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有气质的人形机器人。"——这是我们给165cm的LimX Oli的评价。要说范儿,这机器人是真有。音乐一响,它就能精准踩点,摇头晃脑、举手投足都带着节奏感。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进入尾声,展馆里依然人山人海。
连续跑了8届WRC,今年在现场看到了不少新进展。要说印象最深的,还得是逐际动力展台的这几个瞬间——
"最有气质的人形机器人。"——这是我们给165cm的LimX Oli的评价。要说范儿,这机器人是真有。音乐一响,它就能精准踩点,摇头晃脑、举手投足都带着节奏感。
上一秒还在打行云流水的中国功夫,下一秒就化身"舞蹈老师",带着央视主持人跳起了民族舞——动作丝滑,镜头感十足。
最让人惊喜的,是它的拟人行走。轻快步时像赶着上班的白领,模特步时像T台上的超模,正步走时又像阅兵的士兵——不仅走得稳,更走得像人。这种自然的步态切换,比以往看到的机器人行走更接近人类。
顺带一提,这款首次在WRC亮相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卖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官网~
最热闹的要数"推倒机器人"环节。TRON 1成了"最抗造"的主角:任凭观众各种角度推搡,它每次都能自己爬起来接着干活。有人感叹:"这可能是我见过最皮实的机器人了。"
现场的技术展示一个比一个精彩。30厘米楼梯,TRON 1大步跨上;50厘米高台,纵身一跃稳稳落地;遥操作演示中,操作员的每个细微动作都被准确"镜像"到机器人身上;灵巧手的抓取表演引来阵阵惊呼;而当TRON 1装上机械臂开始捡垃圾时,围观的人群又多了一圈……
逐际动力一口气呈现了从本体硬件、控制算法到多元操作的全链路技术突破,每个环节都实打实。
那么,这些"硬核"表演背后,到底藏着哪些技术细节?
▍LimX Oli首秀!可完成户外live舞蹈的全尺寸人形
当LimX Oli在现场演示中国功夫时,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录像。这台身高165cm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拥有31个主动自由度——单臂7个、单腿6个、腰部3个、颈部2个。
正是这些自由度的精确配合,让它每个动作都带着劲道,甚至能感受到功夫片里那种"快慢有致、刚柔并济"的味道。
音乐一换,LimX Oli立刻从功夫高手变成舞蹈演员。民族舞、胜利之舞轮番上演,手腕的转动、腰部的扭转、步伐的节奏配合得天衣无缝。从手腕转动到脚尖轻踮,从身体重心的实时调整到肢体间的协调配合,每一项都是对算法与硬件的考验。
"你们知道吗?这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在室外完成Live舞蹈演示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道。
同时让专业观众眼前一亮的,是LimX Oli的拟人行走展示。
轻快步、模特步、正步……不同步态自如切换,而且切换过程毫无停顿。这背后是什么技术?答案是:多种步态,一套算法。行走控制算法实现了不同行走模式下的统一策略,无需为每种步态单独编程。
即使在高抬腿、快速转身等剧烈重心变化过程中,身高1米65的LimX Oli也能保持全身动态稳定。步态之间过渡自然,行走过程更接近人类的节奏感和身体语言。
这种动态步态切换能力在全尺寸机器人中极为罕见。它意味着机器人可以根据不同场景需求,实时调整行走方式——上班时步伐急促,下班时步履轻松,完全可以通过参数调整实现。
支撑这一切的,是逐际动力将传统控制逻辑、强化学习和模仿学习相结合的全身运动控制算法。特别是模仿学习能力的引入,需要大量高维动作数据,以及机器人本体充足的自由度和鲁棒性,才能让垫脚、扭腰、摆臂、转腕等动作细节得以真实还原。
▍TRON 1:踹不倒的"硬核"机器人
如果说LimX Oli展现的是优雅和灵活,那么TRON 1系列展示的就是"皮实"和"硬核"。
最吸睛的莫过于TRON 1的极限地形挑战。30厘米高的楼梯?连续行走。50厘米高的平台?垂直跳落。
要知道,对双轮足机器人而言,这意味着要连续应对仰角接触、重心攀升、高空跃落与落地缓冲等一系列剧烈的重心变化。每一步都可能导致失衡、打滑或翻倒,高度落差带来的硬件损坏风险更是成倍增加。
但TRON 1凭借行业领先的强化学习算法策略,能在不规则、非结构化地形中动态调整姿态。同时,其轮腿结构具备强大的关节力矩输出与高动态响应能力,让它能够征服这些极限地形。
"来,谁想试试把它推倒?"
现场工作人员的这句话,立刻点燃了观众的参与热情。结果无论怎么推、怎么踹,各种姿态倒地,TRON 1都能通过姿态感知,自主检测摔倒状态,规划动作后快速完成起身,调整足端位置及重心,继续移动并恢复任务。
更厉害的是,它仅仅依靠下肢力量就能完成摔倒后自主恢复,整个过程完全自主,无需人工干预。这对机器人的关节控制精度、电控响应速度、通信稳定性和整机协同能力都提出了极高要求。
"这太重要了!"一位高校老师感叹,"学生做实验时最怕把机器人摔坏,有了自主恢复功能,可以放心大胆地测试各种算法,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
TRON 1的实用性不止于此。装上机械臂后,它化身"环保小卫士",在现场演示捡垃圾。圆柱状的塑料瓶、形状不规则的抹布,都能稳稳拾取。TRON 1以双足最简构型,实现了人形的全身运动控制,机械臂衔接顺畅,动作流畅自然。
更有趣的是,TRON 1还玩起了cosplay。一台化身"哪吒",脚踩"风火轮"高速旋转;另一台戴上京剧脸谱,展现传统文化魅力。这种亲和力十足的设计,让科技有了更多温度。
除了机械臂,TRON 1还可以接入感知拓展套件、语音交互套件,适应三维建图、自主导航、人机交互等不同的科研和二次开发需求。这种模块化、可扩展的设计理念,贯穿了逐际动力的所有产品。
▍遥操作系统:像操控"分身"一样自然
展台的另一个技术亮点,是逐际动力的人形遥操作系统。
戴上消费级VR头盔的操作员,每一个动作都被机器人实时复制。转头,机器人的头部跟着转动;伸手,机器人的手臂同步伸展。头部配备的可动关节,能实时跟随操作者的视线转动,扩大感知范围。
"延迟几乎感觉不到,就像在控制自己的另一个身体。"一位体验者摘下VR头盔后说道。
这套系统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人体工学。肩宽、臂长、负载能力与颈部活动范围均参照人体比例优化,确保机器人在运动幅度、动态响应和空间覆盖上与操作者保持高度一致。
更重要的是,该系统提供第一人称视角的数据采集能力。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构建更贴近人类感知模式的模仿学习数据,有助于算法理解复杂动作中的意图与反馈。对于训练更智能的机器人算法来说,这种数据的价值不可估量。
现场还展示了逐际动力自研的末端执行器家族。二指夹爪结构简洁、成本低、易上手,适合基础抓取;三指灵巧手具备八个自由度,仅用三指就能实现对物体的稳定控制,既提升了抓取稳定性,又降低了操作复杂度。
有意思的是,机器人的左右手配置还采用了"混搭"风格:一侧是工业臂配二指夹爪,适用于高稳定性的工业抓取;另一侧是拟人臂配三指灵巧手,适合执行更灵巧的操作。
"这种设计太实用了!"一位来自科技公司的工程师评价。工程师们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末端配置,而不是被迫接受一个万金油方案。
得益于通用法兰接口设计,三指灵巧手还可以用于市场上其他协作机械臂,方便用户根据任务需求切换抓取策略与控制模型。
▍结语:为什么说逐际动力这次具有代表性?
WRC是阶段性进展的公开场。逐际动力的代表性在于——不是用一个惊艳片段"亮肌肉",而是把具身智能走向"可用"的关键链条连成闭环。
首先,构型与自由度给到位,让"像人地运动"有了物理前提。165厘米、31自由度的全尺寸设定,贴着真实场景的高度与空间约束去做系统设计,意味着走出展台、走进实验室甚至走向应用时,改造成本低、数据更可信。
其次,控制不是路线之争,而是组合拳:传统控制稳定、强化学习能探、模仿学习会还原,合在一起才能既稳又灵,且有"动作细节"的表现力。统一策略下的步态与动作切换,说明它不是"拿一个模型做一段",而是从一开始就朝着"通用控制"搭架子。
第三,操作与数据形成正循环。VR遥操作把人的意图"如实搬运"到机器人身上,再把这类高价值交互沉淀为模仿学习数据;异构左右臂与可复用末端,让"稳定抓取——灵巧操作"两端都能在同一平台跑起来,减少切换成本。
第四,移动与鲁棒性是落地的底线。TRON 1在极限地形与摔倒恢复上的表现,说明通用平台不惧环境"脏乱差";移动操作与可定制交互形态,则把"能动"更自然地嵌进真实场景。
最后,工具链与门槛一起被下拉。标准化接口、完整SDK、动作库/控制器OTA,加上15.8万元起的全尺寸平台与Lite/EDU/Super版本选择,让更多高校、团队与集成商能"上手就干"。这不是简单的价格竞争,而是把"生产力工具"交到更多人手里。
当你把Oli跳舞、步态切换、VR遥操作与TRON 1的极限地形、起身恢复拼在一起看,会发现逐际动力给出的,是一个可被反复使用、持续进化的具身智能工程底座。它不以"终局整机"为自居,却把通往终局的路铺得更实。
值得一提的是,逐际动力在本次WRC还获得"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机器人公司TOP20"奖项,或许正是对这种务实路径的认可。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这次WRC观感:不是看一台机器人"能表演什么",而是看一个平台"能成长到什么"。
来源:机器人大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