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辞职放弃一切陪读学霸女儿五年!但她却突然叛逆休学躺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4 09:07 3

摘要:女儿“砰”地关上房门,把我送进去的水泼在门板上,玻璃碎了一地。

女儿“砰”地关上房门,把我送进去的水泼在门板上,玻璃碎了一地。

我站在门外,听见屋里摔东西的声音,胸口像堵了块石头。

我放弃工作陪读5年,把她送进市重点高中。

可如今十七岁的她休学在家都快半年了。

昼夜颠倒打游戏,外卖盒堆成小山。

这半年,我眼泪都快流干了,怎么劝都劝不动……

图片来自影视剧《小舍得》

01

我和孩子爸都是苦出身。

他开货车,我在服装厂干活。

娘家兄弟姐妹五个,我排中间,初中没念完就去打工。

女儿生下来那晚,我捏着她的小手想:我闺女绝不能吃我吃过的苦。

“书念好了才有出路。”

这话成了捆住我俩的绳子。

初中开始,我辞了厂里的活专门管她。

天没亮就起来熬粥炒菜,放学接了她连跑三个补习班。

她说想学画画,我怕耽误学习就劝她:等期末考完再说。

同学喊她去图书馆,我拦在门口:卷子还没写完。

孩子爸嘀咕过:别把孩子逼太狠……

我立马顶回去:“你行你来管!”他就缩回沙发不吭声了。

女儿真给我争气,重点初中重点高中,成绩总排前头。

亲戚夸得越多,我越觉得钱花得值。

但就在高二期中考那段时间,她成绩突然垮了。

有天进门,书包砸在地上:“这学我不上了!死也不去!”

从这天开始,她把自己锁在屋里。

窗帘拉得严严实实,键盘声噼里啪啦响到天亮。

孩子爸开始埋怨我:

“这就是你教的好闺女!”

可除了抱怨,他连女儿屋门都没进过。

我天天守着那扇门发呆。五年心血,到头来一场空!

图片来自影视剧《小欢喜》

就在我快要撑不住的时候,以前厂里的姐妹给我介绍了位学心理的朋友。

视频接通时,我眼泪先掉了下来:

"她小学就拿奥数奖,初中保送重点,现在却整天窝在屋里..."

我掰着手指数她的过往,证明她曾经有多优秀。

我每天变着法做她爱吃的,敲门送进去全原封不动放在那。"

朋友等我哭够了,轻声问:

“这五年,你自己有过一天松快日子吗?”

我愣了愣。

陪读的日子像上了发条的钟,天不亮就起来熬粥,算着时间接送补习班,晚上盯着她写完作业才能睡。

女儿房间的灯灭了,我的神经还绷着 —— 明天要默写的单词她会不会记错?

朋友继续问我:

“你试着想想,没陪读之前,你喜欢做什么?”

我愣了愣,却发现我好久没有自己喜欢的事了。

我突然想起结婚前,总爱在宿舍墙上贴自己绣的十字绣,牡丹开得姹紫嫣红。

有了女儿后,那套针线早就压在箱底,连针脚都记不清了。

02

她在视频里笑了笑,说:

“先别急着管孩子,咱们来救救你自己。”

她给我列了三个法子,说照着做就行。

第一个是 “时间切割法”

把一天 24 小时分成三块,8 小时给家庭,8 小时留给自己,剩下 8 小时睡觉。

你得先有自己的时间,才能喘口气。”

比如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雷打不动做你自己的事。

我盯着那个时间段发呆。

这五年,我的时间都是跟着女儿的课程表转的,下午三点本该是给她削苹果、检查作业的时间。

第二个是 “感官唤醒练习”

找件能让你专注的事,绣十字绣正好。

穿线时盯着针眼,刺绣时数着针脚,让脑子歇会儿,别总围着孩子转。

第三个最让我犯难 ——“情绪日记”

朋友说:每天写三件开心的小事,哪怕是‘今天刷视频笑了’。

你太久没关心自己开不开心了。”

挂了视频,我看着那张写着方法的纸,手心直冒汗。

试着拿起针线盒,坐在阳台的小马扎上,开始试着绣起来。

头三天过得像打仗。

下午三点的闹钟响时,我总忍不住往女儿门口瞟。

有次刚穿好线,听见屋里传来游戏音效,针一下扎在手指上。

我咬着牙没起身,按着老师说的 “数针脚”,一针一线绣完半片花瓣。

抬眼时,发现女儿正看着我,撞见我的目光就慌忙缩了回去。

情绪日记更难写。

第一天我憋了半天,只写下 “今天没跟孩子爸吵架”。

第二天看见窗台上的蒜苗发了新芽,赶紧添上一句。

到了第五天,突然发现能写出三件事了:

“绣的牡丹很顺利”

“买到新鲜的艾草”

“孩子爸主动拖了地”

有天下午我在阳台绣花,女儿突然开门出来倒水。

玻璃杯碰到饮水机的声音吓了我一跳,线团滚到她脚边。

她弯腰捡起来,手指捏着线团转了两圈:“这线颜色太老气。”

我愣在那里,她已经端着水回了屋。但那天的情绪日记里,我加了第四件事:

“女儿主动跟我说话了。”

朋友又教了个新方法 ——“物理隔离法”

让我在客厅角落摆张折叠桌,铺上自己的桌布,放上绣绷、日记本和一小盆多肉。

“这是你的专属领地,谁也不能碰。”

孩子爸出车回来,看见那片小角落直乐:“你这是要搞啥?”

我没理他,却发现他后来每次来阳台抽烟,都会特意避开我的多肉。

女儿似乎也注意到了。

有次我回来,发现日记本被风吹到地上,捡起来时看见夹着片干枯的银杏叶。

去年秋天她还愿意跟我出门时,在学校门口捡过好多这种叶子。

我开始敢在她醒着的时候绣花。

有次她站在门口看了会儿,突然说:“花瓣绣得太圆了,像包子。”

我气得笑起来:“有本事你绣个不圆的。”

她没接话,转身回了屋。

从这天开始,我们娘俩的关系不像以前那样紧绷了。

03

我又给朋友打去了视频,问她:

“我闺女从小考第一,怎么一次考砸就垮了?”

那些天我总在想,是不是自己把她逼得太狠,才让她像根绷到极致的弦,轻轻一碰就断了。

朋友说:

“这不是突然垮的,是积压太久了。”

她掰着手指给我分析:

第一是‘价值单一化’

你总夸她成绩好,亲戚见了也只问排名。

时间长了,她就觉得自己只有考第一才有价值。

这次考砸,她不是怕成绩差,是怕自己‘没用了’。

我想起每次开家长会,总在别人面前炫耀她的分数;

想起她拿回来的绘画奖状,被我随手夹在语文书里。

原来那些被我忽略的爱好,才是她心里的光。

第二是‘情绪压抑’

她肯定早就觉得累了,但你总说‘再坚持一下’。

考试失败成了导火索,把所有没说出口的委屈都炸出来了。

这话让我想起初二那年,她发烧到 39 度,还硬撑着写作业,说 “明天要月考”。

当时我只夸她懂事,没看见她握笔的手在发抖。

第三是‘退路阻断’

她想学画画你不让,想出去玩你不许,她的世界里只剩学习一条路。

这条路走不通了,她就觉得没地方可去了。

孩子不是自暴自弃,是被困住了,找不到出口。

第四是”投射效应”也是最关键的

“你总把自己没读完书的遗憾,当成她必须走的路。”

你说‘书念好了才有出路’,其实是把自己吃过的苦,变成了套在她身上的枷锁。”

这话像冰锥扎进心里。我突然想起女儿小时候说长大想画画,我劈头盖脸骂她 “没出息”,说 “我这辈子没读好书,你必须考名牌大学给我争口气”。

“你把‘出人头地’当成幸福的唯一标准,却没问过她想要什么。”

朋友叹了口气:

“就像你喜欢吃辣,总逼不能吃辣的人喝辣椒油。”

那些年我总说 “妈妈都是为你好”,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剧本,硬塞给了她。

朋友教我:每天睡前问自己一句:

这是她想要的,还是我想让她要的?

要先把这个问题想明白。

朋友还给了三个 “破冰法”,让我慢慢试。

第一个是 “价值重贴”

每天找一件她除了学习之外做得好的事,哪怕是‘今天把垃圾扔到楼下’,也要认真夸她。

朋友说,“让她知道,她的好不止在成绩单上。”

第二个叫 “情绪翻译”

她摔东西时,你别说‘怎么了’,试试说‘你现在是不是特别难受’。

朋友教我,“先接住她的情绪,再慢慢引导。”

第三个最关键 ——“爱好铺路”

找个周末,带她去美术馆,做她喜欢的事。不用逼她看画,就陪她坐会儿。

朋友叮嘱,“让她知道,以前不让她走的路,现在可以重新看看了。”

我把这三条记在本子上,孩子爸出车前看见我在打电话,第一次拍着我的肩膀安慰我:

“别太急,孩子慢慢会好的。”

第二天早上,女儿把空牛奶盒扔在垃圾桶旁,没扔进里面。

换以前我肯定会说 “怎么连垃圾都不好好扔。”

但那天我盯着盒子看了会儿,说:“今天还记得把盒子带出来,比昨天进步了。”

她愣了愣,转身回屋时,脚步好像轻了点。

有天晚上,她又在屋里摔东西。

我站在门外,没像以前那样急着敲门,轻声说:“我听见响声了,你是不是心里特别堵?”

屋里的动静突然停了。

过了好一会儿,传来闷闷的哭声,不像以前那样歇斯底里。

周末我揣着两张美术馆的票,在她门口站了半天。

我轻轻敲敲门:“听说里面有个画展,有好多画猫的,要不要去看看?不去也没事,票我放这儿了。”

我把票塞进门缝,转身想走,门突然开了条缝。

她盯着票看了会儿,声音哑哑的:“几点的?”

我愣在原地,眼泪差点流出来。

美术馆的院子里有棵老银杏树。

女儿站在树下,仰着头看了好久,突然说:“这树比我们学校的好看。”

这是她休学半年来,第一次主动跟我聊学习之外的事。

她没接话,却往我身边靠了靠,离得不远不近。

回家的路上,路过一家文具店,她突然停下脚步,盯着橱窗里的水彩颜料看。我拉着她的手走进去,说:“挑一套吧,选你喜欢的颜色。”

那天晚上,我听见她房间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

透过门缝一看,她正坐在书桌前,往画纸上抹颜料。

灯光落在她侧脸上,她笑了。

这是这么长时间来,我第一次看到女儿笑。

我在情绪日记里写:“今天看见她画画了,女儿终于笑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帮女儿其实是帮她找回原本的自己。

就像我绣十字绣时,慢慢找回自己一样。

现在她偶尔也会提起学校,还说想去看看以前的画室。

我没催她,只说:“想去的时候,妈陪你。”

阳台上的多肉冒出了新芽,我的十字绣还差最后几针。

女儿房间的灯光也不再亮到天明。

陪读,从来不是把孩子逼上同一条路,而是陪着她找到自己的路。

那些曾经以为跨不过去的坎,回头看时,不过是路上的石子。

重要的是,我们都在慢慢往前走,走向有光的地方。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