦汉,这也使得他偶尔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1904年1月,孙元良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华阳县(今属双流区) ,祖籍浙江绍兴。
18岁时,他来到南京,进入南京高师附属中学读书。1924年,孙元良成功录取黄埔军校,成为步兵科第一期学员并顺利毕业。
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开始,时任军校教导团连长的孙元良参与围攻惠州,击败陈炯明主力林虎部,成功晋升为炮兵营长。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任第1师第1团团长的孙元良却在奉新违命撤退。
当时,北伐军在江西战场上与孙传芳部队作战,孙元良率部在奉新苦战,因请求增援未得到有效回应,在未获明确命令的情况下选择撤退。
这一行为令蒋介石大为震怒,扬言要将他按军法枪毙,好在薛岳、刘峙等人说情,孙元良才得以免死。
1928年,孙元良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1期野战炮兵科学习,但不久便辍学回国,先后担任教导第一师野炮营营长、陆军第二师七团团长、警卫军第一师一旅旅长等职 。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沪会战爆发,日寇出动海军陆战队向闸北中国驻军突然发起进攻。时任第五军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旅长的孙元良领兵在南翔集结,待命出击。
日军见闸北久攻不下,将主力转向庙行镇,孙元良领命增援庙行镇。在激烈战斗后,日军主力被打出庙行镇,孙元良取得胜利。
之后他又前往葛隆镇指挥阻击追兵,保障了友军的安全撤退。凭借此战,孙元良获得宝鼎勋章,并荣升第五军第八十八师副师长。
1937年7月,全面侵华战争爆发,8月13日,“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响。孙元良从无锡乘火车抵达真如,指挥262旅抢先占领闸北火车站、宝山路、八字桥等一线要地。
该旅523团在八字桥遭遇日寇,战斗打响。孙元良指挥部下向驻虹口日军司令部发起进攻,率部下坚守了76天,有力地粉碎了日寇“三月亡华”的妄想。
10月,驻守上海的军队奉命撤离,孙元良部队负责断后,他把“死守上海”的命令交给了部下谢晋元,也就是后来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英雄。
孙元良因这场战役获得云麾勋章,荣升为第72军军长 。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爆发,时任第七十二军军长兼第八十八师师长的孙元良率部队据守安德门、雨花台、中华门一带南郊阵地。
淞沪会战中,第88师损耗严重,到南京时仅剩约7000人,装备稀少,与约4万装备精良的日军相比,兵力火力明显处于劣势。
12月9日,孙元良的第88师顽强抵抗日军猛攻,11日唐生智下令收缩阵地,12日正午,日军突破雨花台左翼阵地,孙元良率领剩下的2000多人退守中华门继续抗敌。
晚上7点,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此后第88师损失惨重,阵亡2个旅长、3个团长以及11个营长,仅有500人归队。而日军仅第6师团于12月6日至13日在雨花台战斗中,战死233人,战伤1041人。
关于孙元良在南京保卫战中的最后行为存在争议。
一种说法是他用金条收买老鸨,躲入南京青楼之中;另一种说法是他事先与秘书卢则文接头,在紧急时候偷偷躲入某国驻华公使馆。
在《拉贝日记》中也有相关记载,拉贝得知孙元良藏身在难民营中,亲自将他接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顶层密室里居住。
但孙元良在其回忆录中称自己是从江边向东面山地撤退,历经艰难渡江辗转到武汉 。此役后,孙元良与上级失去联系,乔装1个月才得以逃离。
1938年12月,孙元良回到武汉,却遭到蒋介石批评,原因是有人举报他作风不正,他在狱中度过42天,后在戴笠、康泽调查下无罪释放。
1939年1月,孙元良以民生航运公司职员身份,取道香港游历考察英、法、德、意等欧洲诸国。回国后,他重返军界,任第二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二十九军军长 。
1944年,日寇发动湘桂战役,强占贵州独山,重庆陷入险境。正在担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十九军军长的孙元良率二十九军驰援。
在欠缺车辆运输、需穿越溃军和难民的艰难情况下,他指挥先头部队九百多人抵御日军的两个联队,后随着主力部队逐次抵达战场。
孙元良率部于12月8日 - 13日收复南丹、独山等要地,独山一役的获胜,阻止日军进入战略要地贵阳,保卫了陪都重庆,孙元良因而荣获青天白日勋章 。
1945年5月,他带领部下开启桂柳之战,夺回宜山、鹿寨、灌阳等地,收复柳州,驱逐了广西全境的日军 。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6月起,孙元良任重庆警备司令任职18个月。
1947年,重庆学生成立“重庆市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委员会”,准备响应华北学生提出的“六·二”活动,被孙元良提前一天镇压,抓捕了三百多人 。
1948年,孙元良调任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参加淮海战役,前往徐州负责守备。
12月,他率领的16兵团遭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包围,突围后到达萧县,拂晓时遭到小部解放军部队夜袭,兵团部队大部分崩溃,孙元良率兵团司令部400多名官兵逃脱 。
1949年初,孙元良被任命为第十编练司令部司令,之后重组第十六兵团并担任司令官,对活动在巫山、奉节、丰都以及长江南岸毗邻的共产党游击队进行“清缴”。
但在1949年7月11日,孙元良被抓到奉节县监狱囚禁。11月,解放军相继攻克川东各县,孙元良逃到成都,12月22日,他化装逃往香港,转道去了台湾 。
到台湾后,孙元良曾去过日本经商,也担任过高雄县的瑞祥针织公司董事长。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在台北去世,享年103岁 。他留下的著作有回忆录《亿万光年中之一瞬》以及《世界军事史》等。
孙元良的一生,在战场上有过英勇作战的时刻,却也因多次临阵脱逃而备受争议,成为近代军事史上一个复杂而特殊的存在。
来源:巴州刺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