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癌症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有时候像一颗慢慢发芽的种子,在身体里悄悄扎根。多数人以为自己“查得干净”,就等于没风险。可现实是,不少癌症前面都有“铺垫”,那一步叫——癌前病变。
癌症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有时候像一颗慢慢发芽的种子,在身体里悄悄扎根。多数人以为自己“查得干净”,就等于没风险。可现实是,不少癌症前面都有“铺垫”,那一步叫——癌前病变。
别小看这一步,它不是“快要得癌”的意思,而是细胞已经开始不安分,结构、功能发生了早期异常。如果放任不管,它可能一年、五年、十年后,悄无声息地跨过那条“良恶分界线”。
很多人问:“我身体没啥不舒服,哪来的癌前病变?”问题就在这——癌前病变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它会留下蛛丝马迹。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几类最常见的癌前病变,到底藏在哪,怎么认,如何防。
胃:慢性萎缩性胃炎不是“老毛病”
有些人胃一不舒服就喝点苏打水,吃片奥美拉唑,“老胃病嘛,忍忍就好”。可你知道吗?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伴有肠化或异型增生的,是胃癌的“常客前哨”。
肠化,通俗说就是胃黏膜的细胞“改行了”,变得像肠道细胞一样,说明胃已经“失忆”,忘了自己该干啥。再进一步的异型增生,则是细胞的排列、形态越来越怪,像是走错了发育的轨。
研究显示,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80%以上的胃癌患者都曾感染过幽门螺杆菌。而这类感染往往从无症状的小炎症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再到癌前状态,过程可能长达10年。
建议:40岁以上、胃反酸、胃胀、饭后隐痛的人,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的,建议做一次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如果已经被查出有中重度萎缩伴肠化或异型增生,请定期复查胃镜,不要“等出事才想起”。
宫颈:不是只有性生活频繁才会出问题
很多女性听说“宫颈癌和HPV有关”,就以为只跟行为有关。真相是,99.7%的宫颈癌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有关,而感染HPV不代表你“不洁”,它可能来自任何一次普通的接触,甚至是免疫力低下时的反复感染。
宫颈癌发展是一个由炎症到轻度病变,再到高级别病变,最后成癌的阶梯过程。其中的CINⅡ和CINⅢ,就是我们说的癌前病变,细胞已经有明显异常,但还没突破基底膜。
年轻女性感染HPV后,多数能在两年内自然清除。但如果高危型HPV持续阳性,尤其是16型和18型,发生癌前病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而你根本感觉不到它在身体里潜伏。
建议:25岁起定期做宫颈筛查,尤其是HPV联合TCT(液基细胞学检查)。一旦发现CIN变化,及时干预——轻度观察,高级别考虑冷刀、LEEP刀等微创治疗。别怕治疗,怕的是拖着拖着,细胞就不受控制了。
肠道:大肠息肉不等于“长了点肉”
大肠癌近几年越来越年轻化,门诊里看到30多岁做肠镜查出多发腺瘤性息肉的,一点不稀奇。你以为那是“良性的肉疙瘩”,其实它很可能是癌症的“训练营”。
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尤其绒毛状结构的、直径超过1cm的、数量多的,这几类都有较高概率转变为结直肠癌。它们往往无痛无感,最多偶尔便血、肚子胀,被误以为痔疮或者吃坏了。
发表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的研究指出,结直肠癌有85%以上是“腺瘤-癌”路径发展而来。而这个过程可长达10年,只要及时切除息肉,就能把癌变风险阻断在萌芽期。
建议:有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家族中有肠癌病史的人,45岁前就该做一次肠镜。做过的人也别高枕无忧,有腺瘤史的,通常建议每3-5年复查一次。息肉不是清干净就完事,复发率不低,得盯紧。
肝脏:乙肝不是“带着走”就没事
“我乙肝带毒十几年了,身体挺好。”这句话在门诊听到太多次。问题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不是“沉默病毒”,它在慢慢改变肝细胞的命运。
长期慢性乙肝或丙肝感染,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这一链条,尤其是已经出现肝硬化的,每年发生肝癌的概率稳定在3%-6%之间。
有些人肝功能正常,病毒量也不高,但肝穿刺发现已经有明显纤维化。肝癌并不总是大张旗鼓,它可能是悄悄“潜伏式突袭”。
建议:所有乙肝病毒携带者都不该“自我感觉良好”,而应定期做肝功能、病毒载量、肝脏B超,必要时加上甲胎蛋白(AFP)测定。一旦发现肝硬化迹象,要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时机,不要等转黄、腹胀才警觉。
口腔:白斑不是“上火”,可能是警告信号
嘴里有白色斑块,刷牙刷不掉,也不疼,很多人觉得“上火了、掉火气就行”。如果口腔黏膜出现持续性白斑、红斑、溃疡不愈合,尤其在抽烟喝酒人群中出现,那要小心——可能是口腔黏膜白斑,这是口腔癌的前奏。
研究指出,口腔黏膜白斑中约有5%-10%会发生癌变,特别是那些形态不规则、质地粗糙、边缘发硬的,尤其危险。它们可能藏在舌头边缘、颊部、牙龈,初期完全无感。
建议:嘴里有不明白斑、红斑超过两周不消失,务必去口腔科做检查。如果你烟龄10年、每天2杯白酒起步,那更要警惕。医生不是怕你现在有事,是怕你迟到一步就是“动刀子”。
膀胱:反复尿血,别总怪结石
有些年纪大点的男性,总是尿血、尿急、尿痛,跑了几家医院,被诊断为“泌尿系感染”或“结石”。可一查膀胱镜,发现是膀胱癌早期。很多这类病人,回忆起来都有一个共性——症状早就有,但一直被忽视。
膀胱癌的癌前状态包括膀胱上皮异型增生,它可能是反复慢性炎症、吸烟、长期接触染料化学物质等长期刺激下的结果。尤其是吸烟者,膀胱癌风险高出正常人4倍以上。
建议:凡是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反复尿路症状,尤其是50岁以上的男性,强烈建议做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和膀胱镜。别被“暂时性炎症”蒙蔽了,真正的敌人,可能藏在你没查到的角落。
癌前病变,不是“吓唬人”的概念,它是身体用微弱信号在提醒你:“我开始变了”。医学的进步,不是让我们等癌症来敲门,而是在它还没走到门口,就把它请走。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晓东.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消化杂志,2021,41(6):402-406.
[2]李萍.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23,38(5):1021-1024.
[3]王明.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路径及干预策略[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2,25(3):143-147.
来源:王医生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