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成瘾性且未被管制:安眠药达利雷生为何未列入精神药品目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3 23:00 1

摘要:2025 年 6 月,国家药监局批准新一代失眠药达利雷生在中国上市,这款药物甫一亮相便引发医学界和患者群体的广泛关注。与传统安眠药不同的是,达利雷生未被列入国家精神药品管制目录,这意味着患者无需特殊处方即可获取,且支持长期用药。这一突破背后,是药物作用机制的革

2025 年 6 月,国家药监局批准新一代失眠药达利雷生在中国上市,这款药物甫一亮相便引发医学界和患者群体的广泛关注。与传统安眠药不同的是,达利雷生未被列入国家精神药品管制目录,这意味着患者无需特殊处方即可获取,且支持长期用药。这一突破背后,是药物作用机制的革命性创新,以及全球监管机构对其安全性的深度认可。

长期以来,失眠治疗主要依赖两类药物:苯二氮䓬类(如地西泮)和非苯二氮䓬类(如唑吡坦)。它们通过激活大脑中的 GABA 受体,强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从而产生镇静作用。这种「强制关机」的方式虽然能快速促眠,却带来严重隐患:

成瘾与依赖:约 20%-30% 的长期使用者会出现耐受性增强,需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起效,停药后易出现反跳性失眠和戒断反应(如焦虑、震颤)。日间功能损害:药物残留效应导致次日嗜睡、反应迟钝,老年人使用后跌倒风险增加 3-5 倍。睡眠结构破坏:深睡眠比例减少,患者即使睡足 8 小时仍感疲劳,形成「无效睡眠」的恶性循环。

这些缺陷使得传统药物被严格列为第二类精神药品,仅允许短期、间歇使用。然而,全球约 30% 的失眠患者需要长期治疗,传统药物的局限性催生了对新型疗法的迫切需求。

达利雷生的问世彻底改写了失眠治疗规则。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其作用靶点直指大脑中调控「睡眠 - 觉醒」周期的关键物质 —— 食欲素。

食欲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神经肽,其功能类似「清醒油门」:

日间:食欲素水平升高,维持警觉状态,确保我们专注工作学习;夜间:食欲素分泌减少,身体进入「待机模式」,为睡眠做好准备。

失眠患者的夜间食欲素水平异常升高,导致大脑持续接收「清醒信号」,即使身体疲惫也难以入睡。

达利雷生通过选择性阻断食欲素受体(OX1R/OX2R),切断异常觉醒信号的传递,使大脑自然进入睡眠状态。这种作用机制带来三大优势:

生理性睡眠结构:多导睡眠监测显示,达利雷生延长非快动眼睡眠(NREM)与快动眼睡眠(REM)的比例接近自然睡眠,患者晨起后精力充沛。日间功能优化:药物半衰期约 8 小时,既能覆盖整夜睡眠周期,又避免次日残留效应。患者服药后清晨嗜睡发生率低于安慰剂组,可正常工作学习。精准靶向性:仅作用于食欲素系统,不影响 GABA 等其他神经递质,从根源上降低成瘾风险。

达利雷生未被列入精神药品目录的核心依据,是其在成瘾性评估中展现的「零风险」特征。这一结论由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监测共同支撑。

无中枢抑制作用:与传统药物不同,达利雷生不抑制大脑整体活动,仅阻断特定觉醒信号,因此不会产生「欣快感」或「药物渴求」。无脱靶效应:在临床浓度下,达利雷生及其代谢物对 GABA 受体、阿片受体等成瘾相关靶点无活性,从分子层面排除了成瘾可能。代谢路径安全:药物主要通过 CYP3A4 酶代谢,与酒精、镇静剂等无显著相互作用,降低了滥用风险。动物实验:在恒河猴自身给药实验中,达利雷生未引发主动觅药行为,而阳性对照药物唑吡坦则出现明显成瘾表现。人体研究短期试验:全球 22 项研究(4036 例患者)显示,治疗 3 个月未发现耐受性增强,停药后无反跳性失眠或戒断症状。长期试验:1 年随访数据表明,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稳定,未出现认知损害或行为失控。滥用风险评估:根据美国 FDA 的「八因素分析」标准,达利雷生在化学结构、受体作用、人体依赖性等所有维度均未触发管制阈值。

自 2022 年在美国上市以来,达利雷生已在全球 11 个国家及中国香港使用超 3 年,累计处方量超百万张,尚未报告任何成瘾案例或非法滥用事件。中国 Ⅲ 期临床研究(206 例患者)同样显示,停药后未出现戒断反应,且患者对药物的信任度显著高于传统药物。

达利雷生的非管制地位并非中国特例,而是全球监管机构的共同选择。这一决策背后,是对药物风险与临床价值的审慎权衡。

国家药监局在审批中参考了国际数据,并结合中国失眠患者的特点做出决策:

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国内约 48.5% 的成年人受失眠困扰,传统药物无法满足长期治疗需求,需引入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对比苯二氮䓬类药物每年导致的数千例药物依赖就诊案例,达利雷生的公共卫生风险可忽略不计。可及性与依从性:非管制地位显著提升药物可及性,减少患者因处方限制中断治疗的风险,符合「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

达利雷生的上市标志着失眠治疗进入「精准医学」时代。其临床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失眠症状,更在于重新定义了「健康睡眠」的标准。

传统药物通过「牺牲白天」换取夜间睡眠,而达利雷生实现了「鱼与熊掌兼得」:

警觉性提升:IDSIQ(失眠症状和影响问卷)评分显示,患者日间注意力、情绪状态较基线改善 30% 以上。生活质量改善:Ⅲ 期研究中,85% 的患者表示服药后工作效率提升,社交活动恢复正常。

尽管达利雷生安全性显著,但作为处方药仍需遵循科学用药原则:

严格适应症:仅限用于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的成人失眠患者,排除由抑郁、疼痛等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失眠。个体化剂量:初始推荐 25mg,最大剂量 50mg,需根据睡眠质量和日间反应调整。服药时间窗:睡前 30 分钟空腹服用,且服药后至少 7 小时方可起床,避免残留效应。避免联用禁忌:禁止与强效 CYP3A4 抑制剂(如酮康唑)合用,以防血药浓度过高;慎用酒精及其他镇静药物。

达利雷生的成功为失眠治疗开辟了新方向。目前,研究人员正探索其在以下领域的应用:

睡眠呼吸暂停的辅助治疗:通过降低觉醒阈值,减少夜间呼吸暂停事件;轮班工作者的昼夜节律调整:帮助倒班人群重建「人工睡眠 - 觉醒周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睡眠管理: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中,达利雷生可改善睡眠碎片化并延缓认知衰退。

达利雷生未被列入精神药品目录的背后,是科学突破与监管智慧的双重胜利。它不仅为失眠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更重塑了我们对「药物成瘾性」的认知 —— 真正的风险不在于药物本身,而在于对作用机制的误判。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或将有更多类似药物突破传统管制框架,让治疗回归「以人为本」的本质。对于失眠患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无成瘾性」的睡眠革命。

来源:阿力是个药剂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