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足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慢性溃疡、感染和组织坏死,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截肢甚至死亡。长期以来,临床干预多集中于疾病中晚期,如溃疡处理、血管重建等。但随着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病变前哨”——下肢微
糖尿病足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慢性溃疡、感染和组织坏死,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截肢甚至死亡。长期以来,临床干预多集中于疾病中晚期,如溃疡处理、血管重建等。但随着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病变前哨”——下肢微循环障碍与周围神经病变,才是糖尿病足防控的关键窗口期。
今年5月第32届欧洲微循环大会(ESM 2025)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孙子林教授团队发布了“环形射频电场治疗改善糖尿病下肢微循环障碍”研究的8周随访结果(点击查看原文中国学术之声唱响国际舞台!孙子林教授团队两项研究亮相2025欧洲微循环大会)。研究显示,该技术可显著提升糖尿病患者下肢组织氧合状态,且安全性良好,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非侵入性的糖尿病足预防与管理手段。
近期第16届北美华人糖尿病学会(CADA 2025)年会上,孙教授团队公布了该研究12周(3个月)随访的最新成果,结合此前公布的8周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环形射频电场治疗的早期及长期疗效,尤其在疗效持续性与神经功能改善方面获得了更深入的临床证据支持。
专家简介
孙子林 教授
东南大学二级教授、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国微循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卫生信息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学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与代谢科分会会长
担任BMC medicine、Diabetes and Metabolism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健康管理杂志》、《中国全科医学》等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1.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
2.糖尿病胰岛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3.糖尿病筛查、教育和管理模式研究。
一、研究背景:下肢微循环障碍——糖尿病足的主要成因之一
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足发生的核心诱因。微循环障碍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持续高血糖导致局部血液供应与代谢异常,高糖环境为细菌滋生提供温床,增加感染风险;血管狭窄、血流减慢造成组织缺血,阻碍营养物质与药物输送;组织细胞因缺氧出现代谢功能受损。此类微循环障碍不仅是糖尿病足的关键病理基础,更直接影响疾病预后。
下肢微循环障碍源于糖尿病长期代谢紊乱:持续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并减少毛细血管密度,最终导致局部组织灌注不足与慢性缺氧,继而引发神经损伤。大量研究证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微血管病变呈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共同构成糖尿病足进展的双重驱动机制。
当前,临床针对下肢微循环障碍的疗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如前列腺素类、抗血小板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和有创治疗(如血管重建术、腔内成形术等介入或外科手段)。但传统疗法普遍存在副作用多、成本高、患者依从性差及长期疗效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其临床应用面临显著局限。
二、射频物理疗法在慢性疾病管理中的新兴角色
近年来,射频(RF)电场作为一种非药物物理治疗方式,在慢性疾病干预中潜力渐显。其作用机制包括热效应(促进血流、改善组织氧合)和非热效应(降低神经兴奋性、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局部微环境)。但传统射频设备因点状/局部电极设计,存在热量集中、局部组织过热等安全隐患,在糖尿病等慢性病应用中受到限制。因此,如何实现射频能量的均匀、安全释放,构建适合慢性病微环境调控的治疗平台,成为技术研发的重要方向。
相较于传统射频电极板,环形谐振器射频场技术在糖尿病足等慢性病变治疗中展现出明显优势:
能量分布优化:传统电极板能量输出集中,热场局部聚集,易致皮肤烧伤;而环形谐振器通过360°均匀环绕患者身体释放射频能量,实现热量均匀分散,大幅降低烫伤风险,显著提升治疗安全性。
智能安全设计:配备自动阻抗匹配与空载保护系统,即使在缺乏医务人员全程监控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稳定运行;内置永久电极结构免去频繁更换的麻烦,使操作更为简便。
个体化治疗适配:输出模式支持连续/脉冲双模式切换,可根据不同病情阶段灵活调整,满足糖尿病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三、环周射频电场疗法糖尿病下肢微循环障碍患者中效果良好
1. 研究概况
此项研究由孙子林教授团队牵头,中国药科大学景志强教授、东南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吴泽宸等人参与完成。采用非侵入式的环周射频电场疗法,对符合经皮组织氧分压(TcPO2)在10~40 mmHg之间的糖尿病下肢微循环障碍患者进行干预,主要观察微循环功能与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的变化。研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在8周随访阶段共纳入42例患者(干预组23例,对照组19例);在完整的12周随访阶段,共有35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干预组22例,对照组13例)。
2. 核心结果
8周随访结果:
经皮组织氧分压(TcPO2):治疗8周后,干预组患者的TcPO2显著提升,从32.00±5.28 mmHg增加到47.88±10.38 mmHg (P0.1)。组间交互作用显著(P
图1. 治疗8周后干预组(红色)与对照组(蓝色)TcPO2变化
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治疗8周后,干预组TCSS评分从6.60±3.66显著下降至4.10±2.02 (P0.05)。组间交互作用显著(P
图2.治疗8周后干预组(红色)与对照组(蓝色)TCSS评分变化
12周随访结果:
经皮组织氧分压(TcPO2):治疗12周后,干预组患者的TcPO2从31.59±5.11 mmHg显著增加到48.00±12.50 mmHg (P0.05)。两组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显著(P
图3. 治疗12周后干预组(红色)与对照组(蓝色)TcPO2变化
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TCSS评分):12周时,干预组TCSS评分从6.60±3.66显著下降至4.10±2.02 (P0.1)。组间交互作用同样显著(P
图4. 治疗12周干预组(红色)与对照组(蓝色)TCSS评分变化
8周和12周的随访结果均一致表明,环形射频电场治疗可安全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下肢的微循环氧合状态及神经功能,且早期(8周)即可见显著疗效,并持续有效(12周)。但诸如TcPO2等关键结局指标的长期稳定性仍需进一步验证,因此,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夯实这一疗效证据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此次孙教授团队公布的8周及12周完整随访数据,不仅为糖尿病下肢微循环障碍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也再次印证:糖尿病足的预防需从微循环损伤阶段早期介入,而非等到溃疡发生后再干预。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环形射频电场治疗对改善糖尿病下肢微循环障碍和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肯定且持续的疗效。该研究成果的发布,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新的诊疗思路,也标志着"非药物治疗"在糖尿病并发症管理中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与赋能。接下来的四大慢病重大专项研究中将开展全国多中心的大样本研究,有望进一步证实这一初步发现并评估其长期效果。
来源:李粒粒LiL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