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的接班人们,早都备着自己的路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2 00:13 2

摘要:前几天在奶茶店排队,听见有人说"现在喝娃哈哈的少了",突然就想起那个印在AD钙奶瓶子上的老爷子。宗庆后走了快一年,这偌大的家业交给谁,大家都在瞅。其实仔细看看,他家里那几位,早就没等着天上掉馅饼,各有各的打算。

前几天在奶茶店排队,听见有人说"现在喝娃哈哈的少了",突然就想起那个印在AD钙奶瓶子上的老爷子。宗庆后走了快一年,这偌大的家业交给谁,大家都在瞅。其实仔细看看,他家里那几位,早就没等着天上掉馅饼,各有各的打算。

先说宗馥莉,这姑娘打小就被当成接班人培养。留过洋,回来就进了公司,一开始在市场部磨,后来干脆自己搞了个独立公司,专做新品牌。前几年她弄的"KellyOne",瓶子花花绿绿的,味道也新鲜,什么青瓜味、荔枝味,跟娃哈哈老款的朴实风完全不一样。当时好多人说她瞎折腾,放着老牌子不用。可现在看,这步棋走得有点意思——老牌子靠情怀吃饭,新牌子抓年轻人,两边不耽误。

她不光搞新饮料,还悄悄往供应链伸手。前两年娃哈哈的罐头厂扩产,她亲自去谈的合作,把原材料采购、生产标准都捋了一遍,听说现在厂里的智能化设备,一半都是她拍板换的。有回采访她,她说"老厂子不能光吃老本,机器得转得比别人快才行",这话听着实在,不像有些富二代只会喊口号。

再说家里其他几个亲戚,看着没咋在台前露脸,背地里也没闲着。宗庆后的侄子,以前管着华东地区的经销商,这两年悄悄在社区开了好几家"娃哈哈优选店",不光卖自家饮料,还捎带卖些地方特产,据说都是他跑遍各地找的货源。有人说他这是"不务正业",可仔细想,现在超市货架就那么大,线上又卷得厉害,把店开到小区里,不就是抢客源吗?

还有个侄女,学设计的,没进公司总部,反而在杭州开了家文创工作室。有意思的是,她工作室出的笔记本、帆布袋,印的都是娃哈哈早年的广告画,什么"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复古得很。年轻人就吃这一套,去年还跟几个网红奶茶店联名,销量居然不错。这哪是搞文创,分明是帮老牌子刷存在感呢。

其实这些年,娃哈哈不是没遇到坎儿。前几年想推高端水,价格定得太高,没卖动;后来搞电商,也没跟上趟。但有意思的是,不管大方向怎么调整,这些"自家人"搞的小动静,反而没出过大错。宗馥莉的新品牌没火,但也没亏;侄子的社区店规模不大,却个个盈利;侄女的文创品更是小成本大动静。

有人说这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也有人说家族企业就这样,各有各的小九九。但换个角度看,老牌子要活下去,光靠一个人往前冲不行,得有人守着老本,有人探着新路,有人盯着年轻人的喜好。就像村里办大事,总得有人掌勺,有人烧火,有人招呼客人,各司其职才能成事儿。

现在超市里,娃哈哈的老款饮料还在卖,货架尽头也摆着宗馥莉的新牌子,偶尔还能看到印着老广告的帆布袋被年轻人提着。这种新旧搭着来的样子,倒让人觉得这牌子没那么老气了。

你们觉得,这种"各有各的路数"的接班方式,对老企业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是该攥成一个拳头往前冲,还是像这样多点开花更稳妥?

来源:神牛讲社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