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登基秘闻:明月夜酒宿齐王妃,渭水桥智退突厥兵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08:43 1

摘要:话说玄武门之变后,谏议大夫魏征一直劝李世民要大度公开,以安抚人心。等到庐江王李瑗在幽州造反被杀,魏征又对李世民说:“人心还没安定,再不赶紧安抚,恐怕要出大乱子。”

唐朝那些事儿连载24

话说玄武门之变后,谏议大夫魏征一直劝李世民要大度公开,以安抚人心。等到庐江王李瑗在幽州造反被杀,魏征又对李世民说:“人心还没安定,再不赶紧安抚,恐怕要出大乱子。”

李世民觉得有理,就派魏征去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安抚人心,给他便宜行事的权力。

魏征刚上路,就碰到地方官押送着太子李建成的侍卫官李志安和齐王李元吉的护军李思行往京城来。

魏征立刻说:“皇上已经下过诏书,赦免了原来东宫和齐王府的人,不再追究。现在又把这两个人抓起来,这不是让赦免的诏书变成空话了吗?以后谁还相信朝廷的命令?”

他当场就把李志安和李思行放了,然后才报告李世民。

李世民觉得魏征做得对,非常高兴,不仅表扬了他,还立刻下令:凡是涉及前太子、齐王李元吉,以及后来造反的庐江王李瑗的事情,一律不准告发,谁告发就按诬告罪处理。

这一招很管用,果然没人再告密了,朝廷内外都安定了下来。就连冯立、薛万彻这些以前李建成的死党,李世民也让他们回家,没治他们的罪。

不过,李世民登基前后,还发生了一件特别的事,这事在当时是东宫的趣闻,后来却成了唐朝历史上一件不太光彩的事。

李元吉死的时候才二十四岁,留下个年轻漂亮的妃子杨氏。杨氏长得那叫一个美,体态风流,性情温柔,脸蛋像刚出水的荷花,腰肢细得像风中的杨柳,在唐朝的王妃里绝对是顶尖的美人。她跟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王妃关系很好,经常来往,情同姐妹。

当初李元吉想害李世民,杨氏还私下劝过,叫他别跟李世民结仇。可惜李元吉不听,结果落得个身死家破,儿子也被杀光的下场。

年纪轻轻的杨氏成了寡妇,孤零零一个人,日子很难熬。幸亏长孙王妃念着姐妹情,常请她过去聊天,好言安慰,帮她解闷。

有一天,妯娌俩正坐着说话,李世民突然进来了。杨氏赶紧站起来迎接。等李世民坐下,杨氏忽然扑通一声跪在他面前,哭着说要求死!

这一下把李世民弄得非常尴尬,不知如何是好。长孙王妃在旁边赶紧劝解,可杨氏哭得梨花带雨,楚楚可怜。

她这副样子,倒不像是真为齐王伤心,更像是故意展现自己的柔弱给李世民看。李世民虽然是盖世英雄,看到这情景也不禁心软了。

再看杨氏,虽然穿着素净的淡妆,但天生丽质,那种哀伤又娇艳的神态,简直无法形容,让人看得神魂颠倒。

李世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好赶紧离开座位,连声说:“快起来!快起来!”

长孙王妃赶忙把杨氏扶起来,杨氏还是哭个不停。李世民这才柔声对她说:“弟妹别太难过了!齐王谋反,那是罪有应得,跟你没关系。只要我在一天,就保你平安一天,你千万别胡思乱想!要是觉得在齐王府太孤单,不如搬到我这儿来住。反正你们姐妹俩一向要好,互相有个伴,我也放心些。”说完,又嘱咐长孙王妃好好照顾杨氏,自己就先走了。

长孙王妃性情温和,孝顺公婆,对丈夫也是百依百顺。既然李世民这么交代了,她也没多想,觉得丈夫是好意,而且她跟杨氏感情确实好,就乐得劝杨氏搬来东宫住,两人可以朝夕相处,更加亲密。

杨氏当然答应了,当天就搬了过来。可她哪里知道,这位新太子李世民,其实早就看上了她这位年轻貌美、体态婀娜的弟媳妇。李世民特意收拾出一间干净雅致的屋子给她住,里面的一切布置都是他亲自安排的,还悄悄派了几个心腹侍女专门伺候杨氏。杨氏心里也挺高兴。

李世民平时没事,就常去杨氏屋里聊天。渐渐地,两人就不太避嫌了,常常坐得很近,耳鬓厮磨,情愫渐生。旁边伺候的宫女们都是明白人,看到两人眉来眼去,还会凑趣说上几句俏皮话,更让气氛变得暧昧起来。

有一天晚上,快半夜了,杨氏已经睡下。忽然侍女进来报告:“太子殿下来了!”杨氏慌忙起床,稍微整理了下衣服就出来迎接。

李世民进来,两人见了礼。杨氏问道:“殿下这么晚了,有什么事吗?”

李世民回答:“父皇召我进宫陪他喝酒,多喝了几杯御酒。而且还跟我商量传位给我的事,所以拖到现在才脱身,是有点晚了。”

杨氏问:“哪天举行禅位大典啊?”

李世民说:“大概就在这个月内。我劝父皇再等几年,可他说自己太累了,一定要传位给我,我也推辞不了啊。”

杨氏一听,立刻跪下磕头道贺。李世民借着几分酒意,伸手就去搀扶杨氏,嘴里还说:“我还没正式登基呢,你这贺礼我可受不起啊!”

杨氏轻轻推开李世民的手,半嗔半喜地站了起来。

当时正是中秋时节,月亮快圆了,皎洁的月光照进屋里,加上高烧的银烛,亮如白昼。李世民就着灯光月色,仔细打量杨氏:只见她发髻半挽,睡眼朦胧,穿着一身素雅的罗裙,不施粉黛,反而更显得容貌娇艳,体态轻盈动人。

杨氏见李世民直勾勾地看着自己,也不禁对他嫣然一笑。李世民却转头看着窗外的明月,感叹道:“中秋快到了,月亮如此明亮照人,想必那嫦娥在广寒宫里,也在盼着团圆吧?”

他这话里,暗含了调情的意思。杨氏听了,芳心暗动,也有意要撩拨李世民的心弦,遂带着凄楚的语气说:“看来天上也有遗憾,让嫦娥永远孤孤单单一个人。”

李世民微笑着回应:“嫦娥的好日子也该到了。我是趁着月色散步到你这儿的,王妃愿意陪我一起赏月吗?”

杨氏还没回答,旁边的侍女就机灵地接话:“厨房里还有酒菜呢,我们这就搬出来,正好赏月用!”

李世民立刻说:“太好了!”

侍女们动作很快,不一会儿就把酒菜端来了,还笑着说:“赏月得上楼才够雅致!”

李世民也接话:“那是自然,请主人带路吧。”

杨氏犹豫了一下,然后就在侍女们连扶带劝下,半推半就地上了楼。

到了楼上西边的轩阁,窗户早已打开,小宴已经摆好。李世民邀请杨氏入席,杨氏还有点不好意思,侍女们又在旁边鼓动:“有客无主怎么行?”杨氏这才和李世民相对坐下。侍女们斟上酒。

古人说得好:“酒是色的媒介,色是酒的催化剂。”杨氏刚坐下时还有几分害羞,但几杯酒下肚,那点羞涩就抛到脑后了。她抬头看着眼前这位风流倜傥的太子殿下,越看越觉得他不凡:英姿飒爽,眉目清朗。传说中的宋玉、潘安,恐怕也比不上他的风采。

再想起自己的丈夫齐王李元吉,和李世民本是亲兄弟,偏偏一个英俊潇洒,一个相貌丑陋,差别太大了!

想到这里,杨氏的心再也按捺不住,平日的各种情感欲望一下子全涌了上来。李世民几次温存示好,她好像没看见没听见一样,呆呆地出神。惹得旁边的侍女都捂着嘴偷笑。

杨氏这才发觉自己失态,顿时满脸通红,低下头摆弄衣带掩饰。

李世民见状,便说:“夜深了,我们再干一杯,就撤席吧。”

杨氏顺从地答应。两人各自斟满一杯,一饮而尽。侍女们撤去残羹剩菜,一个个退了出去。过了一会儿,等她们再进来时,发现李世民和杨氏都不见了。找到里面的卧室,只见房门紧闭,绣花帷帐也放了下来。侍女们心里明白,这一对璧人肯定是去“演龙凤配”了。大家相视一笑,各自回房休息。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才离开。

过了几天,高祖李渊果然下诏禅位,自己当了太上皇,传位给太子李世民。选定吉日,在八月甲子日这天正式登基。

登基那天凌晨,太子李世民先去拜见太上皇李渊,接受了传国玉玺。然后回到东宫的显德殿,面朝南坐上龙椅,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接着任命左仆射裴寂去南郊祭天,宣布大赦天下,给官员们加官晋爵,免除关内和蒲、芮、虞、泰、陕、鼎六州两年的田租,免除全国百姓一年的劳役和绢帛赋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赐给粮食布匹,百岁老人加倍赏赐。

各种恩诏一条条颁布下去后,李世民才退朝回宫。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唐太宗即位”。

登基后第十天,李世民放出了三千多名宫女。又过了两天,正式册立长孙氏为皇后。

长孙皇后是洛阳人,祖先是北魏拓跋氏皇族,因为她家族这一支是宗室里的老大,所以改姓长孙。她父亲长孙晟在隋朝当过左骁卫将军。

长孙皇后从小喜欢读书,讲究礼仪法度。当了皇后后,她崇尚节俭,穿的用的都不追求奢华。唐太宗刚登基时,曾和她讨论国家新政,皇后沉默不语。

太宗再三追问,她才温和地回答说:“陛下难道没听过古话吗?‘母鸡打鸣,是家门不幸’。我是妇人,只知道管理后宫的事,朝廷外的大事,怎么敢参与意见呢?”太宗听了,对她更加敬重。

然而,太宗却把弟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纳入了自己的后宫,对她宠爱日深。长孙皇后心里后悔,觉得当初没有防备,才导致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但木已成舟,无法挽回,只好装作不知道,将错就错地含糊过去。她对杨氏的态度依然和善,只是称呼上改变了,不再称“弟妹”或“王妃”,改称“妹妹”。

杨氏刚开始也觉得羞愧,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太宗宠爱杨氏,自然也要对死去的李元吉表示点恩惠,要给李元吉加封,又不能不连带提到李建成,于是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号“隐太子”;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是个带贬义的“刺”字。两人都按照礼仪重新安葬。后来又把李元吉改封为巢王,所以史书中称为“巢刺王”。

再说突厥的可汗颉利,和唐朝的关系时好时坏,反复无常。伪梁皇帝梁师都又不断怂恿突厥侵犯唐朝边境。

颉利本来还在犹豫,梁师都干脆亲自跑到突厥去朝见,当面给颉利出谋划策,鼓动他出兵。于是颉利可汗和侄子突利可汗联合起来,率领十几万骑兵入侵唐朝,打到了泾州,前锋进抵武功。

唐太宗立刻下诏进入紧急状态,命令大将尉迟敬德担任泾州道行军总管,带兵去抵御。

尉迟敬德到了泾阳,正好碰上突厥兵。他二话不说,带着精锐部队就冲杀过去。突厥兵抵挡不住,被杀了一千多人,吃了败仗,仓皇退走。

尉迟敬德刚收兵,就得到消息:颉利可汗自己带着一支精兵,抄小路直扑渭水,在长安外的西渭桥驻扎下来!

颉利先派心腹大将执失思力到长安打探虚实。唐太宗召见了执失思力,质问他为什么入侵。执失思力狂妄地说:“你们唐朝答应每年给我们的金银绸缎,时有时无,毫无诚意!所以我们两位可汗才统领百万大军,前来讨个说法!”

唐太宗毫不畏惧,反而怒斥道:“我跟你家可汗当面定下和亲盟约,送给你们的金银布帛不计其数!现在你家可汗自己背弃盟约,带兵入侵,是你们理亏,我们理直,我有什么好惭愧的?我看你虽然是蛮夷,也该有点人心吧?怎么能完全忘掉我们的大恩,光会炫耀武力?应该先把你砍了,再跟你家可汗开战!我倒要看看,你家可汗能不能打得过我大唐的军队?”

执失思力被骂得哑口无言,垂头丧气,只好磕头认错。大臣萧瑀和封德彝赶紧上前劝说:“两国打仗,不杀来使,请陛下放他回去吧,也显得我们宽宏大量。”

太宗反驳道:“我要是放他回去,突厥人反而会觉得我们软弱可欺,更加嚣张!怎么能轻易纵容?”

他又对执失思力说:“你的脑袋暂时寄存在脖子上!看我亲自带兵出征,看看到底谁胜谁负!”

执失思力无言以对,只能磕头求饶。

太宗命令侍卫把执失思力押到门下省看管起来。接着,他亲自集结禁卫军,准备迎战突厥。

李世民穿上盔甲,骑上战马,只带了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六个人,从玄武门冲出,直奔渭水河边。

颉利可汗正在营帐里坐着,等着执失思力回来报告。突然手下将领冲进来报告:“唐国的皇帝亲自来了!”

颉利大吃一惊,赶紧骑马出营。隔着渭水远远望去,只见对岸只有六个人骑马而立,为首一人盔甲鲜明,气度不凡,果然是以前的秦王、现在的中原之主——唐天子李世民!

颉利正惊疑不定,只听对岸的唐天子朗声说道:“颉利可汗!当年在豳州(今陕西彬县)我和你定下盟约,发过誓互不侵犯!这几年你屡次违背约定,我正要兴师问罪,你倒自己送上门来了,难道是来找死的吗?”

李世民越说越激动,扬鞭指向天空:“苍天在上!我大唐从未亏待过可汗你,是你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辜负我大唐!辜负我就是辜负上天!我倒要问问,你们承受得起上天的惩罚吗?”

颉利听到这话,心里更加发慌。而他带来的突厥士兵大多迷信鬼神,现在看到唐天子威风凛凛,说出的话如同天威煌煌,不由得心惊胆战,纷纷下马跪拜。

就在这时,只听得鼓声震天动地,旌旗遮天蔽日!唐军的主力部队像猛虎下山一样,源源不断地开到,在渭水南岸摆开一字长蛇阵,气势极其雄壮!

颉利吓得面如土色,赶紧调转马头逃回营中,紧闭营门,不敢出来。

李世民却依然驻马河边,镇定自若。

萧瑀担心太宗轻敌冒险,拉住太宗的马缰绳,苦苦劝他回城。太宗悄悄对他说:“我早就想好了,你不懂我的用意。突厥之所以敢倾巢出动,打到京城边上,就是以为我们内部刚发生大的变故,我刚刚即位,顾不上跟他们打。如果我示弱,紧闭城门防守,他们一定会肆无忌惮地四处抢掠,那就更难收拾了!现在我轻装简从,只带几个人出来,显得从容不迫;同时又把我们强大的军队摆开阵势,做出决战的姿态。突厥人既被我的胆气震慑,又被我们的军威吓倒,加上他们深入我国境内,心里本来就有顾忌。这样,我们想打就能打赢,想和谈也能谈得稳固。制服突厥,就在此一举!你看着吧,他们已经没什么能耐了。”

萧瑀这才明白,退到一边。

果然,没过多久,突厥的使者就渡过河来,向太宗请求和谈。太宗又严厉训斥了他们几句,使者都乖乖听着,不敢反驳。太宗这才答应讲和,约定第二天签订盟约,然后打发使者回去了。太宗随即也带人返回宫中。

第二天,太宗亲自来到长安城西的便桥上,与颉利可汗会面。双方宰杀白马,歃血为盟。颉利可汗老老实实地接受了唐朝的条件。盟约签好后,双方各自撤兵。太宗这才把扣押的执失思力放回突厥。

事后,萧瑀忍不住问太宗:“之前突厥兵临城下,好多将领都争着要出战,只有陛下您不许。我们当时都很疑惑。后来突厥果然退兵了。陛下您到底是怎么算得这么准的呢?”

太宗解释说:“我看突厥军队人数虽多,但军容不整,上下官兵只贪图财物。他们请求和谈那天,颉利自己在渭水西边,而他手下的大官们却都跑过来拜见我。我要是当时设宴款待他们,趁他们喝醉把他们抓起来,同时发兵袭击突厥大营,那肯定势如破竹!再派长孙无忌、李靖在豳州埋伏好,截断他们的退路。突厥人如果往回逃,前面有伏兵拦截,后面有我大军追击,保管让他们全军覆没,片甲不留!”

“但是,”太宗话锋一转,“我刚即位,国家还不稳定,百姓还不富裕。一旦跟突厥开战,结下深仇大恨。他们要是因此害怕了,回去拼命练兵备战,就算一时不敢再来侵犯,将来必定会来报复,后患无穷啊!所以我收起刀枪,用金银布帛满足他们的贪欲。他们得了想要的东西,心满意足地退兵回国,肯定就骄傲自满,不再防备了。我们则积蓄力量,等待机会。将来时机成熟,一举就能把他们消灭!这就叫‘要想夺取,必先给予’。我的计策就是这样的。你难道不明白吗?”

萧瑀听了,佩服得五体投地,再次下拜说:“陛下的深谋远虑,确实不是臣能想到的!”

不久,颉利可汗派人送来三千匹马、一万头羊作为谢礼。太宗没有收这些礼物,只要求突厥送回被掳走的唐朝百姓。

同时,太宗下令让皇宫各卫队的将士们在宫殿前的空地上练习射箭,并亲自到场训话:“外族侵犯边境,哪个朝代都有。问题往往出在边境稍微平静一点,当皇帝的就贪图享乐,忘了战备!所以敌人突然打来,就没人能抵挡了。现在我不要你们挖池塘、建花园,只要求你们专心练习弓箭!平时没事,我可以当你们的教练;一旦突厥入侵,我就是你们的统帅!这样才能让我们大唐的百姓稍微过上安稳日子!”将士们听了,都非常感动和佩服。

从此以后,每天上完早朝,太宗都亲自到殿前督促将士们练习射箭,严格考核,赏罚分明。有老臣担心地说:“按朝廷法律,兵器带到皇帝面前,按律该判绞刑。现在让将士们在宫殿前练箭,万一有狂徒图谋不轨,那危害就太大了!”

太宗笑着说:“当皇帝的应该把天下四海看成一家,全国百姓都是我的子民。我真心实意地对待每个人,还怕他们不真心归顺吗?为什么要先猜忌自己身边的护卫呢?”

将士们听了皇帝的肺腑之言,更加感奋。

这时快到年底了,太宗忙着处理各种事务:制定新年号、修订旧制度、创立新礼仪、给功臣们封爵赐地、把宗室郡王降为县公、立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提拔张元素为侍御史、擢升张蕴古为大理丞。他虚心听取意见,励精图治。转眼到了年底,下诏确定第二年改元为“贞观”。

到了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元旦,太宗率领文武百官先去给太上皇李渊拜年,然后才回殿接受百官朝贺。这个规矩以后就成了惯例。

过了一天,太宗大宴群臣。宴会上,他让人演奏《秦王破阵乐》。太宗对大家说:“当年我奉命带兵打仗的时候,民间就流传这个曲子。虽然它主要歌颂武功,算不上文治,但毕竟记录了我建功立业的过程,我不能忘记。所以今天让人演奏它。”

大臣封德彝赶紧站起来拍马屁:“陛下您靠神勇英武平定天下,文治哪能跟武功相比啊!”

太宗立刻反驳道:“平定乱世靠武力,治理太平盛世要靠文治!文和武就像两条腿走路,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你说文治比不上武功,这话不对!难道靠武力得了天下,就能光靠武力治理天下了吗?”

封德彝碰了一鼻子灰,满脸通红,尴尬地坐下。大家又喝了几杯酒,宴会才结束,大臣们谢恩后纷纷告退。

又过了几天,泾州传来紧急军情:燕郡王罗艺竟然造反了!朝廷自然免不了要调兵遣将去平叛。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来源:深度知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