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翻译】那些年踩过的坑之“望文生义”再惹祸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4 11:34 1

摘要:在专利翻译领域,一些看似简单的词汇,往往暗藏陷阱。这类词语若被机械直译,极易导致技术方案被误解,甚至影响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翻译人员若仅凭源语言的表面含义进行翻译,而未真正理解其技术内涵,就很可能再次落入“望文生义”的“老坑”。

#机器翻译 #人工翻译 #专利出海 #专利翻译 #知识产权翻译

在专利翻译领域,一些看似简单的词汇,往往暗藏陷阱。这类词语若被机械直译,极易导致技术方案被误解,甚至影响专利权的保护范围。翻译人员若仅凭源语言的表面含义进行翻译,而未真正理解其技术内涵,就很可能再次落入“望文生义”的“老坑”。

本文结合三个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专利翻译中常见的理解误区,并探讨如何有效规避这些错误,提升译文的准确性与专业性。

案例一:“一次”

原文:进行一次筛选,筛选出符合节点拓扑域的部分对象。

原译文:Screening is performed once to select some targets conforming to the node topology domain.

译文修正:A screening is performed to select some targets conforming to the node topology domain.

问题分析:

原译文将“一次”直译为“once”,看似忠实于原文表达,实则误解了中文表达习惯。在技术语境中,“进行一次XX”往往是口语化说法,类似于“做个筛选”,并非强调具体的执行次数。将其机械地译为“once”,可能被理解为操作仅限执行1次,从而在英文读者看来构成了不必要的技术限定,有缩小专利保护范围的风险。

在本例中,句子的重点在于筛选这一操作本身,而非执行的次数,因此应删去“once”,使用“a screening”来表达单次操作的抽象概念。

当然,如果原文确实区分筛选的先后顺序,如“一次筛选”、“二次筛选”,则应保留该信息,可以译为“primary screening”、“secondary screening”或“first-stage screening”、“second-stage screening”,以准确反映工艺流程。

案例二:“靠近”

原文:移动元件向靠近固定元件的方向移动。

原译文:The movable member moves in the direction close to the fixed member.

译文修正:The movable member moves in the direction towards the fixed member.

问题分析:

“Close to”与“towards”在空间关系的表达上存在本质区别:前者强调的是相对位置的“邻近”,并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后者则表示“朝向……”,明确指示了运动的方向。

本案中描述的是移动元件的运动路径。在机械系统中,元件的运动方向通常与功能实现密切相关,具有高度的技术确定性。若使用“close to”,可能被理解为“移动到某个接近固定元件的位置”,而非沿着明确路径朝向固定元件移动,从而导致对技术方案实施方式的误解。

因此,应使用“towards”来准确传达动作的方向,确保译文在技术逻辑和空间关系上均保持清晰一致。

案例三:“商”

原文:将圆等分为N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圆心角度数为α,α等于360度与N的商。

原译文:The circle is divided into N equal parts, and the degree of the central angle of each part is α, where α is equal to the quotient of 360 degrees and N.

译文修正:The circle is divided into N equal parts, and the degree of the central angle of each part is α, where α is equal to the quotient of 360 degrees divided by N.

问题分析:

中文表达中的“360度与N的商”在数学上明确指“360 ÷ N”。然而,英文中“the quotient of 360 degrees and N”结构存在歧义,可能被理解为“360除以N”或“N除以360”,存在运算顺序的不确定性,容易导致理解混乱。

尤其在专利文件中,数学关系通常用来界定技术特征的具体参数,如角度、比例、长度等,具有高度的法律效力。表达不清会直接影响专利范围的界定,甚至在审查或诉讼阶段引发争议。

相比之下,使用“the quotient of 360 degrees divided by N”能够明确指明除法的方向,消除歧义,确保数学表达准确无误。因此,在涉及除法运算时,建议优先采用“divided by”结构,以确保译文在逻辑和法律层面上的严谨性。

专利翻译中,“望文生义”无疑是最常见、也最危险的陷阱之一。它表面上看似对原文的忠实传达,实则往往源于译者对语言结构和技术内涵理解不到位的机械处理。

那么,如何有效规避“望文生义”?结合上述三个案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翻译前应通读全文,充分理解技术方案和实施逻辑,避免在信息不完整的状态下动笔;

其次,译者应具备辨析源语言表达习惯的能力,识别诸如中文中无实质语义的数量词、方向模糊词等,在目标语言中使用符合技术和语法规范的表达方式;

最后,务必确保译文中每一项技术特征都与原文精确对应,尤其在权利要求部分,要避免因措辞不当而导致专利保护范围被不当限缩或扩大。

专利文件作为法律与技术高度融合的文体,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专利权的稳定性与法律效力。一个词语的细微误译,往往可能造成权利要求范围的偏差,甚至影响整个专利的可授权性或可执行性。

以上几个案例仅是众多“望文生义”问题中的冰山一角。面对不同技术领域、不同语境下的翻译挑战,唯有深入理解技术实质,结合专利语言规范,才能确保译文真正做到“忠实、准确、合规”。

如果您正在寻找专业的专利翻译服务,或希望提升已有译文的质量把控,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愿意为您的专利布局保驾护航,用精准的语言助力技术成果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应有的保护。

来源:优选字符AI翻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