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物塌方:没有谁是 “道德标杆”,是时候放下道德幻想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15:54 2

摘要:当那个生活简朴、一妻一女、被称为 “布鞋首富” 的爱国企业家被曝出私生子时,当以豪爽勤劳著称的 “战狼李子柒” 被揭穿售卖虚假红薯粉条时,当荧屏 “深情好男人” 因多次嫖娼被拘留时……

当那个生活简朴、一妻一女、被称为 “布鞋首富” 的爱国企业家被曝出私生子时,当以豪爽勤劳著称的 “战狼李子柒” 被揭穿售卖虚假红薯粉条时,当荧屏 “深情好男人” 因多次嫖娼被拘留时……

许多人愤怒、失望、崩溃,甚至发疯似地敲击键盘,对曾经崇拜的对象进行口诛笔伐,仿佛被欺骗、受伤害的是自己。

殊不知,那些轰然倒塌的从来不只是公众人物的“人设”,而是我们亲自搭建、又亲手推倒的“道德牌坊”。

公众人物塌方:没有谁是 “道德标杆”,是时候放下道德幻想了。

01 人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别让 “完美人设” 骗了自己

媒体镜头里的他,一妻一女,永远穿着几十块钱的布鞋,坐高铁二等座,说自己一年花不了五万块。

他常说“先富带后富”,给家乡捐学校、给灾区捐物资,不辞退45岁以上的员工,活成了大家眼里“节俭又仁爱”的企业家。

2025年7月的一纸诉讼,彻底撕开了这层滤镜,他除了与原配生育的独女,还有三个非婚子。

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怎么可能,他不是一直很正派吗?”

其实,罗素早就说过:“人性不是非黑即白的画布,而是欲望与理智交织的迷宫。”

我们总爱给公众人物贴标签:企业家就该清廉,网红就该真实,明星就该检点。

然而,我们却忘了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私心欲望,也会犯糊涂,也会在诱惑面前动摇。

有位奥运冠军,他在赛场上挥汗如雨,奋勇拼搏的样子让无数人为之感动,夺冠后那句“为国争光”更是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后来他被检查出服用违禁药,一夜之间从“民族英雄”变成了“民族耻辱”,人们骂他“玷污体育精神”。

然而,却很少有人想:他背后是整个团队的期待,是“必须拿金牌”的压力,是日复一日训练到极致的疲惫。

正是那些我们看不到的挣扎,或许正是他走向错误的推手。

商业大佬在利益面前可能失守,运动员在荣誉面前可能动摇,网红在流量面前可能造假。

其实人性里的光明与阴影,从来都是共存的。就像太阳再亮,也有照不到的角落,月亮再圆,也有阴晴圆缺的时刻。

所有站在聚光灯下的人,都是“带着普通人弱点不普通的人”。

他们或许比我们更有能力、更有名气,但在人性的考题面前,他们和我们一样,都会犯错。

02 我们追的不是偶像,是心里的 “理想自己”

看了“战狼李子柒”的视频,总有人留言:“看你干活我就踏实。”

这位抡起大缸、扛起铁锅的东北大姐,靠着拍摄农村日常火了。镜头里她永远热情奔放,像个爷们一样劈柴,背水泥,在灶台前颠勺,身边还跟着爱喝AD钙奶的“娇羞”的小丈夫。

2000万的粉丝喜欢她什么?有人说就爱她那“实在劲儿”,有人说看到她就想起小时候的姥姥家的样子。

2024年,她被曝出卖的红薯粉条里没有红薯成分,住的“老家”是租来的院子,那些看得让人热血沸腾的画面,全是摆拍。

评论区立刻有人破防了:“我们都被‘纯朴’的她给骗了。”

其实,骗我们的从来不是某个网红或明星,而是自己心里的幻想。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投射效应”,我们总会把没能实现的愿望,偷偷安在别人身上。从他们身上寻找生活的慰藉。

渴望逃离“996”,就在屏幕里看别人劈柴做饭;

害怕被伤害,却期待屏幕里的陌生人永远善良;

做不到生活自律,却把网红明星当成“完美自律代言人”。

就像当年某个阳光偶像吸毒被抓时,有粉丝哭着说:“我不信。”

他们不是不信事实,是不想承认:那个用来对抗”颓废生活“的精神寄托,碎了。

偶像说:“每天健身两小时”,粉丝便觉得“我也能做到”。

偶像说:“永远不碰垃圾食品”,粉丝便默默放下了手里的薯片。

可当偶像的完美的形象崩塌时,粉丝也仿佛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满怀疑惑问:“原来他都做不到,那我是不是没必要坚持了。”

我们习惯在公众人物身上寻找自己缺失的东西——勇气、真诚、自律、成功。

我们把他们当成镜子,却忘了这面镜子可能被人动过手脚;我们把他们当成灯塔,却忘了灯塔也可能熄灭。

当对方缺点暴露时,骂完一句“骗子”后,不妨问问自已:是不是把太多的期待,压在了别人身上。

就像我们不能要求一朵花永远盛开,不能要求一只鸟永远唱歌,不能要求太阳永远不落山,我们同样不能要求一个人永远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03 从愤怒到清醒,才是对自己的温柔

当公众人物翻车后,有些网友的评论让我心头一震:

“我们为什么对演员的道德要求,比对身边人还高呢?他戏演得好就行了,私生活和我有什么关系?”

那一刻,我有一种醍醐灌顶:我们该追的是作品,不是人设;该看的是能力,不是私生活。

“爱国企业家”翻车后,有人开始讨论:“企业家的价值,难道只看私德吗?”

有人说:“他创办的企业解决了那么多人的就业,捐了那么多钱,这些难道不算贡献?”

看到“战狼李子柒”翻车后,有人反思:“为什么我们总把‘真实’当商品买?”有人说:“我早知道是剧本,只是愿意为那份温暖买单。”

社会学家鲍曼说:“理性始于承认自己的局限。”我们总希望他们活成我们理想的模样,却忘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

喜欢一个明星,不必去粉他的“人设”,粉他的演技就好,至于他爱喝什么酒,和谁谈恋爱,都与我们无关;

佩服一个企业家,不必去信他的“故事”,看他的企业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有没有生产优质产品,有没有给员工提供合理的待遇,这比“节俭人设”更有意义;

关注一个网红,不必追逐他的“完美”,能从他的作品里找到片刻的快乐,能让你想起家乡的味道,能让你从疲惫的生活找到希望,何必在意那院子是不是租来的?

说到底,公众人物不过是“被围观的普通人”。他们的优点值得欣赏,但缺点也该被允许。他们犯的错误需要自己承担后果,但不必被我们的“道德幻想”审判。

就像你不会因为朋友的贪吃偷懒就绝交,不会因为家人偶尔自私说错话就失望,对陌生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放过。

你放过的,是那个总寻找完美的自己,你接纳的,是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最后想说的话

这个时代,我们好像总在“追偶像”和“塌方”里反复横跳。公众人物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

其实,在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不是“圣人”,而是面对真实人性的勇气。

没有谁会成为“道德标杆”,是时候放下“道德幻想”了。

对明星、网友、企业家来说,与其在镜头前攒“人设”,不如多专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哪怕有瑕疵,也经得起推敲。真等到哪天人设塌了,曾经捧得多高,摔下来就有多痛。

对于公众来说,把他们当成“被围观的普通人”,不期望他们成为“道德标杆”,不期待他们完美无缺。或许这样,我们就不会在他们翻车时格外失望,也能在欣赏他们的闪光点时,多一份清醒。

来源:向上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