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朝廷发布了一份三品以上官员名单。
前言:两张榜单里的惊天秘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朝廷发布了一份三品以上官员名单。
名单上密密麻麻写着78个人名,崔、卢、李、郑这几个姓占了一大半,史官在旁边注了句:"皆五姓子弟,非士族者不预。"
两百四十余年后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同样是三品以上官员名单,76个人里,有41个的出身栏写着"布衣"。
宰相吕蒙正的履历最扎眼:"少孤贫,居破窑,太平兴国二年进士第一。"
两份名单,相隔两百多年,却像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唐朝的官帽,像被焊死在贵族头上;
宋朝的官帽,却能被穷书生摘走。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答案藏在《唐六典》和《宋史·职官志》的字缝里,藏在一场改变游戏规则的考试里。
一、唐朝:科举是贵族的"锦上添花",门荫才是铁饭碗
(一)《唐六典》里的"双轨制":士族的特权通行证
《唐六典》是唐玄宗时期编的法典,里面写官制的部分,简直是士族的"特权说明书"。
它明明白白规定:"五品以上官子孙,可直接入仕,为门荫;六品以下官子孙,需通过科举。"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贵族子弟生下来就有官做,平民子弟才需要考试。
比如清河崔氏,从唐初到唐末,一共出了23个宰相,没一个是正经考科举出身的。
崔郸当宰相时,有人劝他让儿子考个进士"镀镀金",他眼皮一翻:"我们崔家的门楣,还需要用科举来撑?"
就算参加科举,贵族也有"绿色通道"。
那时候流行"行卷",考生把自己写的诗赋送给权贵求推荐。
王维年轻时拿着诗去找玉真公主,弹了首曲子,被举荐为京兆府解元。
这种操作,平民子弟想都别想。
(二)考场里的"潜规则":录取名单早被内定
唐朝科举每年录取的人数少得可怜,平均下来一年才20多个,还不如宋朝一次殿试录得多。
更坑的是,考官根本不糊名字,想录谁一目了然。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考官高锴阅卷时,看到一份卷子写得极好,正要圈为状元,旁边太监递来张纸条,上面写着"需取裴思谦"。
高锴气得拍桌子:"裴思谦是什么东西?"
可太监冷笑:"他是仇士良大人的干儿子。"
最后,裴思谦真成了状元,他还得意洋洋地说:"状元是谁,还不是我们说了算?"
这种情况下,平民子弟想靠科举出头,难如登天。
整个唐朝,寒门出身的宰相不到10%,还大多是安史之乱后,士族元气大伤才冒出来的。
二、宋朝:科举是唯一的"独木桥",皇帝亲手拆了贵族的梯子
(一)《宋史·职官志》里的"单行道":科举成了铁律
宋太祖赵匡胤刚称帝,就干了件惊天动地的事:把《唐六典》里"门荫入仕"的条款删得差不多了。
《宋史·职官志》里写:"本朝取士,唯科举最正,虽位极人臣,未由科举者,终不为美。"
意思很明白:想当官,先考试;没考过,就算你爹是宰相,也抬不起头。
宋太宗更狠,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那次科举,一下子录了316人,比唐朝十几年录的还多。
他还亲自给新科进士摆酒,说:"你们都是朕的门生,好好干。"
这招叫"殿试",从这以后,所有进士都成了"天子门生",不用再认考官当靠山。
(二)考场里的"防作弊铁幕":皇帝怕有人搞小动作
宋朝科举的防作弊手段,简直像谍战剧。
首先是"锁院":考官一旦被任命,立刻被关起来,直到考完才能回家,防止有人提前透题。
有个考官叫陈恕,锁院时发现儿子陈尧叟也在考生名单里,硬是没给一点提示,结果陈尧叟自己考了状元,成了一段佳话。
然后是"糊名":把考生的名字、籍贯糊起来,考官根本不知道卷子是谁的。
有一次欧阳修阅卷,看到一份卷子写得极好,以为是自己门生曾巩的,怕人说闲话,特意给了个第二,结果拆开一看,是苏轼的卷子。
最后是"誊录":专门找人把考生的卷子重新抄一遍,防止考官认出笔迹。
这套组合拳下来,唐朝那种"行卷"、"推荐"的路子,基本被堵死了。
三、宰相的出身:从"拼爹"到"拼分"的世纪转身
(一)唐朝宰相:五姓七望的"家族企业"
翻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就像翻开一本士族家谱。唐朝369个宰相里,244个出自五姓七望(崔、卢、李、郑、王等豪门),占了66%。
李林甫是唐朝有名的"口蜜腹剑"宰相,他自己就是皇族旁支,从来没考过科举。
他当政时,有次科举放榜,一个寒门考生都没录,他还上奏说:"天下人才都被陛下选尽了,野无遗贤。"
更夸张的是崔氏,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加起来出了60多个宰相。
有个叫崔颢的(就是写"黄鹤一去不复返"的那个),考中进士后,第一件事不是谢恩,而是去跟范阳卢氏提亲,因为"没娶过五姓女,不算真士族"。
(二)宋朝宰相:寒门子弟的"逆袭舞台"
《宋史·宰辅表》里的名单,画风完全不同。
宋朝133个宰相里,72个是平民出身,占了53.3%。
吕蒙正的故事最励志。
他小时候穷得住在破窑里,过年连米都没有,靠邻居接济过活。
后来考中状元,宋太宗问他:"你当了宰相,觉得啥最好?"
他说:"臣当年饿肚子时,觉得一碗热粥最好;现在觉得,让天下寒门都有机会当官最好。"
范仲淹更传奇,小时候在寺庙里读书,每天煮一锅粥,冻成块后切成三块,就着咸菜当一天的饭(划粥断齑)。
后来他主持"庆历新政",特意规定:州县官必须从科举出身的人中选,没考过试的,哪怕是皇亲国戚,也只能当闲职。
四、社会风气:从"拼门第"到"拼考场"的全民转向
(一)唐朝:娶个五姓女,比中状元还风光
唐朝人嫁女儿,首选五姓七望。
有个叫郑嫚的贵族女子,皇帝想让她嫁给太子,她爹郑颢居然说:"我们郑家的女儿,不嫁皇族。"
最后皇帝没办法,只好让宰相白敏中去说媒,还送了无数嫁妆,才算成了。
那时候的科举进士,就算考中了,要是没娶到士族女,也被人瞧不起。
有个叫薛元超的,官至宰相,临死前叹口气:"我这辈子有三大遗憾,没娶五姓女,没中进士,没修国史。"
你看,中进士居然排在娶士族女后面。
(二)宋朝:榜下捉婿,富商抢着给新科进士当岳父
宋朝完全反过来了。
科举放榜那天,有钱人家的家丁拿着麻袋堵在考场门口,看到新科进士就往家里拉,这叫"榜下捉婿"。
有个叫韩南老的,70多岁考中进士,结果被一个富商看中,非要把18岁的女儿嫁给他。
更有意思的是,宋朝人教育孩子,不说"你要像你爷爷一样当官",而是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考状元"。
司马光在《家范》里说:"遗金于子孙,不如遗经于子孙。"
意思是留钱不如留学问,因为学问能换来官帽。
五、权力结构:皇帝终于能自己说了算
(一)唐朝:皇帝也得看士族脸色
唐朝的皇帝,有时候说话还没士族管用。
唐高宗想把武则天立为皇后,大臣褚遂良跳出来反对:"陛下要是想换皇后,也得从五姓女里选,武家是商人出身,不配!"
气得唐高宗差点当场掀桌子。
士族之间还互相联姻,形成一张大网。
唐文宗曾无奈地说:"我李家当了二百年皇帝,还比不上崔、卢两家吗?"
因为连他想让公主嫁入崔家,都被拒绝了。
(二)宋朝:皇帝握着科举这把"尚方宝剑"
宋朝皇帝就爽多了。
因为官员都是自己通过科举选出来的,基本听话。
就算有大臣想搞事,皇帝也能轻松收拾。
王安石变法时,反对他的大多是士族出身的老臣(如司马光),王安石就提拔了一大批寒门进士(如吕惠卿、章惇)当助手,硬是把新法推了下去。
这在唐朝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士族的势力盘根错节,皇帝根本动不了。
结尾:一场考试改变的不只是仕途
从唐朝到宋朝,这场由科举引发的变革,远比我们看到的更深刻。
它让"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
但它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当所有读书人都盯着科举这条道,当当官成了唯一的成功标准,风骨和理想,有时候就成了牺牲品。
《宋史·职官志》里说:"本朝科举,虽为取士,亦为驭士。"
意思是,科举不光是选人才,更是皇帝控制人才的手段。
这或许就是唐宋变革留给我们的思考题:打破了一个垄断,会不会又陷入另一个牢笼?
但不管怎么说,当吕蒙正从破窑走进朝堂,当范仲淹用断齑划粥的手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那个时代,终究因为这场变革,多了几分公平,多了几分希望。
参考文献:
1. 《唐六典》卷二《吏部尚书》(唐玄宗开元年间编修)
2. 《宋史·职官志》卷一《选举一》(元·脱脱等撰)
3.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宋·欧阳修、宋祁撰)
4. 《宋史·宰辅表》(元·脱脱等撰)
5.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6. 欧阳修《归田录》(宋·欧阳修撰)
【互动话题】
你觉得唐宋这场变革,是进步还是倒退?
如果让你选,你更愿意生活在靠出身的唐朝,还是靠考试的宋朝?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