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养马铺”为啥改名“蒋马”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4 11:17 1

摘要:在完成《童年往事与养马铺》续集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今又续写《养马铺与曹魏谋士贾诩》一文,常和养马铺乡贤霍约翰先生聊天,百思不得其解,好端端的“养马铺村”咋就变成了今日的“蒋马社区”,初无解。

【养马铺与曹魏谋士贾诩(4)】

许昌“养马铺”为啥改名“蒋马” ‖老家许昌

文‖杨明德 图‖网络

【欲欣赏“养马铺与曹魏谋士贾诩(3)”的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许昌凤凰岗,1800年前曹操曾在此养马训马

在完成《童年往事与养马铺》续集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今又续写《养马铺与曹魏谋士贾诩》一文,常和养马铺乡贤霍约翰先生聊天,百思不得其解,好端端的“养马铺村”咋就变成了今日的“蒋马社区”,初无解。

我的童少年时代,出生长大在这片土地上,脚步踏遍养马铺的角角落落,对养马铺的一棵树一棵草,一个高岗土坎沟壕,寨里寨外,土街土路,草屋瓦舍,土坑水塘都让人感到亲切难以忘怀。

这村落从乡邻老人,大伯二伯口中,只道是自古以来都称“养马铺”村,却不知道“蒋马”二字的来历。

六十年代,有一个冬天,我曾经借宿在生产队的牛屋,远房堂哥杨怀恩和我铺连铺睡觉,我曾写过一篇散文《生产队的牛屋》。那里边充分论述过养马铺的来历和牛屋的众生相。

堂哥杨怀恩当过国民党兵,因为没文化在那儿混饭吃十几年。他曾经几次讲过部队缴获的老日地图上也标注着养马铺字样。

一千多年来,从养马铺驿站到养马铺村,养马铺人一直享受着“养马铺”这村名,我在写《童年往事与养马铺》一文前,曾采访过养马铺乡贤、近77岁高龄的杨青顺先生和80多岁的养马铺乡贤杨德章先生,他们在50年代都曾经见过在养马铺土寨西门内小庙前,曾立有一米左右的青石碑刻,用隶书标注着“养马铺"三字。在养马铺土寨东门外的城隍庙的围墙上也镶嵌有石刻“养马铺”三字。这些文物碑刻随着岁月和时间的推移也不翼而飞,下落不明。

还有养马铺乡贤霍约翰先生曾在《百年霍门人》中考证过明初养马铺曾一度叫杨麻村和绛马村。

正在我疑惑不解时,养马铺乡贤杨书生先生曾多方考证,在明嘉靖年间的《许州志》第108页有“蒋马铺”字样(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我如释重负,果然“蒋马”二字有了下落,给养马铺人找到了村名的出处。

从曹魏时代的贾诩在这里养马训马,到唐宋时代这里曾经的“养马铺驿站”,到明清时代的“蒋马铺村”的记载,给养马铺人解开了村名的疑惑,尽管这村里没有一户马姓和蒋姓,《许州志》为何将“养马铺驿站”记载为“蒋马铺”,这仍然是个谜,或许是官府在普查造册时将“养马铺”写成“蒋马铺”而流传至今,于是养马铺蒋马铺共存至今也许有可能。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或代号,名字本身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管是“养马铺驿站”,还是“蒋马铺村”,还是“杨麻村”“绛马村”,还是如今的“蒋马社区”,这都是历史的产物和延续。

不管何种猜测和推理,蒋马村名中有一个“马”字的圈定,必与曹魏时代曹操与贾诩在此养马有关,这是毋庸置疑的。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蒋马社区”,政通人和,村民安居乐业,人勤地丰,是值得讴歌的。

解放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难找到童年里记忆的痕迹。贾诩墓冢不见了,曹魏时代供养马饮马用的七十二眼砖井不见了,曹魏时代的凤凰岭即今日的金鸡岗依然绵延,训马养马的两大坡地被今人兴修水利活动修成了小洪河和小黑河的排水河道。

去年春天,我再回养马铺故地重游,站在昔日的许汴古官道遗迹上,还有不足五十米长一段古官道边的土丘依稀可辨,它见证了那段历史啊!

如今的养马铺所在地成了建安区昌盛街道蒋马社区。养马铺人过着安逸的生活,“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已成为历史,更先进的手机电脑是人们日常离不开的手头工具。

有线电话己遭淘汰,千里万里,手机在手,通话和信息使人近在咫尺。牛驴骡马耕作的时代早已被现代化的机械化耕作收播取代,老式的烧煤烧柴的生活方式早已被天燃气取代。家家户户有了轿车和电动车,连传统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也无处觅迹,幸福的生活将给养马铺人带来美好幸福的前景。

后记

霍约翰先生曾这样说过:

蒋马村的来历究竟在什么年间,我认为在宋朝建都开封(汴京)以后,为保障京都安全,开辟了许汴官道,又在后来设驿站,为什么不直接叫蒋马驿站或蒋马铺或蒋马村,偏偏传下来的是“养马铺驿站”和“养马铺”?至于操场上或马路上或铺前铺后地的名称另当别论,因为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实物,根本不会消失。如果像现在拆迁的弯店、武店这些整村拆迁的地名,一百年后我想会消失。

蒋马村在明初曾经叫过杨麻村,这名字杨银太先生也听说过,我在《百年霍门人》也曾论证过。而现在还健在的杨德章先生和杨青顺先生和刚逝世不久的张均铭先生,他们共同见证过“养马铺”的碑刻存在,说明养马铺改蒋马村的时间不长,也不应该太远,太远会失传。

杨书生先生考证明末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的《许州志》108页中有“蒋马铺”字样,或许有可能在当时官府为登计造册之便误将养马铺写成蒋马铺,这或许有可能。如果三国时侯就有奖马或蒋马,那么近2000年来一直存在,那这个村恐怕早就发展成大城市了。

(全文完)

另: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数量不多,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杨明德,1953年9月生于河南许昌,汉族,大专学历。1979年前在原籍读书,曾任民办教师。1979年至1989年在内蒙古乌海市乌达从事个体经营,1990年至2007年创办乌达丛柳造纸厂任厂长,乌达区政协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第四、五届政协常委。1999年加入民革,曾任常务副主委。本人爱好书画及文学,系乌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乌达书画院院士。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来源:老家许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