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段重庆市民在街头纳凉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很火。视频中,巷子里铺满竹凉席、竹凉椅,男女老少围坐成片,或摇蒲扇摆龙门阵,或半倚半卧小憩,下棋、打瞌睡,蝉声与笑声交织。
近日,一段重庆市民在街头纳凉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很火。视频中,巷子里铺满竹凉席、竹凉椅,男女老少围坐成片,或摇蒲扇摆龙门阵,或半倚半卧小憩,下棋、打瞌睡,蝉声与笑声交织。
网友惊叹,这样的夏天,让人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其实这段视频实景录像,是知名摄影师罗大万多年前拍摄的老照片,经AI制作后动态“复活”的影像。老照片仿佛被注入生命,瞬间击中了无数重庆人的记忆,带人穿越回那个即使不开空调,也充满乐趣和人情味的夏天。
老镜头里的夏日记忆
“那时候,有的人家没有空调,房间里热得像蒸笼,反而不及街上凉爽。”罗大万翻着相册回忆,他至今清楚记得多年前盛夏的场景。
傍晚时分,人们把凉水泼到街上退凉,然后三三两两,自发把凉席和凉板搬到楼下的院坝、路边,抢占一块阴凉地。
孩子在席子间穿梭捉迷藏,玩“老鹰捉小鸡”,老奶奶抱着蒲团慢悠悠坐下,家长里短地闲聊,男人们打着赤膊躺着看报,空气里混着老荫茶和冰镇西瓜的气息。
这张照片名为《街头纳凉》,曾入选全国摄影艺术展。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6年8月,拍摄地点在渝中区的十八梯。”罗大万指着照片里绵延的凉席说,十八梯有一个防空洞,山城热浪滚滚,老房旧宅里的人们纳凉街头,借防空洞散发的冷气消夏避暑,日落后尤其热闹。卖冰粉凉虾的小贩在人群中穿梭,街坊分享自家泡的茶水,还有人把电视搬出来放《新白娘子传奇》。
2006年8月,十八梯,在防空洞外街头纳凉的人们。
他回忆,那是一个人与人很近的时代,大家在同一条街纳凉,就像一个大家庭。当时他站在十八梯的阶梯上,看到这个动人的场景,赶紧用镜头把这份热闹和亲切留住。
除此之外,罗大万还曾经拍下大量重庆市民在夏日里消暑的照片:1988年夏天,劳动人民文化宫,人们争相体验在游泳池冲浪;2006年夏天,市民在大溪沟看露天电影……
几代人的“消暑简史”
老一辈重庆人夏天的关键词,有院坝、凉席、蒲扇和竹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纳凉的地点多在屋前屋后。大家围着煤油灯说话,偶尔有人带来一壶凉茶,分给大人孩子喝。那时的夜晚没有多少娱乐,最大的乐趣就是听老人摆龙门阵。
2006年8月,大溪沟,城市里的露天电影。
“我们小时候,降温靠的是长江水。”62岁的退休教师肖明镜说,记忆中的夏夜,父亲会从江边挑两桶水泼在屋前青石板上,“‘嗤啦’一声,蒸汽窜起来,就是天然加湿器。”他最怀念街坊共用一台电扇的日子,“十几家人围着吹,谁家煮了绿豆汤,必定分给邻居。”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城市化进程加快,但空调仍是奢侈品。楼下街道、社区篮球场、江边堤岸,成了纳凉的公共客厅,人们有的看露天电影,有人打牌、下棋。
“防空洞内洞口永远人潮涌动。”39岁的咖啡店主王勇提起小时候的夏天格外兴奋。他翻出家里的相册:洞内水泥地上铺着草席,小贩叫卖着几角钱一支的冰棍,“大人们打扑克,我们小孩就着应急灯看连环画。”他笑称这是最早的“沉浸式体验”,“现在年轻人打卡网红书店,我们当年打卡各个防空洞。”
2008年8月,下三八街,平静的小巷生活。
他记得有位总穿红背心的老爷子,每晚准时在上清寺邮局门口摆开象棋擂台,“现在想想,那才是真正的共享空间。”
后来,空调和电风扇走进千家万户,街头纳凉的人渐渐少了。但夏夜的热闹换了场景:商场、电影院、夜市、江滩步道,都成了人们避暑的好去处。年轻人喜欢去朝天门、江北嘴的江边吹风,手里拿着奶茶,脚下踩着滑板。
王勇说,如今老式的街头纳凉很难再重现,但人们对凉爽夏夜的向往始终未变。
在数字世界里“云纳凉”
将老照片通过AI“动”起来的李柯成没想到,会引发如此多的跨世代共鸣,就像搭建了一条“时光隧道”。
1987年11月,厚慈街,烧蜂窝煤的年代。
这段爆火的AI视频背后,藏着更深层的文化尝试。
作为时光里独立书店负责人,李柯成表示,希望以老照片为纽带,串联起三层价值:一是借新技术让老照片“苏醒”,通过修复、互动等方式唤醒集体记忆,让不同代际在熟悉的场景中找到共鸣,在快节奏里触摸城市过往,增强人与城市的情感联结及存在感;二是结合照片里的生活场景,融入当地方言故事,让渐趋淡化的方言重新嵌入记忆,守护地方文化的根脉;三是依托照片的出版物来源,引导人们从碎片化信息中抽离,回归深度阅读,在书籍里触摸更立体的过往。
李柯成认为,这种尝试巧妙连接了两种乡愁:老一辈怀念物质匮乏中的亲密,年轻人追寻数字时代失落的真实。
1988年7月,劳动人民文化宫,人们在游泳池冲浪。
在视频评论区里有人感叹:“现在觉得重庆的夏天没空调根本过不了,其实当年的我们就是这样悠然自得地度夏啊。”“这就是我童年的夏天!邻里聚在一起,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但大家都能包容,好不热闹!”“它不仅让我们看见了过去的夏天,也让我们想起了,那些热得出汗,却依然心安的夜晚。”
更多人开始翻找家里的老相册,分享属于自己家门口的夏夜记忆。
一张照片,一座城的温度
当罗大万看见自己的照片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被重新呈现时,很有感触。正在避暑的摄影师笑言,“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空调,反倒想念那个摇着扇子、大家挤在一起说笑的夏天。”
罗大万认为,摄影最大的魅力,就是让时间停下来。而AI的介入,让这些停下来的瞬间再次流动起来。
1983年3月,南纪门长江段,人们在珊瑚坝玩耍。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及渝中区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罗大万五十年来一直在用镜头记录重庆的蜕变与成长。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带着温度的记忆。
罗大万透露,自己正在整理拍摄过的老重庆照片,未来也会整理出更完整和精美的AI系列作品,让更多照片开口“说话”,呈现各个时代让人动容的珍贵画面。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实习生 张敬宜 任贵洁 受访者供图
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