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念散文|回味父亲的手工挂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4 11:29 1

摘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期间父亲就做了几十年传统手工挂面,对各种面粉性质了如指掌,技法娴熟,匀净纤长,犹如银丝,劲道爽滑,麦香浓郁,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做挂面师傅。

文:汪仕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期间父亲就做了几十年传统手工挂面,对各种面粉性质了如指掌,技法娴熟,匀净纤长,犹如银丝,劲道爽滑,麦香浓郁,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做挂面师傅。

八十年代责任制期间的十多年,忙碌于农事之外,第二职业便是做手工挂面。年复一年,几乎无一日休息,他像一只陀螺般旋转于田地与面盆之间,只为支撑起家庭生计。

这真是辛苦活,起早歇晚。纯手工,产量低,一天,只能生产五六十斤,我家生产手工面的工具现在仍有部分保存着。

记得那时对天气预报特别关注,头一天傍晚就认真地听好广播,如果第二天是晴天,就开始称面、打盐水、和面,这和面是个力气活,要几个小时,在面盆里用力搋,一盆面搋至熟韧,已是大汗淋漓,筋疲力尽。特别是冬天手在刺骨的冷盐水中如同针扎,睡不到几个小时,等家里的大公鸡打鸣时,父亲便起床,点上煤油灯,把面钵里的面盘成条形缠绕在六十厘米长的竹筷上,再放在特制的用土坯砌成的密不透风有一米多高的土坑中,土坑分上下两层。一根根上好的面条筷整齐地挂在面坑里,让面条在里面行质,过几个小时再一点点用力拉长,上面用报纸盖得严严实实。

天亮,太阳出山,拿到室外门口近两米高的面架上,用力均匀拉扯挂面筷,仿佛无数根银丝在微风中微微颤动,也像瀑布般飞泻而下。

节假日,我非常羡慕村庄小伙伴优哉游哉自由活动,我却不能,在家协助,一边帮助拉扯,一边看鸡,同时还要捡拾断掉的,下午又要揉挂面筷子,把挂面头子揉下来。

其间,母亲是父亲的贤内助,每次父亲在上面筷时,母亲就起床烧粥锅,天一亮,我们小孩起床吃早饭、上学。一般上学前,我们要把三四个篾制的簸箕扛到塘埂边,然后再和母亲把一箩筐含有泥沙的小麦抬到池塘边,母亲用葫芦瓢把小麦里的泥沙淘尽,最后放在簸箕里晒干,每年冬天母亲手上的口子血丝丝像小孩的嘴一样。晚上散学回家,我们又把早晨运出去的东西井然有序地收回家。傍晚回家,一般看不到父母的身影,不是去加工厂就是去农田里。回想母亲真让我感到她有惊人的毅力,她只能靠右肩挑重物,不能换肩。我家离加工厂较远,全是羊肠小道,那瘦弱的肩一担担挑起的是家中的希望。上初中时,母亲常挑着淘尽的麦子去我学校旁边的的加工厂,上学时,我常用布口袋帮母亲背几十斤,以分担一点。回想母亲现在如此苍老,与年轻时过度劳累有关。

哪天不做挂面了,父亲就出门兑换挂面。天尚未亮,父亲就起身了。他肩挑挂面,在霜花铺满的小道上蹒跚前行。棉帽上已结满霜花,沉沉的担子压得扁担吱呀作响,像一路低唱不歇的疲惫呻吟。夏天冒着骄阳,走村串户吆喝着,每趟要走几十公里,越挑越重,挑出去六十斤面条,如全部兑换成小麦,返回时就有上百斤。傍晚回到家中已是口干舌燥满身疲倦浑身湿透。

进入腊月,开始上集市卖挂面。主要是一南一北两个集市,均离家十多公里。南边的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先锋机械厂,当时有工人几千人,吃商品粮。工人们高度认可父亲的挂面品质好,有韧劲下锅不浓糊,非常抢手,一元钱三斤。北边的是万佛湖镇,人口多,路途稍微好走一点。每次天未亮就从家动身,不是我就是大妹,打着手电筒陪同,父亲肩挑两箩筐挂面行走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真想替他担一截,可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了集市,天才放亮。集市上,父亲卸下担子,小心翼翼地将挂面一束束排开。个别挑剔的用手指捻起面束,父亲则耐心地立在旁边解释,布满老茧的手掌微微蜷缩着。他收下那些零星的钱币,亦或是几张粮票,然后便细致地反复点数,仿佛在田里弯腰捡拾麦穗般专注。待到卖完,父亲便捏着那几张薄薄的票子,挑着空箩筐匆匆往家赶去。有时滞销,他归来的身影,在夕阳下被拉得瘦长,仿佛疲惫不堪的影子,却如一根坚韧的琴弦,在光影里奏着无声的曲子。

有几年冬晴,天气给力,挂面产量大了库存多了,父亲在大表哥帮助下,用两轮板车,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一趟二百余斤,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圩畈区兑换晚稻米,再售卖变现。其间,父亲在那里结交一个朋友,成了一个落脚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父亲与那位朋友来往多年,正月里互相拜年走动。

那些晒在阳光里的挂面金黄如弦,曾缚住父亲日日夜夜——然而父亲肩挑生计,却仿佛将生活也揉成了可延展的面团:在困苦岁月里,他不仅拉扯出韧如弦的生命之丝,最终也将我们寻常的日子,拉成了阳光下那束束不断坚韧、闪闪发光的线。

而今,刷抖音看直播,那晾在竹竿上细密如弦的挂面,看着漂亮,可吃起来,再也吃不到那古法传承的味道,一下子回到四十年前全家人合力超负荷忙做挂面的情景。父亲以筋骨为弦、以汗水为弓,在艰难岁月里为支撑一个家而殚精竭虑,弹奏出的一首无声坚韧的生命之曲。

父亲用无休止的劳作,终于将困苦的日子逐渐撵走,温饱得以解决,幸福是父亲用勤劳与奋斗不断换来的。

【作者简介】汪仕云,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就职于舒城县汤池中心校。热爱乡村,扎根乡村,回味乡村,曾有作品发表于《安徽教育报》《小学生导读》《皖西日报》《乡土文学公众号》《诗意的红烛》《JH分水岭》《舒城文学》等平台。

【觉得有共鸣的话,点个爱心,让同频的人看到】

【投稿指南】亲爱的文友们,如果你怀揣着对乡土的眷恋、乡情的炽热、乡愁的感怀,创作了相关原创佳作,欢迎向本号投稿!我们专注于收录饱含乡土韵味、触动心灵的优质稿件。

邮箱:609618366@qq.com。温馨提示:随稿件附上您的作者简介,若能搭配契合主题的精美图片则更佳,这将使您的作品更具感染力。特别强调:稿件务必为原创首发,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行为均不符合要求。稿费细则:自即日起,每篇稿件所获赞赏金额的 80% 将作为稿费回馈作者,以酬谢您的创作心血;剩余 20% 用于文学社平台的日常运营与维护,确保能持续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文学交流空间。需注意,若单篇赞赏金额在 10 元以下,暂不发放稿费,稿费结算于每月月底统一进行。

为了让您能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精彩内容、与同好交流切磋,,中文名 “乡土文学公众号”。即刻拿起手机,搜索关注,开启这场文学之旅吧!本文部分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来源:亿聪起名乡土文学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