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1岁,一个看似还在壮年的人,却在补充了一年辅酶Q10之后,突发心梗离世。消息传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震惊——不是说辅酶Q10有护心作用吗?不是很多中老年人都在吃吗?怎么会反而出事?
41岁,一个看似还在壮年的人,却在补充了一年辅酶Q10之后,突发心梗离世。消息传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震惊——不是说辅酶Q10有护心作用吗?不是很多中老年人都在吃吗?怎么会反而出事?
这起事件之所以被广泛关注,不仅因为死者年纪轻、看起来“注重保健”,更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普遍但被忽视的误区:保健并不等于健康,更不等于科学。
越来越多的人在没有明确医学指征的情况下,开始主动服用各种营养补充剂。吃辅酶Q10的不只这位男子,还有无数“怕老、怕病、怕累”的中年人。他们抱着“吃点没坏处”的心态,却往往忽略了身体真正的需求。
单一成分的补充,常常掩盖了生活方式的整体失衡。更糟糕的是,一些人一旦开始服用某种保健品,反而会降低对其他健康风险的警觉。这是一种典型的“健康错觉”。
这位41岁的男子,过去一年定期服用辅酶Q10,但并没有进行系统的体检,也没有改变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的习惯。
辅酶Q10是人体自身合成的辅酶,参与细胞能量代谢过程,与心肌能量供应有关。在某些心力衰竭患者中,它确实可能有辅助作用。但对于一个并没有被确诊为心脏疾病的人,长期补充并不等于抗病。
“保健品”这个词,在很多人眼中已经被误解为“万能药”。其实,它的本质只是“食品”,并不具有治疗功能。国家相关法规也明确规定,保健食品不得宣传疾病预防或治疗作用。
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对保健品的想象远远超出了它的实际能力。它被当成了“定心丸”,甚至是“替代医生”的存在。
而对于这位中年男性来说,真正让他走向心梗的,不是辅酶Q10,而是五个更显而易见的风险因素:高血压未发现、长期吸烟、工作压力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规律运动。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心脏杀手”,而不是那个看起来无害的胶囊。就像在屋顶漏水时,你却只顾擦干地板,而不去修补漏点。
有研究指出,我国约有超过40%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但其中一半以上并不知道自己患病,这就意味着,很多人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背负着沉重的心血管风险[1]。
而在这类人群中,过早发生心梗的概率显著增加。无症状,并不等于无风险。而一旦发作,就是猝不及防。
再来看辅酶Q10,它虽然在一些小样本研究中展现出一定的生理活性,比如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抗氧化等作用,但目前并没有权威指南推荐将其作为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常规干预手段。
医学讲究循证,讲究在明确的机制和数据支持下,做出决策。“听说有用”从来不是临床判断的标准。
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自认为“身体没啥问题”的人,往往最容易忽视常规检查。他们相信自己“吃得健康”“补得及时”“看起来挺精神”,从而忽略了真正的身体信号。
心肌梗死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无预警”的状态下发生的,尤其在40岁至55岁这个年龄段,很多人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高峰期,健康问题被有意无意地推到了生活边缘。
你有没有注意过,最近是否总是疲惫、经常胸闷、活动后容易气喘?这些细节被我们习惯性地归为“工作太累”“最近休息不好”,但它们有时恰恰是身体在报警。
心血管系统的耐受力远比我们想象得脆弱,尤其在慢性应激状态下,任何一个看似“还好”的不适,都可能是潜在风险的信号。
这位41岁的男子,其实并没有犯下什么“严重错误”,他只是做了很多人正在做的事:相信保健品、忽略生活方式、缺乏专业指导、轻视体检、倚赖“经验判断”。
但身体不会因为你的善意而网开一面。它只会忠实地记录每一次你过劳、每一顿你暴饮暴食、每一个你忽略的信号。
健康管理,从来不是“多吃点啥”这么简单。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环境等多个维度。而这些,才是真正能降低心梗风险的核心因素。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胶囊、某一瓶液体上。
我曾在门诊遇到过一位四十多岁的企业主,他每天凌晨三四点才睡,白天靠咖啡和能量饮料硬撑,饭局不断,抽烟不断。
结果在一次出差途中突发心绞痛,送医后才发现,冠脉已经有严重狭窄,左前降支堵了将近90%。他说:“我一直吃辅酶Q10的,怎么会这样?”我没有回答他,因为身体从不会被“形式保健”感动。
辅酶Q10不是坏东西,它在一定场景下有其科学依据。但它不是“心脏保险”,不是“延寿神药”,更不是你对抗压力、熬夜、饮食失衡的“替罪羊”。不要让一颗胶囊,替你承受生活方式的全部后果。这不是它的责任,你也承担不起这个代价。
最让人遗憾的,是这场悲剧本可以避免。如果他早些进行全面体检,如果他在补充营养的同时关注血压、血脂,如果他明白“保健”需要系统性的管理而非临时抱佛脚,也许结果会不一样。但生活不接受假设,只留下一个沉默的教训。
我们无法确定那位男子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是否曾经后悔。但他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提醒:不要用保健品安慰自己未曾改变的生活方式。那些看似无害的选择,可能正在悄悄地改变你的结局。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晶,李颖,赵文. 我国成年人血压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10): 1203-1208.
[2]刘畅,张楠,李晓红. 辅酶Q10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2023, 58(12): 1059-1064.
[3]赵勇,陈静,王海. 保健品消费行为与健康误区探析[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25, 18(03): 45-49.
来源:伍一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