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年年底,美军在伊拉克提克里特郊外的一个村子里,抓到了萨达姆·侯赛因。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2003年年底,美军在伊拉克提克里特郊外的一个村子里,抓到了萨达姆·侯赛因。
准确地说,是从一个不足一人高的地洞里,把他拖出来的。
那是一间位于农舍后院的藏身点,地面上铺着一块木板,外头盖着些杂物,看起来就像个废弃储物间。
现场照片后来传遍全球,其中最有名的一张,是一个年轻美国士兵抓着萨达姆的头发,把他从地洞拉出来的瞬间。
他的脸半藏在阴影里,神情复杂。
那个人叫吉恩斯。
这事儿当时轰动一时,新闻媒体连着播了好几天。
可几年过去,几乎没人再提起这个名字了。
那时候的吉恩斯,年纪不大,刚二十出头。
来自纽约布朗克斯区的一个黑人社区。
那片街区当年治安很差,毒品泛滥,帮派横行。
他小时候就见惯了街头打斗,身边不少朋友不是进了监狱,就是死在枪下。
说到底,他能活着走出来,本身就已经很不容易。
他参军不是因为爱国,也不是为了理想。
当时正好高中过了一半,他跟老妈吵了一架,家里实在过不下去。
那年秋天,他在街角拿到一份征兵宣传单,上面写着:“穿上军装,赢得尊重。”他说,那一刻有点冲动,也有点赌气,就报名了。
训练营的生活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样。
一开始他吃不消,尤其是那种像对待机器一样的管理方式。
他被教官骂得狗血淋头,有几次差点想退伍。
但后来慢慢适应了,体能练上来了,枪法也越来越准。
最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这可能是他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2003年,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
吉恩斯被编入步兵第4师,前往巴格达以北执行搜索任务。
他最初并不知道他们的目标是萨达姆,只是接到命令要“逐街排查,重点锁定疑似高级目标藏匿点”。
那段时间的压力可想而知,所有人都在等着看结果,媒体天天追着报道,各种猜测满天飞。
太难了。
真的不容易。
谁都承受不了。
12月13日凌晨,他们接到情报,说萨达姆可能藏身在提克里特郊区一个叫阿杜尔的小村子。
这个情报,是美军情报部门通过伊拉克当地线人提供的。
据后来记录,这份线人信息是美军花了几百万美元才换来的。
当天早上,吉恩斯所在的小队被派去配合行动。
他记得那天特别热,沙尘暴刚过,整个村子灰蒙蒙的。
房子很旧,街上没人,连狗都不叫。
他们先是包围了目标区域,然后逐户搜查。
一开始并没发现什么异常。
就在队伍准备撤离时,吉恩斯注意到一座小屋后面有一块地砖有点松动。
他蹲下检查后,发现下面有一个黑洞。
他说自己当时心跳特别快,手电一照,看到有个人蜷缩在里面,胡子拉碴,眼神空洞。
他大喊了一声:“有动静!”队友们马上围了过来。
确认身份后,整个队伍都激动了。
有人说:“天啊,我们抓到他了。”有人笑着拍吉恩斯的肩膀:“你小子要出名了。”
结果,这话成了预言。
几天内,吉恩斯成了美国媒体追逐的焦点。
他上了脱口秀节目,参加了退伍军人募捐晚会,甚至一度被推荐为“国家英雄奖”的候选人。
可热度退得也快,不到一年,他就从公众视野里消失了。
2005年他退伍,回到纽约。
原本以为凭着“抓住萨达姆”的身份,找份体面工作不难。
可现实很快打了他一记耳光。
他有严重的PTSD。
噪音、闪光、突然的动作,都会让他条件反射地趴下。
有一次在地铁站,有人不小心踢飞了一个易拉罐,他立刻扑倒在地,还大喊:“掩护我!”吓坏了旁边的乘客。
几次面试也都泡汤,公司说他“不稳定”“影响团队氛围”。
更让他痛苦的是,他的照片在中东某些网络论坛上广泛传播。
有人在网上贴出“悬赏通缉”,说要为萨达姆复仇。
他开始频繁搬家,不敢用真名,甚至试图申请更改身份。
那几年他过得很难。
有时候靠打零工为生,有时候干脆住进退伍军人收容所。
朋友们慢慢疏远了他,连家人也不太敢跟他联系。
他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个被扔下的士兵。”
2011年,《纽约时报》曾做过一次专访,标题很直接——“抓住萨达姆的人,现在在哪里?”里面提到,吉恩斯那时候正在接受心理辅导,住在康涅狄格退伍军人事务部下属的一个疗养中心。
从那以后,再没见过他公开露面。
参考资料:
斯坦·拉文森(Stan Lavenson),《伊拉克战争实录:美国军队内部档案》,兰登书屋,2010年。
托马斯·E·里克斯(Thomas E. Ricks),《福将与败兵:美国军队在伊拉克》,企鹅出版社,2006年。
《纽约时报》编辑部,“The Man Who Caught Saddam,” The New York Times, 2011年10月12日。
美国国防部退伍军人事务局,《2003-2006伊拉克前线士兵心理健康报告》,华盛顿政府印务局,2008年。
来源:垓下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