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福二代”返乡潮:葫芦架下长出新苗,老村不再等风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4 09:33 3

摘要:午后的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1993年的莫俊玲在创意工坊轻触墨刻刀,将烙画技艺融入墨刻技法,一件件精美的葫芦工艺品悄然而生;不远处的院落里,1999年的郝学坤正在调试直播间里的设备,通过自媒体平台向数万观众讲解福禄文化;田间,1990年的郝洪乐俯身侍弄着天津嘴

午后的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1993年的莫俊玲在创意工坊轻触墨刻刀,将烙画技艺融入墨刻技法,一件件精美的葫芦工艺品悄然而生;不远处的院落里,1999年的郝学坤正在调试直播间里的设备,通过自媒体平台向数万观众讲解福禄文化;田间,1990年的郝洪乐俯身侍弄着天津嘴葫芦,闷热的天气,使他大汗淋漓。一群带着学历归乡的年轻人,用各自的方式延续着父辈的葫芦事业,让这个“中华葫芦第一村”在产业融合中稳步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东昌府区积极推动青年人才发展,开展“学子看水城”“千名学子看家乡”等青年人才专项活动10余场,广邀西北农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2300余名学子“零距离”互动。同时,聚焦非遗传承后继有人,加大青年非遗人才培育力度,通过“传、帮、带”模式,为青年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传承非遗的空间,累计培育优秀青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5人。在这样积极的氛围下,东昌府区的乡村振兴事业正得到更多年轻力量的注入。

从白领到农民

葫芦架下的青春誓言

8月5日上午,记者跟随东昌府区“‘福二代’的‘新福路’”行进式采访团,来到了郝洪乐种植天津嘴葫芦的农场所在地东昌府区堂邑镇于庄村,郝洪乐正穿梭于葫芦架之间,此时的气温已经达到了38℃,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郝洪乐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于庄村种葫芦,是因为一块地只能种两年葫芦,种年数多了,葫芦容易生病。再加上这个村离路庄村仅有2公里的距离,比较方便。

郝洪乐告诉记者,他是村里第一个回乡创业的大学生。2013年,他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毕业后进入重庆市一家生产母婴产品的公司实习,凭借出色的表现,很快被提拔为产品推广经理,月薪近万元。“当时还没毕业就被公司招聘过去了,经过一年的实习,公司慢慢地也把我提拔成了公司产品推广经理,经常到处出差,非常忙。”郝洪乐回忆道。

然而,工作的忙碌并没有让他忘记家乡和父母。“我是家里的独子,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最大的,想回家尽尽孝,多陪伴陪伴父母。这是我回村创业的直接原因。”2014年,他毅然辞掉工作回到家乡。

起初,郝洪乐在聊城市区找了份类似的工作,但一年后便离职。2015年,他瞄准村里的葫芦种植与销售产业,在自家四亩地种上了葫芦。可他的举动遭到了村民的不理解和冷嘲热讽。但郝洪乐没有退缩,他积极考察市场,发现天津嘴葫芦这类附加值高的新品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便果断引进。

他潜心钻研种植技术,通过改良土壤肥力、优化灌溉方式以及精准控制光照时长,成功提升了天津嘴葫芦的品质与产量。如今,他种植的近6亩天津嘴葫芦,成为当地葫芦种植户眼中的“示范田”。

“回到家乡投身种田事业,至今已经耕耘了10年。今年种植面积接近6亩地,大概能收获15万把葫芦,预计能卖80万左右。”郝洪乐自豪地说。他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周边种植户一起优化品种,提升种植效益。

“90后”姑娘嫁入葫芦村

墨刻刀尖舞出新人生

与郝洪乐专注种植不同,莫俊玲在葫芦加工领域展现出了创新精神。她是返乡创业大学生,也是一位年轻的“福二代”。堂邑镇的葫芦加工工艺源远流长,莫俊玲从嫁到路庄村就开始从事葫芦艺术加工,对这门技艺充满热爱。在继承传统烙画技术的基础上,她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钻研创新,成功将传统烙画升级为墨刻技法。

“墨刻和雕刻区别不大,只是叫法不同,只是因为雕刻时会上色彩。”莫俊玲在她的创意工坊里向记者介绍。经她墨刻后的工艺葫芦,线条更加细腻流畅,图案层次分明,所呈现出的人物、山水等画面栩栩如生,比传统烙画更具艺术感染力与生命力。

她还将传统元素与新元素结合,提供私人定制服务,让古老的葫芦加工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魅力。在业务模式上,她主要负责批发,从农户家中收集原始材料进行加工,今年是莫俊玲种植葫芦的第一年,种了2亩多,目前她主要忙于葫芦地里的农活,等到地里不忙的时候,她再开始制作葫芦工艺品,到时候会雇上三五个人帮忙做一些辅助工作。

莫俊玲告诉记者,她主要销售途径是线下,线下的大批量订单源源不断涌来,这得益于政府和媒体朋友们对葫芦以及葫芦文化的宣传,她一年的葫芦销售额有60多万元,不出村也能获得大收益。

“我们镇党委主导调整了堂邑镇葫芦协会,以协会名义积极邀请种植、加工、销售等专业人才团队,持续研发新种植品种、加工技艺和文创产品,研发成果面向协会会员共享。”东昌府区堂邑镇党委副书记李贺说,依托人才服务工作站,采用师带徒的方式,开展葫芦雕刻、种植等技术培训,今年以来为葫芦种植户和兴趣爱好者免费开展13次技术培训,培育葫芦种植、加工、文化传承等领域人才130余名,培养和带动200余名农民成为乡村“土专家”。

葫芦世家第三代

直播间里讲福禄温情

而郝学坤则在葫芦销售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他出生于葫芦世家,一家三代与葫芦结缘。童年时,他就常跟随父母售卖葫芦,对葫芦产业有着深厚的情感与认知。大学期间,他从拍摄葫芦相关段子起步,逐步转型开启直播。

“2018年上大学期间,我开始在自媒体平台尝试发布关于家乡葫芦的宣传视频。大学三年一直坚持宣传,到2021年积累了12万粉丝。”郝学坤说。

2021年夏天大学毕业后,他带着积累的粉丝资源回到家乡,将自家东屋改造成直播工作室。凭借出色的直播表现,他的直播间销量可观,少则每晚能售出100多单,多的时候可达300多单。经过4年多的沉淀与积累,郝学坤在短视频平台的粉丝已超过30万,每年的销售额大约在七八十万。

“我对葫芦产业充满信心。随着政府和各界媒体朋友的宣传,葫芦行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像聊城举办的葫芦节,还有‘中华葫芦第一村’等活动和称号,都是行业内全国性质最好的,规模大且非常成功。”郝学坤对葫芦产业的未来充满期待。

东昌府区堂邑镇党委副书记李贺表示,东昌府区堂邑镇为此还专门制定了《农村电商奖励扶持办法》,设立农村电商发展基金,镇财政每年投入部分资金,针对年销售额从10万元到100万元以上的电商业户,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发展。

这三位年轻人的努力不仅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也带动了村里葫芦产业的发展。如今,村里已经有35名大学生返乡创业,他们有的开展电商直播,有的专注于雕刻创作,还有一部分参与各类相关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他们的带动下,古老的葫芦产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在路庄村徐徐展开。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