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记者在沁源县法中乡的千亩玉米套种党参种植基地看到,连片的“小白龙”如同银色丝带穿梭在田垄间,清澈的水流沿着软管上的小孔均匀喷洒,滋润着干裂的土地。
近日,记者在沁源县法中乡的千亩玉米套种党参种植基地看到,连片的“小白龙”如同银色丝带穿梭在田垄间,清澈的水流沿着软管上的小孔均匀喷洒,滋润着干裂的土地。
“有了‘小白龙’,水管一铺,开关一拧,水流顺着软管直抵苗根,3亩地一会儿就浇完了。节水30%以上,这抗旱成本降下来,丰收的底气就更足了!”法中乡种植大户程增祥一边麻利地收卷着输水软管,一边笑着给灌溉工具点赞。
今年以来,沁源县雨量明显偏少,气温偏高,为积极应对高温干旱天气,该县迅速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抗旱保苗,确保农业稳产丰收。
为稳住“粮袋子”,沁源县科学部署,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精准摸排适宜浇灌面积。据统计,沁河及其支流两岸30米扬程范围内的可灌溉面积约为3.6万亩。为此,该县调配了225台“小白龙”灌溉设备、81台(套)水泵、65辆洒水车,并对所有灌溉设备进行了全面检修,让具备灌溉条件的农田顺利“喝”上水。
“专家的指导给我们解了燃眉之急,我们学习掌握了节水灌溉、一喷多促等技术,今年的粮食丰收有希望了。”正忙着给玉米浇水的沁河镇闫寨村李大爷说。
沁源县现有0.5万亩水浇地,已完成喷灌、滴灌设施检修调试,智能化灌溉设备的应用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灌溉效率。同时,该县还开展了沟渠清淤与渗漏渠道修补工程,并计划新增3000亩水浇地,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工作已基本完成。
为科学指导农户抗旱,沁源县农业、应急、气象等部门建立了每日联合发布机制,及时更新天气、土壤墒情等动态信息。该县还组建了6个农业技术服务小组,下沉至各乡镇进行实地指导,帮助农户调整播种策略、选用耐旱品种,并传授种子处理、抢墒播种、地膜覆盖保水等技术。截至目前,技术服务小组已深入田间现场指导170余人次。
“我们密切关注土壤墒情,并根据监测结果灵活调整抗旱策略。对于墒情较差的地块,增加灌溉次数和水量;对于墒情较好的地块,则适当减少灌溉,以防土壤板结。”该县农业农村局科教与种植业科科长王志杰说,“农业专家还为村民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针对病虫害等问题及时给出防治建议,并鼓励农民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降低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此外,沁源县在抗旱工作中还配备了11台地面增雨烟炉、两部地面增雨火箭,并新购置了700根增雨焰条、300发火箭弹。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严密监测天气变化。今年以来,该县已累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6次,有效缓解了土地干旱的问题。
同时,为守好“水杯子”,沁源县强化旱情监测预警,化身“流动水站”,各乡镇“送水到村到户”,对于水源尚可维持的村庄,实行定时、错峰供水,优先保障群众生活用水。
下一步,沁源县将继续密切关注土壤墒情、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关注天气变化,以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稳定为目标,确保秋粮实现丰产丰收。(冯毅松 崔淏斐)
来源:黄河新闻网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