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解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2 09:12 2

摘要:细菌内毒素作为影响药品安全性的核心风险因素,其检测与质量控制体系覆盖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及临床应用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环节。目前,凝胶检测技术和光度检测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手段。药典标准体系对该检测项目均作出系统性规范:《中国药典》四部通则 1143 细菌内毒素

细菌内毒素作为影响药品安全性的核心风险因素,其检测与质量控制体系覆盖药品研发、生产、流通及临床应用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环节。目前,凝胶检测技术和光度检测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手段。药典标准体系对该检测项目均作出系统性规范:《中国药典》四部通则 1143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9251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美国药典USP-NF2025 Bacterial Endotoxins Test, BET、 Guidelines on the Endotoxins Test。

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分析

凝胶检测技术基于鲎试剂与内毒素的凝集反应,通过观察凝胶是否形成来判断内毒素的存在,属于定性或半定量检测方法。其结果判断依赖肉眼观察和主观经验,容易出现误判;且检测为一次性操作,无法重复进行,结果需手工记录,存在数据丢失的风险。

光度检测技术通过内毒素与鲎试剂反应产生的浊度或吸光度变化,借助标准曲线实现内毒素含量的定量检测。按原理可分为动态浊度法、终点浊度法、动态显色法和终点显色法。其最高灵敏度达0.005EU/ml,相较于凝胶法(0.06EU/ml),同种样品的稀释倍数至少可扩大 10 倍。此外,该技术借助酶标仪软件自动计算,能保证检测准确性;原始数据可保存且支持审计追踪,不可修改或删除,确保真实完整。

对于部分使用凝胶检测技术无法排除干扰的样品,可以尝试使用光度检测技术建立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

案列分析

接下来以光度检测技术中的动态浊度法为例,介绍对细菌内毒素方法学的研究。

➤限值L的确定

一般通过公式L=K/M确定,但需满足各国药典指导原则对各品种细菌内毒素限值的规定。

➤选择标准曲线(确定λ)

编号 C 的三个浓度间,稀释倍数均不得超过 10,且最低浓度不得低于鲎试剂标示的检测限。其中,λ 为标准曲线的最低点浓度,即为 0.005EU/ml。

➤最大有效稀释倍数的确定

根据公式MVD=CL/λ,得出最大有效稀释倍数。

➤干扰初筛试验

初筛选择3个样品浓度1/4MVD、1/2MVD、MVD进行初步筛选。

为保证方法的稳定性及重现性应选择最接近100%回收率的浓度进行干扰实验。

➤正式干扰试验

根据干扰初筛试验结果确定浓度进行干扰实验,使用酶标仪自动计算软件得出统计结果:

如有可能,需稀释至≤1/2MVD倍进行检测(保留1个安全系数)

细菌内毒素检测是药品生产与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凝胶检测技术虽在特定场景有一定价值,但对药企而言,光度检测技术能长期监测内毒素数据、绘趋势图,助于发现生产波动、提前风险评估干预,避免产品召回、降低成本;对研发人员,可实时监控新药各阶段内毒素水平,优化工艺、确保其可控,加速研发、提高成功率,能满足药品生产和研发全流程质量控制需求。

来源:东升哥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