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脚上绑着沙袋,一个光脚丫满场飞。光脚那位明显技术烂得要命,但踢得起劲;绑沙袋的那位,动作标准到像教学视频,可一遇到变向就摔得四仰八叉。
有一回,我在小区楼下看见两个孩子在踢球。
一个脚上绑着沙袋,一个光脚丫满场飞。光脚那位明显技术烂得要命,但踢得起劲;绑沙袋的那位,动作标准到像教学视频,可一遇到变向就摔得四仰八叉。
那一刻我觉得,这不就是“抢跑式教育”的隐喻么——绑了沙袋的人,看似“训练科学”,其实是在被提前设定的套路里,一步步丢掉自己的灵活。
抢跑的孩子,就是绑了沙袋的小球员。
父母看着别人家孩子已经学了奥数、背了单词,心里急得像被猫叼住尾巴,于是早早送去培训班——谁不想赢在起跑线?
只是有些人忘了,跑道后面还有几千米呢,你得有力气跑到终点。
早期补习的最大问题,是让孩子过早进入“模型记忆模式”。
他们的课堂就像快餐厨房:半成品放进微波炉,叮——一道标准答案端出来。 培训班的“轻松提分”法很讨巧:不拓展、不推演、不折腾脑子,只记题型、背套路,搞得像练成了“答题武功秘籍”。
一旦发现这种方法提分快,孩子和家长就容易得出结论——课内教学没用,补习班才是真爱。
但这样的学习效率,其实是偷来的。
偷的是未来理解力的空间,把本来该用来建“知识链条”的时间,换成了刷题时的短期成就感。就像健身房有人天天练手臂不练腿,拍照好看,但跑个三百米就腿软。
我见过一个六年级孩子,口算秒杀同龄人,但一到应用题就愣着不动。
问他为啥,他说:“这题没见过。”
这就是典型的流水线思维——原料和图纸不一样,就不会装配了。
父母热衷于“超前学”,把数学、物理、化学的知识点提前灌进去,觉得孩子抢跑两年就能碾压同龄人。
可教材的编排是有逻辑的——知识点是递进的、相互嵌套的,像搭积木。你抢跑,等于在二楼先装吊灯,地基还没打好,最后只能看着吊灯晃来晃去。
提前学习,往往变成“死记硬背一堆模型”,孩子嘴上说懂了,脑子里只是记住了“题干长这样就用这个公式”。到了高年级,知识难度陡然加大,这种模式就露馅了——原来只是会解几道熟题,而不会迁移思维。
一位朋友的女儿,从三年级就上初一数学,五年级成绩全班第一,到了初二物理一来,成绩像从天台滑下去。
家长很懵:孩子以前那么聪明,怎么突然“变笨”了?
我说,这不是变笨,是以前欠的账,现在开始收利息。
理科的难度是螺旋上升的,小学还能用死记硬背撑着,到了初高中,物理化学的逻辑性、数学的抽象性,会无情把思维力不足的孩子甩下车。
文科还能靠背诵“死磕”到高分,理科可不会给你温柔对待。你不会推理,就像不会游泳的人硬被扔进深水区,扑腾几下就呛水。
可是说,培训班早期灌输的“标准化思维”,压抑了自主探索的本能。
孩子习惯了别人递给他一把现成的钥匙,到了复杂情境下,需要自己配钥匙时,就只能站在门外发呆。
我教过一个学生,英语作文能写得花团锦簇,但物理实验题一塌糊涂。他的理由很简单:“老师没教过。”可物理的魅力就在于推出来的过程,不是背下来的结果。
这种能力,一旦被耽误,后面很难补。
所以我的建议是:留点空白,给孩子的脑子透口气。
1.不要盲目抢跑。孩子的思维发展是有节奏的,就像四季轮回,春天种子才会发芽。提前播种固然有点收成,但很可能根系浅薄,一到风雨就倒。
2.减少模型依赖。题型训练可以有,但得留出空间让孩子自己“折腾”,不怕出错,让他们在乱七八糟的推理里学会收拾逻辑。
3.保持学习的驱动力。让孩子感受到“我想知道”的乐趣,而不是永远处在“我要应付”的疲劳里。补习班的短期刺激比不上长期的好奇心。
说到底,有时候家长心里的那点急切,是出于爱,也是出于比较。
看到别人家孩子会的多,总觉得自己家得“加速”。可教育是场马拉松,过早冲刺的人,后程容易被反超。
不妨把孩子想成一棵树——你希望它快长高,但树的根扎得不够深,风一来就歪。与其抢跑,不如慢慢让根系稳固,长成参天的时间可能会晚一点。
但站得久,也看得远。
来源:湖北台教育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