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二十四: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19:06 2

摘要: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这段对话出自《传习录》,是王阳明与其弟子陆澄(字原静)之间关于“闲思杂虑是否为私欲”的深刻讨论。陆澄疑惑:贪财、好色、好名等明显是私欲,但那些看似无关的“胡思乱想”“杂念纷飞”,为何也算私欲?阳明的回答直指根本,揭示了心学中“私欲不只在外行,更在心念”的精微工夫,并将“闲思杂虑”归源于“好货、好色、好名”等根本私欲之根,最终指向“心之本体”的彻底澄明——即“寂然不动”“未发之中”的圣人境界。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

背景:陆澄问:“贪恋美色、追逐利益、追求名声,这些当然是私欲。但像那些无关紧要的‘胡思乱想’‘杂念’,比如回忆往事、幻想未来、无端忧虑等,为什么也叫做私欲呢?”

这是修养中的常见困惑:以为只要不做坏事、不贪不盗,那些“小念头”无关紧要;阳明则指出:真正的修养,要“谨独”于“未发”之时,连念头都要净化。

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

阳明的回答:“这些闲思杂虑,归根结底还是从好色、好利、好名这些私欲的根子上生起来的。你只要自己去追寻它的根源,就会明白。”

阳明指出:“闲思杂虑”不是无因之果;它们是“根本私欲”(贪、嗔、痴、名、利)的枝叶与变形;如:忧虑未来 → 源于“好利”(怕失去);幻想成功 → 源于“好名”(渴望赞誉);回忆旧情 → 源于“好色”(贪恋过去);所谓“杂念”,实为“私欲的暗流”。

“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

举例说明:“比如你心里绝对知道,自己不会有去抢劫、偷盗的念头,为什么?因为你本来就没有这种心。”

这说明:心若无某欲,自然无相关之念

“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理想境界:“如果你对财货、美色、名声、利益这些私欲,都能像你对‘抢劫’那样彻底断绝,全都消灭干净,只剩下光明纯粹的心之本体,那时还会有闲思杂虑吗?”

“光光只是心之本体”:心如明镜,无尘无垢,良知朗然;一旦根本私欲断尽,枝叶杂念自然不生。

“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引用经典,揭示本体与工夫的统一:
“这就是《易》所说的‘寂然不动’,就是《中庸》所说的‘未发之中’,就是程颢所说的‘廓然大公’。到了这个境界,自然能‘感而遂通’(感应万物而通达无碍),自然‘发而中节’(情感流露合乎节度),自然‘物来顺应’(外物来时,随感而应,不滞不留)。”

“寂然不动”(《易·系辞》):心体本静,不为外扰;“未发之中”(《中庸》):喜怒哀乐未发时的中正状态;“廓然大公”(程颢语):心无私欲,广大清明;一旦心体复明,则:“感而遂通”:良知自然觉照,无所不明;“发而中节”:情欲自然合宜,不偏不倚;“物来顺应”:应事接物,如镜照物,不迎不拒。不要轻视“胡思乱想”。很多人认为“只要不做坏事就行”;阳明提醒:念头就是行为的起点;今日一念贪,明日可能一行贪。情绪问题源于“私欲之根”。焦虑、抑郁、愤怒,往往源于对“名、利、情”的执着;不治其根,只调其情,终难彻底。冥想/静坐的目标是“光光只是心之本体”。不是追求“空无”,而是觉察杂念,追溯其源;每一次觉察,都是对私欲的一次克治。真正的自由是“无杂念”。杂念越多,心越不自由;心若澄明,如镜照物,应事从容。教育要重“心性”而非“压制”。不要只教孩子“别乱想”,而要引导他们“知止”;止于何处?止于天理,止于良知。五、结语

“闲思杂虑,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

“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这两句话,如明镜照心,道出修养的至深工夫:

真正的清净,不是“无念”,而是“无私”;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纵”,而是“克尽”;真正的“寂然不动”,是私欲尽灭后的自然安宁。

愿我们都能: 于每一个念头生起时,自寻其根,反躬克治,将那“好货、好色、好名”之心,如对劫盗,决无丝毫容忍。

待到心体如明月,闲思杂虑自云散。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物来顺应,天下大公。

正如阳明所悟:“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