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凤冈:牵住“牛”鼻子 书写“牛”文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3 19:50 1

摘要:近年来,凤冈县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双有机”战略,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及财政支农资金,聚焦肉牛产业,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农户主体、科技赋能、培育人才、量质并重,以一产撬动二产带动三产,逐步构建肉牛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凤冈县以党建为引领,坚持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双有机”战略,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及财政支农资金,聚焦肉牛产业,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农户主体、科技赋能、培育人才、量质并重,以一产撬动二产带动三产,逐步构建肉牛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种草养牛,牛粪还田,既节约了种草成本,又避免了环境污染。“林下养牛·以牛养林”这种复合型林下经济养殖模式则能够集农、林、牧于一体,能够盘活林下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涵养林地生态。依托8000亩的林地资源,凤冈县新建镇桥塘村发展3个生态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肉牛品质提升、价格提高,养殖户的据收入持续增加。

生态循环养殖,除了牛粪还田还林,肉牛养殖产生的粪便还可作为生产有机肥的原料,变废为宝。这些年,凤冈县建起4家有机肥厂,利用农作物秸秆与养殖粪污生产有机肥,年生产有机肥消耗秸秆4000余吨。

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不仅解锁了养殖户增收致富的新“密码”,还大大提振了凤冈肉牛产业发展的信心,越来越多的群众、企业加入肉牛产业链,出现了一批会养殖、会开处方、会打针、会助产的养牛能人。

花坪街道东山村益民牛场负责人吴汉是当地有名的“牛专家”,也是该县的“乡村掌墨师”工匠型技术人才。他充分发挥头雁效应,以“师带徒”的方式,培育了20多名养殖能手。村民侯海就是在他的带动下建起养殖场,从开始的几头牛发展到现在的70余头,实现了增收致富。

“刚开始时什么都不懂,吴师傅带着我一起买牛、诊断牛的病症,几年内我的进步很大。”侯海说。

这些年,凤冈县一大批“土专家”“牛事通”“牛经纪人”被评为“乡村掌墨师”,逐步建立起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育机制,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该县金桥梁大牲畜交易市场是全省较大的肉牛交易市场之一,活跃在这里的200多名“牛经纪人”就是激活市场交易的纽带,2024年,该市场交易人数达2万人次,年交易商品牛10万头左右,交易额近10亿元。

该县还建立专业畜牧人员引入机制,加强与农业类院校、研究所的合作,3年邀请肉牛专家现场培训16次,培养县内肉牛骨干人才345人次,形成肉牛产业人才集聚优势。在夯实产业基础的同时,一些懂经营的牛产业“新农人”也逐渐成为助推肉牛产业链从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的重要力量。

在长碛古寨,村民曾利芬通过电商直播卖牛肉,销量挺不错。2023年,她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电商培训,打开了互联网销售市场,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给她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今年,她被聘为新建社区“云村长”,带动村民开直播、做电商,销售家乡农特产品。

曾利芬说:“一头肉牛,两三个小时就能卖完。在卖自家牛肉的同时,也帮助周边的老百姓卖农副产品,同时教村民直播带货。”

除了线上卖牛肉外,该县还在挖掘牛文化、打造牛美食、策划牛活动、做实牛三产、推动牛一产、树立牛品牌上下功夫,快速拓展“凤冈山地雪花牛肉”市场,培育线上销售牛肉的主体12个,在县内外开设牛肉三产类服务行业700余家,实现从牧场到市场,从“把牛卖好”到“把牛肉卖好”的转变。

近年来,该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加快补齐良种繁育、饲草饲料、规范养殖、屠宰加工、品牌营销等产业短板,推动肉牛产业“接二连三”。截至目前,凤冈县共有肉牛存栏10万余头,年出栏2.5万余头。2024年,全县肉牛养殖、加工、销售综合产值22亿元,辐射带动1.2万户增收。肉牛产业发展成农业增效、群众增收的致富产业。

来源:遵义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