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工作、不想挣钱?别误会懒,可能是心脉受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3 20:59 2

摘要:早上闹钟响了五遍,人还在床上像条咸鱼一样翻着身。面对工作提不起兴趣,银行卡余额像极地气温一样冷,家人一催就烦,朋友一句“出来聚聚”都能让人心跳加速想逃跑。

早上闹钟响了五遍,人还在床上像条咸鱼一样翻着身。面对工作提不起兴趣,银行卡余额像极地气温一样冷,家人一催就烦,朋友一句“出来聚聚”都能让人心跳加速想逃跑。

有人说这是“躺平”,有人说这是“佛系”,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状态,不一定是你懒,也可能是你的心脏,在偷偷报警

腰酸背痛你会去按摩,头疼脑热你会吃药,可是当你长期提不起劲、精神萎靡、情绪低落,还以为自己只是“不努力”?这不是鸡汤能解决的事,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在捣鬼。

别把“心脉受损”当成老年人才担心的事。现在的中青年人,一边熬夜加班,一边外卖续命,心脏早就撑不住了,只是它太懂事,没吭声。

从医学角度来说,心脏是咱们身体的“总泵”,它一旦泵力不够,供血就会下降。供血下降最先影响的,不是心脏本身,而是大脑。你以为是情绪问题,其实是脑供血不足导致注意力下降、疲乏无力、懒得动弹。

再说得直白点,就是心脏不给力,大脑缺电,人就像个没充满电的手机,开啥软件都卡。

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3.3亿,其中年轻人群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很多人直到心梗送进ICU,才终于明白,“原来我不是懒,是病了”。

在临床上,常见一类人,血压正常、心电图也没大问题,就是人蔫,情绪低,干啥都提不起兴趣。查来查去,最后发现是心肌供血不足,心脏的‘小血管’出了岔子。

这类问题,叫微血管性心脏病,又被称为“隐形心梗”,厉害的是它能把人折磨得像抑郁症,却怎么查都查不出“传统心脏病”,让人心力交瘁不说,还容易误诊。

更别提那些常年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的“三高人士”,血管就像老旧水管一样,随时可能堵塞漏水。你懒得动,是身体在用“低能量模式”自保。

你不是“不想挣钱”,是根本挣不了。身体已经在默默抗议:“我快撑不住了,你还在打鸡血?”

这里,咱们得讲个常被忽略的现象:“情绪性心肌缺血”。简单说,就是当你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压力状态下,心脏的供血能力会下降。不是你不想干活,是干不了,心脏不给力,大脑也懵圈。

很多人误以为“心脏病一定是胸口疼”,其实女性、年轻人、糖尿病患者,都可能没有典型胸痛,而是以“没劲儿”“焦虑”“懒得动”表现出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工作效率低、记忆力差、情绪不稳,却怎么也找不到原因。根源在心脏,症状在脑子,表现在人上。

可能有人会皱眉:“那我是不是要去做心脏手术了?”别急,大多数心脉问题,并不是非得靠开刀解决。

关键是早发现、早干预。定期体检,尤其是做个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就能发现微小血流异常。再合理运动、规律作息、限制烟酒、控制三高,都是保护心脏的基本操作。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一说“锻炼心脏”,脑子里立刻浮现出跑步、俯卧撑、跳绳……结果一动就累,累了又躺,躺了又内疚。

其实对心脏最友好的运动,不是猛冲猛练,而是“适度、持续、节律性”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太极。

特别提醒一句,不要等情绪崩了才想起看病当你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想社交、注意力不集中、早上醒来像被车碾过一样累,就该警觉,是不是身体在“抗议”?

再说个冷知识,心脏的供血状态,会直接影响荷尔蒙分泌。比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等,都是情绪的“化学指挥官”。心脏不给力,大脑就“指挥失灵”,整个人就像断了网的遥控器,啥都不灵。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中年人一边工作力不从心,一边感情生活也乏力了。不是你不想爱,是心脏不愿意“供应情绪”。

说到底“心脉受损”不是突如其来的疾病,而是长期生活方式积累的结果熬夜、暴食、久坐、焦虑、烟酒,哪个不是在“掏空心脏”?

有调查显示,超过60%的都市白领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脉功能下降,却只有不到20%的人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大多数人只在“猝死新闻”里警醒三秒钟,转头又继续熬夜打工。

最讽刺的是,很多人拼命赚钱,为了更好地生活,结果把命先搭进去了。你以为自己在努力,其实身体早就按下了暂停键。

再提醒一句,“懒”不是病,但可能是病的信号。如果你发现自己长期提不起精神、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下降、生活激情全无,不妨从心脏查起。

别等到心脏真的“罢工”,才追悔莫及。你以为自己还能坚持,其实心脏在偷偷加班,早就累得不行。

生活不易,别让身体先倒下。真正的“拼命”,不是熬夜硬撑,而是学会听身体的话,给心脏一个喘息的机会。

如果你总觉得“这日子没奔头”,“干啥都懒得动”,请别急着自责。

你不是不努力,是身体在用它的方式告诉你:该修修心了。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4[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5, 53(03): 193-199.
[2]吴永健, 韩莉, 余晓红. 微血管性心脏病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研究进展[J]. 中华内科杂志, 2024, 63(12): 985-990.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心血管健康素养调查报告(2023年)[R]. 北京: 中国疾控中心, 2024.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心内科孙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