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变态,但能快速进大厂的邪修路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4 12:36 2

摘要:求职者在自我介绍里附了个表格,详细列着自己对公司近三年财报的分析,还标注了三个可以优化的业务节点。本来只是例行筛选,结果她直接把简历推给了部门总监,现在这人已经在二面了。

上周和做 HR 的朋友吃饭,她吐槽说最近收到份特别的简历。

求职者在自我介绍里附了个表格,详细列着自己对公司近三年财报的分析,还标注了三个可以优化的业务节点。本来只是例行筛选,结果她直接把简历推给了部门总监,现在这人已经在二面了。

这事儿让我想起职场里的一种现象:总有人能绕过千军万马的竞争,用些“不按常理出牌” 的法子拿到机会。

要是把求职比作闯关,多数人埋头走常规通道,而另一些人却在找隐藏门—— 这些看似 “野路子” 的操作,其实藏着破局的智慧。

把内推玩成“同门引荐”

正统求职总说“海投是王道”,但邪修从不做无效努力。他们深谙 “门派内部推荐” 比 “下山闯荡” 靠谱,把内推玩成了精准狙击。

90后主播小李去年想转行进某互联网大厂做运营,他没急着投简历,先在社交平台职场话题组上搜目标部门的员工。

看到一个主管经常分享行业观点,就每天带着具体问题留言:“您提到的私域裂变模型,我试过用社群分层做,转化率提升了 15%,但留存一直上不去,您觉得问题可能在哪?” 连续一周的深度互动后,对方主动问他:“要不要试试我们部门的岗位?”

这里的关键是“三阶破冰法”:

先通过公开信息找到对方的“知识盲区”(比如主管最近在攻坚的项目)

再用具体案例展示自己的价值(别说“我很懂”,要说 “我做过”)

最后顺势提出“请教式求助”(“如果方便的话,能不能帮我看看简历哪里需要改?”)

数据显示,内推的通过率是海投的 3-5 倍,而带着 “价值钩子” 的内推,成功率更是翻倍。

用“职场人设号” 立住修仙招牌

邪修从不藏着掖着,他们会主动亮出“法器”—— 打造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职场人设号,让工作反过来找自己。

95 后设计师阿哲的社交平台只发两类内容:一是拆解大厂的视觉设计逻辑(“为什么阿里的图标总比别人耐看?”),二是自己为小众品牌做的改造方案(“帮楼下咖啡馆改了 LOGO 后,客单价涨了 20%”)。

三个月后,有品牌方直接带着预算找他做全案,某设计工作室甚至提出“不用坐班,按项目分成” 的合作模式。

运营这类账号的核心是“虚实结合”:虚的部分要占 60%,比如行业干货、方法论拆解,体现专业度;实的部分占 40%,比如具体项目的过程复盘、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让人看到你的落地能力。

记住,HR 刷社交平台时,不是在找 “完美的人”,而是在找 “能解决问题的人”。

AI 当 “护法”,求职效率飞升

在邪修眼里,AI 不是洪水猛兽,而是能快速提升 “修为” 的法宝。用对了 AI,能让你在简历关和面试关少走 90% 的弯路。

简历优化:让AI 当你的 “炼丹炉”

把原始简历内容发给AI,与AI1对1深入沟通交流,让AI帮你分析你的核心优势,并用 STAR 法则重写你的工作经历,突出数据成果。”

AI 的优势在于能精准匹配关键词 —— 比如目标岗位是 “用户增长”,它会自动把你 “做过社群运营” 的经历,转化成 “通过分层运营实现 30 天用户留存提升 28%”。

岗位推荐:让AI当你的“择灵盘”

很多人求职时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只盯着几个热门岗位投递,却忽略了自身能力与一些新兴岗位的匹配度。

AI 在这方面就能发挥很大作用,它可以根据你的专业背景、技能特长、工作经验甚至职业偏好,为你推荐合适的意向岗位。

使用 AI 进行意向岗位推荐时,要尽可能详细地输入自己的信息,包括专业课程、获得的证书、参与过的项目等,这样 AI 才能更精准地为你匹配岗位,帮你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就业机会。

模拟面试:让AI 当你的 “试剑石”

用AI的模拟面试功能,首先把你想要面试的岗位JD复制给AI,它会自动生成多个与岗位JD匹配的高质量问题,从自我介绍环节开始,到专业问题考察,还能根据你的回答进行追问。

在专业问题部分,AI 也会结合岗位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并根据你的回答当场给出反馈,指出回答的不足,还会给出非常具体的改进建议。

没错,这么好用的AI就是猎聘正在内测的AI面试工具Dora,改简历、推职位、练面试样样拿手。现在即将小范围公测,想体验的用户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有福同享”,有机会优先获得试用资格哦~

所谓“邪修”,不过是跳出了 “投简历 - 等通知” 的惯性思维。

内推的本质是建立信任,人设号的核心是展示价值,AI 的作用是放大优势 —— 这些方法看似野,实则都在遵循职场的底层逻辑。

下次求职时,不妨试试放下“正统” 的包袱,用点 “邪道” 的智慧。毕竟,职场从来不是比谁更规矩,而是比谁更会破局。

来源:猎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