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有发动机,不用电池,只是一个小圆片,就能飞到几十公里高的太空边缘!顶刊《自然》刚刚(8月13日)发表一项突破性研究,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制造出了一种指甲盖大小的微型“飞碟”,只需阳光就能悬浮起来!
没有发动机,不用电池,只是一个小圆片,就能飞到几十公里高的太空边缘!顶刊《自然》刚刚(8月13日)发表一项突破性研究,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制造出了一种指甲盖大小的微型“飞碟”,只需阳光就能悬浮起来!
(图片来源:Schafer et al. Nature)
你可能会想,这是什么黑科技?是不是违背了物理学?难道是传说中的反重力技术?
恰恰相反,这项技术的原理,源自一个在物理教科书角落里“沉睡”了150年、几乎快被遗忘的智慧——光泳现象 (Photophoresis)。
◆ 01 150年前的老派物理,如何成为新晋网红?
还记得中学物理课上那个好玩的“光能辐射计”吗?150年前由化学家威廉·克鲁克斯 (William Crookes)发明,一个玻璃球里装着几片黑白分明的叶片,光一照,它自己就滴溜溜转个不停。
这背后没有什么玄的,秘密就在于:叶片的黑面能比白面吸收更多光热。
当阳光照射时,黑面温度急剧升高,会把周围的空气分子“烫”得活蹦乱跳,然后猛地把它们推开。这一推,就给了叶片一个反作用力。光越强,推力越大,风车转得越快。
所以这不是什么神秘魔法,而是150年前朴素又深刻的物理洞见。
哈佛的科学家们将这个侧向旋转的力,巧妙地转化为了向上的升力。
他们设计的微型圆盘由两片布满微孔的氧化铝薄片构成,底部薄片经过特殊处理(加入了铬的交替层)后,可以比顶部薄片吸收更多的光和热。光线一照,底部迅速升温,下方的热空气就像烧开的水一样,迫不及待地想通过中间的微孔向上蹿。一来一回,一股持续的向上推力就这么诞生了。
更绝的是,之前的类似研究需要好几个太阳那么强的光,圆片才能勉强“起飞”,而哈佛的这个新设计,只需要大约一半(55%)的太阳光强度,就能优雅地悬浮起来。这意味着,它离现实应用,迈出了一大步!
◆ 02 这小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大聪明可能会想,哈佛发明的这个“飞碟”看起来太小了,似乎只能作为玩具,没什么实际用处吧?
这你可想错了,在我们地球的大气层中有一个特殊的区域——中间层 (mesosphere)。
这片位于海拔50到85公里的空域,飞机上不去,气象气球也够不着,导致我们对它知之甚少,科学家们甚至给它起了个外号叫“无知层” (ignorosphere)。
而现在随着这些“飞碟”的出现,一切都将随之改变。
如果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小“飞碟”,就像一群沉默的蒲公英种子,被阳光托举着,漂浮在地球的边缘。
研究人员计算,只需直径3厘米的“飞碟”,就可携带约10毫克的超微型传感器,组成一个前所未有的高空监测网络。实时收集那里的温度、气流、化学成分等关键数据,将为我们解开天气变化、气候模型、甚至臭氧层等一系列谜题,提供无可替代的视角。
研究人员甚至已经成立了一家名为“Rarefied Technologies”的初创公司,准备将它用于高空通信和更广泛的大气监测。
◆ 03 这太阳下山了怎么办?
二聪明肯定会问:夜晚没有太阳,这些小家伙岂不是要纷纷坠机了?
别担心,科学家们早就想到了。计算机模型显示,当太阳落山后,这些对温度极其敏感的圆盘,可以利用从地球表面辐射出的微弱热量来维持悬浮。
即使太阳落山,地球母亲的余温,也能为这些高空小精灵提供一夜的庇护。
从150年前的一个物理趣玩,到一个可能改变气象学、通信和空间探索的“黑科技”,这项研究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基础科学的力量。
参考文献:
Hsu, J. Tiny discs can levitate in the upper atmosphere using sunlight alone. New Scientist (2025).
Schafer, B.C., Kim, Jh., Sharipov, F. et al. Photophoretic flight of perforated structures in near-space conditions. Nature 644, 362–369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281-8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