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一代越调宗师申凤梅离开舞台和戏迷已经三十年了。30 年前,她带着对舞台的无限眷恋离去;30 年后,四海流传的越调弦歌里,她的艺术精神依旧熠熠生辉。站在当下,回望过去,在同时代戏曲名家中,申凤梅有诸多特别。
□裴小松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一代越调宗师申凤梅离开舞台和戏迷已经三十年了。30 年前,她带着对舞台的无限眷恋离去;30 年后,四海流传的越调弦歌里,她的艺术精神依旧熠熠生辉。站在当下,回望过去,在同时代戏曲名家中,申凤梅有诸多特别。
一是特别热爱戏迷。他常说“咱就会唱两句戏”……“想听戏,我来给大家唱一段”。她为戏而生,从不放过任何一个为观众演唱的机会。三十年过去了。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关于她的很多感人的演出事迹。二是特别注重开辟新的传播阵地。正是一心想着让广大戏迷不在演出现场也能听到越调的弦歌,在看电影很小众的20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越调电影《扒瓜园》《诸葛亮吊孝》《李天保娶亲》等相继上映。在电视机普及率很低的九十年代初,她带领河南省越调剧团拍摄了十三集的越调电视艺术片《诸葛亮》,掀起梨园行内的巨澜。摄像机前,她一遍遍重演那些早已烂熟于心的段落,只为荧屏上完美的一瞬。有人问其故,她只淡然道:“戏要传下去,光靠给学生口传心授,光靠台下的千百双眼不够,得靠能留存的东西。”——这洞见,何尝不是越调艺术传播的“隆中对”?她以超前的传播意识和大手笔开创了越调非舞台表演传播的新渠道,成为河南梨园界自筹经费拍摄电视剧的第一人,不仅为后人留下体系化的可欣赏亦可学习的珍贵影像,而且巩固了越调名列河南三大剧种的地位,以及河南越调在全国的艺术影响力。
三是特别地专注表演造诣的淬炼,追求登峰造极之境。申凤梅生前以“七部三国戏”享誉神州舞台,她用毕生心血创造了戏曲舞台的“诸葛亮”,在当时声名赫赫,赢得了“活诸葛”的美誉,即便是一个甲子之后,当下仍栩栩如生地活在网络空间和戏迷传唱的弦歌中,与我们深情相望。如今在沙颍河畔,在中原大地的田间地头、在黄淮平原的城镇里巷,凡有戏迷之处,就能听到“大梅”的唱段,甚至连戏迷家里的垂髫小儿手拿“摇扇”,也学那城头抚琴的孔明模样。她的艺术精魄早已渗入传统文化与戏曲文脉,在每一双被荧屏点亮的眼眸中重获呼吸。
真正的智者,不朽的大师,肉身虽逝,其魂魄必栖居于更恒久之物。申凤梅以舞台为火,燃烧尽生命最后的烛芯;又以胶片和音像为舟,载着“诸葛亮”,亦载着越调的血脉——渡过前无源头后无落点的时间长河。
三十载光阴流转,海内外传唱的越调弦歌里,网络空间的视频里,申凤梅的身影却愈发清晰。她用自己的艺术成就证明,真正的戏曲艺术大师永远“活在”弟子传承的剧目里,“活在”观众广为流传的唱段中,“活在”戏迷精神世界里。一个人真正离开世界,就是当所有人都不记得他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说,申凤梅大师从未离开过,因为她的戏迷始终记得她,无论这个三十年,还是下个五十年……
只要有人记得,只要越调申派弦歌还为戏迷传唱,申凤梅就从未离开。(裴小松,男,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河南省艺术档案中心主任。发表论文50余篇,《幸遇“三重门”》《同而不同》《“十地方戏曲剧种〈桃李梅〉同城汇演”的探索价值与开创意义》等多篇论文荣获政府奖或专业奖项。)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