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短剧成为全民“电子榨菜”,一种以“零基础月入过万”“宝妈躺赚分红”为诱饵的新型骗局正悄然蔓延。近日天心警方破获的“短剧推广”诈骗案,揭开了这场精心设计的“暴富陷阱”。与受害者钱女士的经历类似,有受害者因初期小额返利而放松警惕,然后被“操作失误”“信誉分不足”
陈登辉 谢雨欣
当短剧成为全民“电子榨菜”,一种以“零基础月入过万”“宝妈躺赚分红”为诱饵的新型骗局正悄然蔓延。近日天心警方破获的“短剧推广”诈骗案,揭开了这场精心设计的“暴富陷阱”。与受害者钱女士的经历类似,有受害者因初期小额返利而放松警惕,然后被“操作失误”“信誉分不足”等话术层层榨干本金,诈骗分子精准利用人性弱点,将虚假投资理财与刷单返利骗局嫁接,使短剧风口沦为犯罪幌子。(8月13日,长沙晚报)
此类骗局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诈骗分子游走于法律边缘的“设计”。一方面,推广机构将欺诈行为拆解为多重民事合同关系,利用“商业夸大宣传”的模糊空间规避刑责;另一方面,平台监管缺位致使未标注“广告”的诈骗内容以“经验分享”形式泛滥。更值得警惕的是,诈骗分子不断升级剧本:从收取高额培训费的虚假授权,到伪造投资APP的“杀猪盘”,甚至针对老年人推出“刷短剧领红包”的恶意扣费套路,骗术已呈多元化扩散态势。
治理此类骗术,需构建穿透式监管体系。平台须压实主体责任,通过关键词屏蔽“暴富话术”、监控异常资金流水、建立投诉响应阈值机制,切断诈骗信息的传播渠道;执法部门则应明确短剧推广的法律属性,对“假培训真传销”行为强化刑事打击。对公众而言,务必牢记反诈铁律:凡是要求垫资充值、承诺“稳赚不赔”的线上项目,均是诈骗陷阱。
短剧本身无罪,但若追剧人轻信屏幕中的“财富神话”,现实积蓄便成了骗子的盘中餐。唯有监管利剑、平台责任与公众警惕形成合力,才能避免更多人从“追剧人”沦为骗局“剧中人”。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