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不只是绿色:除了常见的绿色水稻,中国还有紫色、黄色、黑色等彩色水稻,不仅可食用,还被用于稻田画景观(如辽宁沈阳、广东佛山的稻田艺术)。
1、水稻不只是绿色:除了常见的绿色水稻,中国还有紫色、黄色、黑色等彩色水稻,不仅可食用,还被用于稻田画景观(如辽宁沈阳、广东佛山的稻田艺术)。
2、最深的水稻:云南元阳的“深水稻”能在1-2米深的水中生长,茎秆可随水位升高而伸长,是哈尼梯田的“智慧作物”。
3、玉米须是“药材”:玉米须在《本草纲目》中被记载为“能利水消肿”,现代研究发现其含黄酮类物质,可辅助降血糖。
4、红薯救过千万人:明朝万历年间,红薯从菲律宾传入中国,经徐光启推广,在明清饥荒中拯救了至少数千万人,故民间称“救荒作物”。
5、白菜古代叫“菘”:古人因白菜“凌冬不凋,四时长青”,称其为“菘”,苏轼曾写诗“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将其比作珍肉。
6、韭菜能活百年:韭菜是多年生草本,只要根系(鳞茎)不被破坏,可连续收割十几年甚至上百年,民间称“懒人菜”。
7、茭白是“真菌变的”:野生茭白(古称“菰”)的种子曾是“六谷”之一,后来因感染黑粉菌,茎秆膨大变成蔬菜,种子反而退化了。
8、心里美萝卜的由来:北京的“心里美”萝卜原产于山东,清末引入北京后,因外皮青、内瓤红,被慈禧赐名“心里美”。
9、番茄曾是“毒果”:明朝番茄传入中国时,因外表鲜艳被当作观赏植物,名叫“狼桃”,直到清末才被当作蔬菜食用(担心有毒)。
10、辣椒先入贵州:明末辣椒从美洲传入,最早在贵州普及——因贵州缺盐,用辣椒替代“咸味”,故有“贵州人三日不食辣,走路打蹿蹿”的俗语。
11、杨贵妃吃的荔枝不是岭南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荔枝,更可能来自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因唐朝岭南到长安需50天,而涪州仅需3天,荔枝不易变质。
12、柑橘是中国“土著”:中国是柑橘原产地,4000多年前就有栽培,屈原《橘颂》是世界最早的柑橘文学,其中“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指柑橘只适合南方生长。
13、苹果曾叫“柰”:中国本土苹果品种(如绵苹果)古称“柰”,《诗经》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木桃”即指柰,现代常见的红富士是19世纪从欧洲引入的。
14、新疆长绒棉世界顶级:新疆长绒棉纤维长度达38-45毫米(普通棉花28-31毫米),可用于航天服、高端布料,产量占全国95%以上。
15、油菜不只是榨油:油菜花是中国第一大蜜源,全国年产油菜花蜜50万吨,青海门源的油菜花海因海拔高、花期晚(7月),成为夏季景观。
16、茶叶最早是药:《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直到唐朝,茶叶才从药用转为饮品。
17、芝麻是“西域来客”:芝麻古称“胡麻”,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芝麻开门”的典故可能源于其传入时的“神秘性”,古人认为它“多籽”,象征“多子多福”。
18、枸杞叶能做菜:宁夏枸杞以“粒大肉厚”闻名(昼夜温差大积累糖分),但很多人不知道,枸杞的嫩叶叫“枸杞头”,清炒或做汤清香微苦,是南方春季野菜。
19、人参的“年龄密码”:野山参的“芦头”(根茎)上有“芦碗”(每年生长留下的痕迹),一个芦碗代表1年,50年以上的野山参芦碗多达几十圈。
20、魔芋有毒:生魔芋含生物碱,误食会麻嘴,需用石灰水浸泡去毒才能吃,其葡甘聚糖含量达50%,是减肥食品的“核心成分”。
21、艾草不是“草”:艾草是菊科植物,古人端午挂艾草不仅为“辟邪”,还因它含挥发油,能驱虫、净化空气,现代研究证实其提取物可抑菌。
22、玉米在明朝叫“番麦”:玉米传入时因“来自番邦(外国)”,被称为“番麦”,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其“生茎高丈余,穗如狐尾,粒如芡实”。
23、南瓜别称“饭瓜”:清朝南瓜因“产量高、能当饭”,被穷人称为“饭瓜”,《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吃的“倭瓜馅饺子”就是南瓜馅。
24、甘蔗曾是“奢侈品”:宋朝以前,甘蔗主要在南方种植,北方罕见,苏轼被贬广东时写诗“日啖荔枝三百颗”,其实同时也爱“啖蔗”,称其“渐入佳境”。
25、向日葵成熟后不转头:只有未成熟的向日葵花盘会随太阳转(因生长素避光),成熟后花盘变重,就固定朝东了(可减少晨露蒸发)。
26、高粱能造“红绸”:高粱的茎秆外皮坚韧,古代被用来编织“红绸”(其实是暗红色的粗布),北方农村至今有用高粱秆编席的传统。
27、荠菜分“花叶”:荠菜有两种:板叶荠菜(叶片宽大)和散叶荠菜(叶片细碎),后者香味更浓,古人称“护生草”,因春天最早生长,可救荒。
来源:人文历史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