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90年代,若想接入互联网,需备三样东西:调制解调器(猫Modem)、足够的钱——还有耐心。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是常见的上网方式,用户通过电话线路连接ISP服务商,借助调制解调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传输(解调)。
20世纪90年代,若想接入互联网,需备三样东西:调制解调器(猫Modem)、足够的钱——还有耐心。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是常见的上网方式,用户通过电话线路连接ISP服务商,借助调制解调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传输(解调)。
先是拨号的声响,接着便是那串由嗡嗡声、尖鸣声和嘟声交织成的“独特乐章”,随后心里总会犯嘀咕:“连上了吗?”如今,这声音将永远沉寂。
2025年9月30日,这个让90年代互联网用户刻骨铭心的声音,将彻底消失。作为拨号上网业务的先驱,运营34年后,美国在线(AOL)将关停其调制解调器服务。至此,通过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的时代即将彻底成为历史。
其实在中国,虽然现在宽带接入技术已经非常发达,光纤入户等方式成为主流,但理论上来讲,仍支持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当然不会有人再去尝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发布的《关于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制度若干改革举措的通告》中提到,对调制解调器(含卡)等11种电信设备,不再受理和审批新的进网许可申请。这意味着虽然仍然可以使用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但新的调制解调器设备已不能再办理进网许可。你足够闲的话,可以把30多年前的小猫翻出来试一下(估计如今的电脑也找不到RS-232串口了)。
当然,如果将“拨号”这个定义扩大化,目前国内大多数用户办理的宽带都属于PPPoE拨号类型,只不过现在通常是由光猫或无线路由器自动完成拨号连接。在一些老旧小区或宿舍楼,可能还在使用需要手动拨号上网的老式SFU光猫,而新型HGU光猫虽然数据传到光猫后内部依然有拨号过程,但无需用户手动操作。
拨号上网服务于1991年在美国推出,当时宽带接入还只是遥不可及的设想。对数百万人而言,拨号上网是他们踏入网络世界的第一站。不过,用户不会直接进入网页,而是先看到色彩斑斓的各大“信息港”门户网站,上面有聊天室功能、新闻和软件下载。
从技术层面看,这一切都通过电话线实现。调制解调器拨通号码,用一阵尖鸣声协商数据连接,期间固定电话也会被占用。传输速率起初是14.4k bit/s,后来提升到56k bit/s(我的猫是33.6k的),即便如此,加载一个网页往往也要考验耐心。但在当时,这却充满了未来感——毕竟90年代,万维网才刚刚向公众开放。
90年代后期出现的所谓“高速”互联网,往好了说就是64kbit/s的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换算下来仅为0.064Mbit/s。要是想在网上“提速”,就得用ISDN通道捆绑技术,把速度提至128kbit/s——但费用也会增加。对于后来使用ISDN这种当时更加先进的数字接入方式的用户来说,虽然调制解调器的杂音消失了,但拨号上网的原理仍在。而对大多数人而言,依然沿用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
依稀记得,那年月连OICQ都没有,网络联系主要通过Email,为了省96169卡的时长,我连免费263邮箱都不愿登陆,拨号连接几分钟,把邮件下载到本地Foxmail或Outlook客户端,然后再断网查看那是常事。那是个连加载图片都要烧香的年代,正是后来各大论坛“多图杀猫”梗的由来。
所谓的三大门户更是98年之后的事情,最常去逛的是四通利方(好像是新浪前身)聊天室、还未内部封闭的水木清华BBS,或者在简陋的Mud文字游戏里打怪升级再娶四五个老婆……
我不是在单纯怀旧,我是想说那时的中文互联网是有一定门槛的,不管是经济门槛还是学历门槛。当时的网络环境,似乎每个人都彬彬有礼,和谐得像“东瀛资源”论坛。如今网络门槛降低的结果就是多数人都又凶又狠、易被煽动,让人永远怀念那一段时光。
世纪之交,随着ADSL的兴起(如今又有了光纤上网),调制解调器上网的需求锐减。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人坚守这项旧技术:据媒体报道,2015年美国中西部仍有约200万用户付费使用这项服务——他们大多是出于习惯,或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即便到2021年,用户仍有150万左右,但其中实际用到调制解调器上网的仅几千人。在欧洲,拨号上网接入业务也被各大电信运营商来回转手,关于仍能使用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的可靠报道,已是好几年前的事了。
如今在国内,真的没人再需要依赖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了。即便个别偏远山区至今仍未通ADSL和光纤,至少还有移动基站上网这一替代方案。但对90年代的互联网用户而言,留下的只有回忆:或许是杂物间里那台尘封的小猫,或许是对调制解调器杂音的记忆。如今逐渐关停的这项服务,消失的不仅是一项业务,还有那个陪伴了整整一代人踏入网络时代的声音。
来源:简明科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