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人街作为海外华人聚居区,其发展历程深刻体现了华人的独特精神和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最近几年,我们对世界上主要的唐人街(中国城、华人街)和城市商业区中的“唐人街”要素及亮点进行了专题调研,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做了系统整理。在调研和资料整理中,我们深深感到,从历
从唐人街看“华人精神”
李后强 韩 毅
唐人街作为海外华人聚居区,其发展历程深刻体现了华人的独特精神和对中国的深远影响。最近几年,我们对世界上主要的唐人街(中国城、华人街)和城市商业区中的“唐人街”要素及亮点进行了专题调研,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做了系统整理。在调研和资料整理中,我们深深感到,从历史脉络和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唐人街不仅是华人海外生存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异国他乡的延续和升华。
唐人街的发展历史
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唐人街在哪里,有两种主要说法——日本横滨唐人街和菲律宾马尼拉岷伦洛。在唐代,中日交流频繁,许多中国人移居日本,日本人因此称中国人为“唐人”,他们聚居的街道被称为“唐人町”或“大唐街”。菲律宾马尼拉岷伦洛,建立时间为1594年,由西班牙殖民政府划定,用于安置当地已信仰天主教的华人移民。该区域位于西班牙人大炮射程范围内,旨在防止华人发生武力抗争。这可能是华人在海外建立社区的最早记录之一,但晚于日本唐人街。日本横滨唐人街源于唐代中日交流,而菲律宾马尼拉岷伦洛则是西班牙殖民时期形成的华人聚居区。
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始于唐代时期的日本,当时日本人用以称呼在日居留的中国人居住区。《明史·真腊传》载:“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1673年,清代才子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留下了有关日本唐人街的记录:“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留给日本人的印象最深,因此称中国人为唐人,中国人也以此为自豪,乐意接受这样的称呼,常常用来自称,所以一直延续至今。
19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经济贸易往来多了起来,洋人也以“唐人”称呼中国人,中国人居住集中的地方被成为“唐人街”。1872年,属于清洋务派的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记载:“金山(即今日美国旧金山)为各国贸易总汇之区,中国广东人来此贸易者,不下数万。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国人呼之为‘唐人街’。建立会馆六处。” 1875年,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就称唐人街为“唐人城”,张通英语,英语称唐人街为Chinatown。1887年,曾任驻外公使随员的王咏霓在《归国日记》中也使用了“唐人街”一词:“(旧)金山为太平洋贸易总汇之区,华人来此者六七万人,租屋设肆,洋人呼为唐人街。”1930年,蔡运辰《旅俄日记》载:“饭后再赴旅馆,新章五时亦至,候余甚久,公事毕,同游中国城。城在莫斯科中心,女墙高底,完全华式,华人名之曰中国城。”今人李欧梵有一篇有关唐人街的随笔,题目就叫《美国的“中国城”——唐人街随笔》(1975年)。文章说:“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Chinatown),可能更恰当一点。”
“唐人街”比“中国城”常用。中国人的历史情结很深。唐人街的形成,是因早期华人移居海外,面对新环境需同舟共济,便群居在一个地带。故此,多数唐人街是华侨历史的一种见证。16世纪前,唐人街主要分布在中国周边的国家。19世纪初期,唐人街在美国和加拿大形成。19世纪中叶,唐人街遍及全世界。唐人街保持着中国的风俗习惯,讲普通话或各省方言。这里有中国百货店,有中文的书店、学校、报社、华人社团,有中国式的庙宇、祠堂等。
日本唐人街的精神标识
2025年8月,我们走访了日本东京、大阪、奈良、京都、北海道等地唐人街,包括城市商业区中的“唐人街”要素及亮点,深刻体悟到唐人街是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的聚居地,更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彰显出华人精神标
(一)不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早期华人移民大多经济条件有限,凭借勤劳和智慧,从最底层做起,如经营小餐馆、杂货铺等,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繁荣的唐人街。
历经磨难,坚韧不拔。唐人街的发展历经关东大地震、战争等磨难,但华人始终不屈不挠,一次次重建家园,使唐人街焕发新生。
(二)团结互助的社群精神
建立社团,互帮互助。华人在唐人街建立了各种社团组织,如中华会馆、同乡会等,为侨民提供生活帮助、教育支持和商业合作,增强了华人社群的凝聚力。
传承文化,弘扬传统。唐人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华人通过举办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庆典,以及舞龙舞狮、戏曲表演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三)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
融合创新,适应环境。华人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与日本文化相互融合。例如,日式中餐的出现,既满足了日本人的口味,又传播了中华美食文化。
文化交流,促进友谊。唐人街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吸引了众多日本人和外国游客前来体验中华文化,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四)爱国爱乡的家国情怀
心系祖国,支持家乡建设。海外华人始终关注祖国的发展,积极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如投资家乡、捐资助学等。
传承中华美德,树立良好形象。华人在海外秉承中华传统美德,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树立了良好的华人形象,为祖国赢得了声誉。
日本唐人街见证了华人移民的奋斗历程,体现了华人坚韧不拔、团结互助、开放包容和爱国爱乡的精神。
世界“华人精神”的价值理念
世界唐人街喷发的独特精神,不仅是海外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折射出世界“华人精神”的价值理念。
(一)坚韧不拔与自强不息
早期华人移民面对排华法案、种族歧视等重重困境,凭借勤劳与智慧在异国扎根。例如,旧金山唐人街在19世纪排华浪潮中,华人通过互助和行业集中(如洗衣业、餐饮业)艰难生存,最终形成规模化的社区。这种“逆境求生”的精神,展现了华人群体对命运的不屈抗争。
(二)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
唐人街通过保留中文招牌、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戏曲和饮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活化石”。例如,纽约唐人街的粤剧院和中药铺,至今仍吸引着华人和外国游客。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不仅强化了华人的族群认同,也为当地社会提供了多元文化的样本。
(三)助与社群与凝聚力量
华人在海外通过宗亲会、同乡会等组织构建互助网络,共同应对经济和政治压力。例如,新加坡牛车水的华人社团在早期移民中扮演了重要的支持角色。这种“同舟共济”的精神,是华人能够在异国他乡形成稳定社区的关键。
(四)开放包容与文化融合
唐人街并非孤立的“中国飞地”,而是主动与当地文化互动的平台。例如,唐人街的中餐逐渐演化出符合当地口味的“美式中餐”或“日式中餐”,体现了华人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对异国文化的适应与创新。
唐人街与中国发展的关联
(一)历史纽带
从辛亥革命到现代中国,唐人街曾是海外华侨支持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例如,孙中山在檀香山唐人街建立了兴中会,华侨通过捐款和宣传推动了辛亥革命。这种“爱国华侨”传统在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持续发挥作用,体现了唐人街作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梁作用。
(二)经济纽带
全球化中的双向互动。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唐人街的经济功能从“华人经济孤岛”转变为“中外贸易窗口”。例如,温哥华唐人街的华人企业积极参与中加贸易,而深圳华强北的电子产品也通过唐人街销往海外。这种经济联系加深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三)文化纽带
软实力的全球传播。唐人街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例如,春节庆典、武术表演和中医文化逐渐从唐人街走向主流社会,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第一窗口。这种文化输出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人才纽带
新一代华人的双向流动。当代唐人街见证了新一代华人对中国的“反向关注”。例如,许多在唐人街长大的华裔青年选择回国创业或学习,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人才”。同时,中国一些运动员、企业家和科学家出国发展,也体现了华人精神在全球化中的双向流动。
总之,唐人街的发展历史证明,华人群体的生存智慧和文化韧性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唐人街不仅是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平台。通过弘扬华侨的开放包容、勤劳创新和爱国精神,中国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现自身的文明魅力和现代化潜力。未来,唐人街或许会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全球中国”符号,而华人精神也将继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活力。
2025年8月11日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文/图: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毅(四川省生活美学研究会会长、读城杂志总编)
来源: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