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费第一城”再易主。今年上半年,通过文旅融合、场景创新与政策联动,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39.96亿元的优势反超上海,崛起成为新的消费增长极。下半年,重庆能否持续保持优势,坐稳“消费第一城”的位置?
“消费第一城”再易主。今年上半年,通过文旅融合、场景创新与政策联动,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39.96亿元的优势反超上海,崛起成为新的消费增长极。下半年,重庆能否持续保持优势,坐稳“消费第一城”的位置?
■王彩娜今年上半年,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39.96亿元的优势反超上海,新晋成为我国“消费第一城”。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消费市场活跃度的核心指标。今年上半年,重庆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00.37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上海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60.41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
事实上,今年以来,重庆与上海之间的“消费第一城”之争就愈发激烈。1—2月份、一季度、1—4月份,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次为2831.83亿元、4204.32亿元、5385.43亿元,均高于上海同期的2777.4亿元、4057.45亿元和5355.46亿元,暂时领跑全国消费市场。
进入5月份,随着“五五购物节”等活动叠加倍增效应放大、文旅商体展联动强化,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正,并以68.48亿元的优势,从重庆手里夺回了第一的位置。但是,到了6月份,重庆强势发力,通过文旅融合、场景创新与政策联动,最终在上半年以近40亿元的微弱优势险胜上海,“消费第一城”再易主。
问鼎“消费第一城”,重庆靠的是什么?人口是消费的基础,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充满活力的人口结构,为重庆消费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基本盘”。截至2024年末,重庆全市常住人口3190.47万人,其中,青壮年人口占比高的结构特征让重庆消费市场充满活力。以渝北区为例,今年上半年,智能设备销售增势迅猛,限额以上单位的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51.6%、435.3%、86.1%。
消费市场的爆发从不是偶然的,背后离不开多项政策举措精准协同发力。今年4月,重庆启动实施商品消费升级、服务消费扩容、新型消费培育、消费载体提质、消费活动赋能和商贸主体提能“六大工程”,并发布2025年实施扩消费重点政策清单、出台扩消费重点文件清单、开展扩消费重点活动清单“三张清单”。力争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商业增加值增速6%以上,高于全市GDP增速。
同时,线上线下协同发力,一系列高密度、强联动的消费活动掀起全域全季消费潮。今年二季度以来,重庆以“全域全季消费潮”为战略主线,通过文旅融合、场景创新与政策联动,构建起覆盖全域全季的消费生态。4—6月份,重庆累计举办各类消费促进活动700多场,拉动直接销售70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场景持续上新。消费新场景是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的系统集成,对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一系列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消费新场景正加速在山城涌现,全市已建成286处“山城步道+特色街区+滨江经济带”消费场景,推动沿线商铺租金增长15%—20%。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公布《2024年度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重庆天地、光影鎏鉴——青年北滨娱乐、重庆际华园三个项目入选,为全国消费升级提供了重庆实践。
下半年,重庆能否持续保持优势,坐稳“消费第一城”的位置?现在下定论为时尚早。不过,重庆仍在强势发力提振消费。近日印发的《重庆市提振消费若干措施》既着眼于居民增收减负和消费提质扩容,又涉及服务消费发展和商品消费升级。考虑到长期能力提升和短期政策刺激,这些必将为重庆提振消费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特别是,注重发挥重庆独特的山水人文资源优势,提出加力打造消费新场景、加快发展新型消费等5条措施,如支持利用防空洞打造火锅店、茶馆、书店等“山城洞天”特色消费场景;举办“全域全季消费潮”“不夜重庆”生活节等特色消费促进活动;加力发展直播电商、低空旅游、邮轮经济等新型消费。
从政策驱动到市场主导,重庆正在崛起成为新的消费增长极。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