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国家疾控局2024年的最新调查显示,高达78.3%的癌症患者在确诊前3-6个月内曾出现过"异常疼痛",但只有31.5%的人将这些疼痛与癌症联系起来。世界卫生组织(WHO)2025年初发布的《全球癌症早期预警征兆研究》则指出,疼痛实际上是癌症最常被忽视的早期
当您的身体向您发出警报信号时,您是否真的在倾听?许多人认为癌症总是悄无声息地降临,直到为时已晚——但医学事实恰恰相反!
中国国家疾控局2024年的最新调查显示,高达78.3%的癌症患者在确诊前3-6个月内曾出现过"异常疼痛",但只有31.5%的人将这些疼痛与癌症联系起来。世界卫生组织(WHO)2025年初发布的《全球癌症早期预警征兆研究》则指出,疼痛实际上是癌症最常被忽视的早期预警信号之一。
这里存在一个巨大的认知误区:并非所有疼痛都预示着癌症,但某些特定部位的持续性疼痛却值得格外警惕。尤其是当这种疼痛表现为"不符合常理"的模式时——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请继续往下看。
许多患者回忆说:"那种疼痛与我经历过的任何疼痛都不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张教授解释道,癌性疼痛具有特异性,往往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且与体位变化关系不大。
癌症疼痛与普通疼痛的区别在于其顽固性和渐进性。普通疼痛通常会随时间减轻,而癌性疼痛则倾向于变得更加严重。
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2024年中国新增癌症病例约412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1,000人被确诊。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65%的患者在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人忽视了身体的"喊痛"信号。你可能会问:这些信号具体出现在哪里?它们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分普通疼痛和危险信号?
第一个值得警惕的部位是头部。头痛是最常见的不适之一,大约87%的成年人每年至少经历一次头痛。当头痛呈现以下特征时需警惕:
早晨醒来时头痛最为剧烈,且伴随恶心呕吐;疼痛逐渐加重而非减轻;疼痛位置固定且不随体位改变;伴随视力改变或意识障碍。这可能是脑肿瘤的早期信号。
2024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报道,约32%的脑肿瘤患者在确诊前3个月内曾多次因"顽固性头痛"就医,但被误诊为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
第二个警惕部位是腹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李主任指出,持续超过2周的腹痛,尤其是伴随体重下降、食欲不振的腹痛,应提高警惕。
腹部肿瘤初期疼痛往往呈现"间歇性"特点,这正是它容易被忽视的原因。患者常形容为"隐痛"或"胀痛",而非剧烈疼痛。
2025年《中华消化病杂志》统计,胰腺癌患者中高达76.5%在确诊前曾出现腹痛,但平均确诊延迟时间达到5.3个月,这也是其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个警惕部位是骨骼。这里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健康认知悬念:为什么骨痛会与癌症有关?很多人认为骨痛只与关节炎或运动损伤有关。
持续性骨痛,尤其是夜间加重且不随休息缓解的骨痛,可能预示骨肿瘤或其他癌症的骨转移。约42%的晚期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患者会出现骨转移,而骨痛常是首发症状。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王教授解释:"与普通骨痛不同,癌性骨痛往往在夜间加重,患者常描述为'钻心般'的疼痛,使用普通镇痛药效果有限。"
第四个警惕部位是胸部。很多人将胸痛简单归因于心脏问题或消化不良,却忽视了它可能是肺癌的重要预警。
据2024年《中华肺部疾病杂志》报道,约28.3%的肺癌患者确诊前曾因不明原因胸痛就诊。特别需要警惕的是,持续时间超过3周的单侧胸痛,尤其伴有咳嗽、咯血或呼吸困难时。
肺癌引起的胸痛通常表现为钝痛或刺痛,位置相对固定,可能向同侧肩背部放射。与心脏病疼痛不同,它通常不会因休息而缓解。
第五个警惕部位是口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科陈教授强调,持续超过2周的口腔溃疡或疼痛,特别是伴随口腔内硬块,应及时就医。
口腔癌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是普通口腔溃疡,但两者有明显区别:癌性溃疡疼痛持续且逐渐加重,不会自行痊愈,边缘常呈不规则形态。
研究表明,吸烟、饮酒和槟榔嚼食者口腔癌发生率是普通人的4.7倍。2025年数据显示,中国口腔癌患者平均确诊年龄正在下降,40-50岁年龄段患者增幅达37%。
现在,是时候揭开我们前面提到的健康认知悬念了:骨痛与癌症的关系不仅仅是原发性骨肿瘤,更常见的是癌症的骨转移。骨组织富含血管和生长因子,成为癌细胞"钟爱"的转移地。
癌细胞一旦到达骨骼,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蛋白水解酶,干扰正常骨代谢,导致骨质破坏和疼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骨痛常是晚期癌症的重要信号。
第六个警惕部位是背部。广东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赵主任指出,约25.7%的胰腺癌患者以背痛为首发症状,特别是上腹部贯穿至背部的带状疼痛尤为典型。
背痛通常被认为是肌肉劳损或椎间盘问题,但若出现以下特征则需警惕:夜间加重且不随体位改变;伴随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疼痛持续超过6周且逐渐加重。
一项涉及1,254名癌症患者的追踪研究显示,65.3%的患者在确诊前3个月内曾因"非特异性疼痛"多次就医,但仅有23.5%的医生考虑到潜在的肿瘤可能。
疼痛信号虽然重要,但并非所有疼痛都意味着癌症。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专家张教授解释:"疼痛是身体的警报系统,但也是极其常见的症状。区分普通疼痛和危险信号的关键在于持续时间、进展性和伴随症状。"
当疼痛具有以下特征时,应提高警惕:持续时间超过2-3周;逐渐加重而非减轻;伴随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疲乏或食欲不振;疼痛位置固定且强度异常。
如何应对这些潜在的警示信号?建立症状日记,记录疼痛的频率、强度、位置和伴随症状,这将为医生提供重要诊断线索。
寻求多学科评估。单一科室可能难以全面评估复杂症状。许多三甲医院已建立多学科诊疗(MDT)模式,能更全面评估复杂症状。
定期参与癌症筛查。根据年龄和风险因素,选择合适的筛查项目。早期发现的癌症,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而晚期则可能低至20%。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抗癌协会2024年指南显示,近42%的常见癌症通过早期干预可获得良好预后。身体的"喊痛"信号正是提供给我们的宝贵预警。
请了解这些信号并非制造恐慌,而是赋予我们察觉潜在健康风险的能力。正如一位资深肿瘤专家所言:"在癌症面前,知识就是力量,警觉就是生命。"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4年版,中国国家癌症中心
2. 《全球癌症早期预警征兆研究》,世界卫生组织,2025
3. 《癌性疼痛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中华肿瘤杂志,2024年第3期
4. 《常见肿瘤疼痛特征分析》,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5年第1期
5. 《肿瘤早期症状识别与干预策略》,中华医学杂志,2024年第8期
来源:王好为的团队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