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原大地不仅是文明之源,更是红色热土。从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到彭雪枫带领红十三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必胜信念,再到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英雄气概……或出生于河南,或在河南抗战的抗日英雄们“誓与山河共存亡”,用生命奏响了爱国主
编者按:中原大地不仅是文明之源,更是红色热土。从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到彭雪枫带领红十三团“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必胜信念,再到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英雄气概……或出生于河南,或在河南抗战的抗日英雄们“誓与山河共存亡”,用生命奏响了爱国主义的英雄赞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特别策划《“理”赞英雄》,礼赞英雄们在抗战过程中形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让英雄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我们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以精神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日先烈叶成焕,这位从大别山走出的青年将领,15岁参加革命,24岁血洒太行,用短暂而壮烈的一生书写了中原儿女在民族存亡关头的铁血担当。叶成焕等无数抗日英烈可歌可泣的抗战经历,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也激励着包括中原儿女在内的无数中华儿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接续奋斗。
一、豫南沃土育英才:从新县走出的红军虎将
大别山区出英杰。1914年10月19日,叶成焕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郭家河乡吴河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新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中原南门”之称,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新县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当时人口不足10万却有5.5万人为革命牺牲,这种视死如归的红色精神深深烙印在叶成焕的血脉中。正是这片被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为叶成焕的成长提供了深厚的革命土壤,培育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为他在抗战烽火中的英勇表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革命洪流助成长。1927年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黄麻起义爆发,掀起了鄂豫皖地区浩浩荡荡的革命浪潮。1929年,年仅15岁的叶成焕积极投身革命洪流,并于同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了短暂而壮烈的革命生涯。1930年2月,叶成焕参加鄂豫皖红军,被编入红十一军某团当通讯员。1932年,他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西征入川,先后历任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委、团政委、师长、师政委等职。经过多年转战经历,叶成焕已由当初的稚嫩少年成长为一名智勇兼备的优秀指战员。
善打硬仗显威名。在鄂豫皖红军期间,特别是创建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长征中,叶成焕指挥果断、身先士卒,屡建战功。如:1932年11月,时任红10师28团2营政委的叶成焕,率部在鄂豫陕交界处的南化塘同国民党军浴血奋战,成功掩护了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从北山垭口突围。由此,叶成焕以善打硬仗著称,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虎将。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对叶成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是鄂豫皖时期参加红军的,作战勇敢、沉着,善于团结同志,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叶成焕在此期间积累和锻造的革命斗争经验和军事指挥才干,在其后爆发的全民族抗战中大放异彩,谱写了屡挫日寇的生动史诗。
二、太行烽火铸忠魂:晋东南抗战的精神丰碑
可歌可泣的抗战经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陕甘宁地区的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年仅23岁的叶成焕担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1937年10月,129师奉命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经过半年游击战争,初步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在此期间,叶成焕指挥的772团能征善战,在敌后抗日战场上取得了七亘村伏击战、黄岩底伏击战的胜利,被称为“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百战百胜的772团”。1938年2月至3月间,叶成焕率领772团连续参加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三场重要战斗,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沉重打击了日军,三战三捷,为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1938年4月16日,叶成焕在长乐村战役后视察敌情时不幸中弹,两日后的4月18日凌晨因伤势过重而壮烈牺牲,年仅24岁。叶成焕去世后,朱德总司令专程从八路军总部赶来,向叶成焕的遗体告别,对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抗日虎将感到无比痛心。
不畏牺牲的英雄品格。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叶成焕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身先士卒,表现出了无所畏惧、不怕牺牲、勇敢拼搏的英雄气概。特别是在1938年4月16日的长乐村急袭战中,叶成焕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一马当先,冲锋在前,率领772团的战士们奋勇杀敌,配合兄弟部队将2200余名日军几乎全歼,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当面临千余日军从辽县赶来增援时,叶成焕在指挥打扫战场之际,为掩护部队转移而选择主动殿后,不顾自身危险毅然登上高坡观察敌情,不幸被子弹击中头部,献出了自己年仅24岁的宝贵生命。至此,叶成焕为太行大地洒下了最后一滴血,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叶成焕用鲜血和生命抗击日军的悲壮经历,生动彰显了不畏牺牲的英雄品格,体现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努力奋斗。
忠诚担当的精神风范。关键时刻显担当,危难之际见忠诚。叶成焕在同日军的历次作战中,自觉践行对党忠诚的誓言,自觉担当起作为一名高级指战员的使命和责任。在长乐村急袭战爆发前,叶成焕已身患肺病,多次咳血。陈赓旅长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切,劝他说:“成焕啊,你病成这样子,这次战斗就不要参加了,现在就派人送你到后方治病去。”叶成焕执着地说:“没事,我已经习惯了。还是让我打了这一仗再说吧!”陈赓见他态度坚决,只好安排他继续率部作战。叶成焕不幸中弹后,临终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哎,队伍,队伍呢?”无论是叶成焕坚持带病指挥作战,还是他临终前对队伍的殷殷关注,都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展现了一名高级指战员的高度责任和担当,流露出对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无尽牵挂,闪耀着忠诚担当的精神风范。正如刘伯承师长在叶成焕追悼大会上所说:“叶团长参加革命后,党培养了他,他没有辜负党的教育,终于成为一个很好的布尔什维克。”
三、精神永续:红色基因在中原大地的传承
纪念场馆承载精神记忆。叶成焕殉国后,遗体被葬在山西榆社县郝北村,新中国成立后迁葬至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而在他的故乡河南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为他建有衣冠冢,郭家河革命纪念馆常设有叶成焕生平事迹主题展览,成为家乡人民缅怀英雄的精神圣地。2022年6月30日,叶成焕故居挂牌仪式在其家乡新县郭家河乡土门村吴河村民组举行。叶成焕故居作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故居内的展板上记录了这位抗日虎将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故居里的五间瓦房承载着中原儿女的集体记忆,每年接待了大批参观者。
英雄后人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基因在叶氏家族中薪火相传。叶成焕的继子叶志立作为烈士后代,不仅受邀去北京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而且一直守护着叶成焕故居,以饱满的激情向四方来客讲述先辈的革命故事,并在叶成焕故居挂牌仪式上强调“我们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牺牲精神,听党话、跟党走,共创美好未来”;叶成焕的侄曾孙叶文文已成长为一名军人,他坚定地表示:“从小就听爷爷讲我曾祖父的故事,我要学习他的精神,不畏牺牲,勇当先锋,守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红色著作诠释精神品格。叶成焕的壮烈事迹和精神品格一直被国家和人民铭记。2009年,叶成焕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叶成焕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河南为全面展现叶成焕的英雄事迹、弘扬叶成焕的抗战精神,精心组织力量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红色专著,将包括叶成焕在内的河南籍抗日先烈收录其中,如: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原国魂:23位河南籍抗战英烈谱》、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大别山抗战记忆》等。这些著作较为完整地记述了叶成焕等革命先烈的生平经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极大促进了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结语
巍巍太行,铮铮铁骨。叶成焕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其抗击日寇的壮烈经历书写了捐躯报国的生动史诗,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红色丰碑。以叶成焕为代表的中华儿女,在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了伟大抗战精神,向全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切缅怀以叶成焕为代表的抗日先烈,深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