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光初绽,鄄城县郑营镇的街道还浸在朦胧睡意中,王长莉已骑着电动车穿行在微凉的晨雾里。道旁白杨舒展枝叶,将斑驳光影投在她前行的路上,树影与人影短暂交错又匆匆分离——白杨扎根原地守望乡野,而她则坚定驶向那个十年如一日的坐标:镇联通营业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宋秋梅 通讯员 陈芳
晨光初绽,鄄城县郑营镇的街道还浸在朦胧睡意中,王长莉已骑着电动车穿行在微凉的晨雾里。道旁白杨舒展枝叶,将斑驳光影投在她前行的路上,树影与人影短暂交错又匆匆分离——白杨扎根原地守望乡野,而她则坚定驶向那个十年如一日的坐标:镇联通营业厅。
把营业厅变成"暖心驿站"
"名牌大学毕业,咋甘心窝在乡镇?"面对乡邻的疑惑,23岁的王长莉在2015年给出了答案。从山东交通学院毕业后,她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菏泽鄄城,成了郑营镇营业厅的一名营业员。
乡镇营业厅的日常,藏在无数琐碎里。每天清晨,她总会提前半小时到岗,把营业厅打扫得窗明几净,饮水机续满热水,便民服务台上的老花镜、创可贴、充电线摆得像列队的士兵。"乡亲们来办事,得像到亲戚家串门一样舒坦。"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成了她十年如一日的行动指南。
独居的张大爷每次交话费要走两里路,王长莉看在眼里,不仅帮老人开通线上缴费,更蹲在柜台前手把手教他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小王啊,你比我亲闺女还耐心。"后来张大爷每次来,总要拉着她唠唠家常,营业厅的玻璃门里,渐渐装满了这样的温情故事。
十年间,她骑坏了三辆电动车,手机里存着上千个乡亲的号码,备注栏里藏着最细腻的牵挂:"李婶家孙子上学要查资料""王大哥开超市需要多终端组网"……这些细碎的字迹,像白杨深埋地下的根系,悄悄织就了小镇的通信脉络。郑营营业厅在乡亲们心中,早已不是单纯"办事的地方",成了可信赖的"通信家",而王长莉,便是这个家最暖心的"当家人"。
让新业务走进田间地头
"云电脑、FTTR全光组网……这都是啥'新鲜玩意儿'?"当通信新业务涌入乡镇,乡亲们眼里总带着困惑。王长莉的办法很实在:"用他们听得懂的话,做他们看得见的事。"
她在营业厅辟出一块"体验区",云电脑连接着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的演示界面。赶集日,她拉着大喇叭在集市上吆喝:"来看看能跟县城医生'面对面'的电脑!"乡亲们围拢过来时,她就请村医现场演示问诊流程,让学生家长看孩子如何跟着城里老师上课。"我不是推销产品,是让他们知道这东西真有用。"
线上渠道兴起后,年轻的她又成了乡镇里的"实在主播"。抖音、快手里的视频没有华丽辞藻,只有手把手的演示:"家人们看过来,这云电脑不用主机,插电就能用,老年人也能学会……"账号粉丝不多,却都是周边乡镇的精准用户,常有人看了视频专程来找她:"小王,我要你视频里那个'小电脑'。"
她还建了12个"通信服务群",每个群里都有她亲手写的"服务承诺":"群里提问,10分钟内必回复;宽带故障,2小时内必上门。"每天的"业务小贴士"从不间断:"流量不够用怎么办""老人机如何调大声"。时间久了,群里的用户都成了她的"宣传员",一句"找小王办事,放心!"是最朴实的认可。
"创新不是搞花架子,是把新业务装进乡亲们的生活里。"王长莉始终觉得,让每个人都享受到通信便捷,才是工作的意义所在。
做扎根乡野的"业务百科"
"长莉,那个企业客户的组网方案,你给把把关?"在鄄城县分公司,王长莉是出了名的"全能手"。本科毕业的她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营业厅角落里那几十本专业书,页边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
"通信技术更新快,不学习就跟不上。"为了把生涩术语变成乡亲听得懂的"大白话",她下了不少功夫:"千兆宽带"是"信息高速公路从两车道拓宽成八车道","物联网卡"是"能让家里的冰箱、洗衣机'上网'打电话的卡"……这些生动的比喻,让技术不再遥远。
她毫无保留地将经验分享给团队:整理出"业务推荐10法",记录着"跟老人解释流量的三个比喻""小商户组网布线避坑指南";带着新人跑市场,现场示范如何捕捉用户需求、化解拒绝;发起"业务互助小组",让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当"育苗人",助力新人快速成长。
如今,王长莉的名字成了郑营联通的"金字招牌",用户来营业厅总问:"王长莉在吗?找她办事踏实。"而她依然每天坚守在那方小小的营业厅,工装口袋里装着乡亲们的需求清单,心里装着对通信事业不变的热爱。
寒来暑往,年轮增长,她就像道旁那棵笔直的白杨,深深扎根乡野,向着阳光努力生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基层通信人的不凡篇章。
来源:小黄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