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大企业能够创新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4 12:31 2

摘要:《创新者的窘境:领先企业如何被新兴企业颠覆》作者克里斯坦森展示了在位企业如何因为专注于目前最赚钱的客户而经常错失投资新技术、新市场和新行业的机会。但他并没有说在位企业无法创新,也没有说所有行业都适合颠覆,而是认为颠覆只有在满足某些条件时才会发生。然而,在我们为

管理者为何重要

作者:[丹]尼古莱·J.福斯,[美]彼得·G.克莱因

出版时间:2025年9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创新者的窘境:领先企业如何被新兴企业颠覆》作者克里斯坦森展示了在位企业如何因为专注于目前最赚钱的客户而经常错失投资新技术、新市场和新行业的机会。但他并没有说在位企业无法创新,也没有说所有行业都适合颠覆,而是认为颠覆只有在满足某些条件时才会发生。然而,在我们为高管开设的课程中,我们看到克里斯坦森的理论被广泛误解为一种关于老牌企业如何无法应对创新带来的竞争威胁的一般理论。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个更普遍的故事是管理学民间传说的一部分。它在商业杂志、大师和顾问中被一遍又一遍地复述。故事大致如下。

老牌科层制企业过于沉迷于过去的成功,以至于忽视了新的、有利可图的商业理念。他们拥有一批中层管理者,他们的主要工作似乎是抑制新理念,也许通过“杀手并购”来阻止目标公司推出可能威胁老牌企业的创新。职位描述很狭窄,以至于雇员们将专注于简单的职能和小的目标。老牌公司缺乏监控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系统,缺乏吸收可能成为成功创新的好想法的系统。

根据这个故事,大公司要么生产平庸的创新产品,要么根本不创新。想想内置MP3播放器的OakleyThump太阳镜:易碎、丑陋、音质差,这款产品在2004年推出时售价为400美元。或者2002年史密夫韦森试图生产……自行车。还记得造型奇特的庞蒂亚克·阿兹泰克(PontiacAztec)吗?雷热(Razor)的爆炸式气垫滑板?巴诺(Barnes&Noble)旨在与亚马逊的Kindle竞争的Nook?或者微软试图击败iPod的Zune?每个人都知道柯达未能占领数码相机市场的故事,这是所有MBA战略或创新课程中都会讲到的警世故事。

Nook 和 Kindle

总体而言,僵化的程序、令人窒息的官僚体制、爱管闲事的中层管理者和缺乏远见的高管会扼杀创造力、知识共享、自由和自发性,从而扼杀企业创新,为小型、灵活的公司打开了大门,这些公司通常是扁平科层制度的初创公司。或者至少他们是这么说的。

我们都听过很多次的这种信息,是围绕一些“精挑细选的”、引人注目的例子构建叙事的另一例证。它是无老板公司叙事支持者的口头禅,他们抨击公司科层制度,称其对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具有敌意。

让我们考虑一下“单元X”,它是一家大公司的一部分,致力于通过发明激进的新技术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做出“登月”式的尝试。单元X的管理原则是自下而上的,组织方式与威尔乌等无老板公司非常相似。它是自由自在和无政府主义的。一位经理的头衔是“准备与现实世界接触的登月计划负责人”。

威尔乌创始人之一加布·纽维尔

单元X参与的项目(通常处于初始阶段)包括将电能储存在熔盐中、为糖尿病患者制造可跟踪血糖水平的隐形眼镜以及生产送货无人机。单元X还考虑在北极周围建造一个巨大的铜环,以便利用磁场发电。虽然这个想法被放弃了,但你可能每天都会使用其他单元X产品。你是否在互联网上搜索过某些东西?你是否需要翻译某些东西?那么你正在使用源自单元X的技术。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单元X是真实存在的:单元X是谷歌的“X”部门,专门进行激进创新。它代表了对“大公司不能创新”这一说法的重要反驳。此外,世界上许多最大的公司(不仅仅是科技大公司)也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回溯到一个世纪前的1924年,当时美国电话电报(AT&T)和西部电气(WesternElectric)成立了贝尔实验室(BellLabs),这是他们的电信研发工厂,开发了第一批晶体管、激光器和光伏电池。贝尔实验室拥有一万七千多项专利,其科学家因在那里所做的工作获得了九项诺贝尔奖。正如乔恩·格特纳在其2012年出版的《贝尔实验室与美国革新大时代》一书中所说:“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贝尔实验室是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科学组织。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组织之一,无数企业家基于实验室的基础创新建立了自己的企业。”

顶尖科技公司都设有企业研究实验室,谷歌就有很多,包括谷歌人工智能(以前为谷歌研究)、谷歌机器人技术以及先进技术和项目。

贝尔实验室

因此,科层制度可以成为创新的朋友,而不是敌人。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制药业两大巨头辉瑞和强生以及新晋公司莫德纳(Moderna)迅速研发新冠疫苗。这些疫苗利用了公共资助的研究,当然,这些公司和世界各地的许多其他公司都是由政府直接出资研发疫苗的。然而,如果没有大公司运转良好的创新机器,疫苗的实际开发、生产和分发可能会慢得多。

但是,如果科层制大公司仅仅通过收购结构更扁平的小公司就能实现创新,情况会怎样呢?毕竟,企业历史上有很多传统公司收购行业中更精简、更具创新力的新兴公司的例子。当生物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取得真正的进步,生物技术制造药品的前景成为可能时,大型制药公司就产生了兴趣。

收购或股权投资可能看起来是创新的另一种选择。如果公司可以等一家小企业开发自己的生物技术研究能力,然后收购它,为什么还要自己来做呢?例如,1990年,霍夫曼-拉罗氏公司(现为罗氏公司)收购了基因泰克(Genentech)的多数股权,基因泰克是风险投资家罗伯特·斯旺森和生物化学家赫伯特·博耶于1976年创立的先驱公司。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收购的目的不仅仅是控制产品或技术或消灭竞争对手,而是获取目标公司的知识和能力。

2012年,脸书CEO马克·扎克伯格在致首席财务官戴维·埃伯斯曼的电子邮件中(该邮件于反垄断听证会披露),解释了他收购Instagram(后来成为脸书的子公司)等较新、较小的公司的战略:

我并不是说我们收购它们是为了防止它们以任何方式与我们竞争。收购它们将给我们带来人力和时间,将他们的创新融入我们的核心产品,这就是我们进行整合的方式——并非真的在合并产品。我最兴奋的是,如果我们努力将他们的发明融入更多人的体验,这些公司可以一起做些什么。

换句话说,即使一家规模较小的公司因其创新产品或技术而被收购,并作为独立业务部门运营(“绿地”运营),收购方仍可以整合其知识和能力。这是科层制度的好处之一:可以授权并赋予下属部门(有限的)自主权,同时保留全公司协调与合作的责任。设立具有独特职责的特殊子单元是科层制度的一个特点,而不是一个漏洞。

管理者为何重要

作者:[丹]尼古莱·J.福斯,[美]彼得·G.克莱因

出版时间:2025年9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作者简介:

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Deirdre N. McCloskey),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经济学、历史学、英语、传播学教授。在芝加哥学派辉煌年代执教于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讲授价格理论。她以思想深刻而语言辛辣风趣闻名学界,著有《经济学的修辞》《芝加哥大学写作课》《价格理论的应用》《企业家的尊严》等。

内容简介:

受实证主义影响,当下经济学将修辞局限在事实和逻辑上,但这远远不够,经济学还要依赖更古老的修辞艺术——故事和隐喻。本书通过多位经济学名家的文本,分析了其所使用的故事和隐喻,以及两者的融合,如舒尔茨用农民抚养小孩上大学的故事来阐释什么叫“人力资本”。作者认为,使用故事和隐喻,除了更有文采,还经得起理性的检验,更有说服力。

而故事有好有坏。在糟糕的故事中,最危险的莫过于号称包治百病的“万金油”,比如对未来某个商品价格的预测。本书告诉你如何抵御这种诱惑:看出经济学家的故事和隐喻,并认识到,经济学家虽然有智慧,却没那么聪明——如果那么聪明,他自己为什么不富有呢?

这是一本经济学阅读与写作指南、防忽悠手册,更是一本帮你建立经济学批判性思维的书。

- End -

成为更好的人

来源:新民说iHuma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