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丨德州印发《关于高质量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措施》 各部门将这样实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2 20:13 1

摘要:近日,德州市印发了《关于高质量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措施》。8月12日,德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关于高质量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措施》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丰勇,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二级调研员刘吉军,

大众网记者 武红鹏 德州报道

近日,德州市印发了《关于高质量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措施》。8月12日,德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关于高质量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措施》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丰勇,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二级调研员刘吉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焦方兵,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魏立路,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于洪国,介绍《若干措施》的有关内容。

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在推动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德州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把培育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不断扶持培育乡村富民产业。市农业农村局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牵头推进部门,始终把培育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放在工作重中之重,做好组织保障、政策引导、技术服务等工作,促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服务集中。德州市乡村富民产业呈现出规模提升、品质优化、效益增长的良好态势。为推动经济发展、农民致富、乡村振兴,我们着力开展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科学谋划富民产业发展。聚焦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富民产业发展。去年以来制定出台了畜牧产业、蔬菜产业、食品产业、绿色“吨半粮”产能建设等政策支持文件,推动乐陵调味品、武城辣椒、夏津椹果、齐河食用菌、禹城农产品加工、天衢新区食品加工等一批比较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初步构建起德州市特色乡村富民产业图谱。

二是夯实富民产业发展基础。坚持以食品名市建设为引领,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基础,全面提升农副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扎实推进农业龙头企业提振行动,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53家,年营业收入达到1138亿元。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探索更加稳定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更多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搭建多维发展平台。深挖乡村多元价值,围绕特色产业、生态资源、农耕文化等,探索“农业+”多业态融合发展路径,培育全球农遗1个、中国农遗1个,省农遗3个。发挥乡村振兴片区政策、项目资源整合作用,梯次建设省市县乡村振兴片区69个,覆盖村庄937个。加快“三镇双村”建设,围绕人口集聚、产业培育、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环境整治、乡风引领“六大工程”,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实施。高标准建设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建设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农业产业强镇6个。

四是加大富民产业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支持保障作用,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通过实施玉米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财政衔接资金产业发展项目等,加大对乡村富民产业支持力度。每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不断提升乡村富民产业从业主体素质和发展能力。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支持主体发展产业资金需求,推行“鲁担惠农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截至6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818.13亿元,推动一批乡村富民产业项目落地。

在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提振乡村旅游消费方面,德州持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以特色产业、业态升级促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逐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富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全市乡村旅游从“单点开花”向“全域富民”跃升。

一是深耕农文旅融合,打造特色产业链。全市187个村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乐陵市后周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夏津县苏留庄等2个镇入选省级精品文旅名镇,临邑县前杨村等8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齐河县祝阿镇等3个镇入选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及培育单位,武城县四女寺等31个村入选省景区化村庄。乐陵市朱集镇后周村挖掘“双红文化+影视IP”,通过生态、红色、影视、民宿产业链融合,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和农民增收,联动形成“景区带村”“专家助村”等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

二是培育文旅新业态,打造消费场景。乡村研学游成为新风尚,禹城市梁家镇、辛店镇等推出亲子研学产品,获评3A级旅游景区。体育赛事赋能乡村游,陵城区薛庄村引进《快乐向前冲》综艺赛道,举办全国钓鱼大赛,直播电商助农增收,陵城区西于架村等大力发展电商直播,通过政府引导、网红带动、农户参与,助力农特产品销售。目前,围绕两河廊道沿线精品乡村旅游资源,已建成运营景点项目28个、民宿项目8个。现有在建项目15个,其中景点项目12个,民宿项目3个。德城区小森文旅、九龙郊野公园,禹城市黄河水立交渡槽文化公园,平原县陈牌村等成为网红打卡地。2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三是强化品牌建设,加强全面宣推。突出新媒体实效,在抖音、微信、小红书开通“德州文旅”官方新媒体账号,发布图文、视频等近400条,其中抖音浏览量超10W+的爆款视频18个,10余条次视频被抖音热点榜热点抓取。2025年,市文旅局上线“德州旅游智慧导览”小程序,集德州“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元素于一体,助力游客畅享乡村自在旅途。

下一步,文旅局将落实好《若干措施》,持续深化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实施乡村旅游微度假模式,推动乡村旅游民宿集聚化发展,挖掘乡村旅游特色产品,高质量举办乡村好时节节庆活动。

一是精准培育特色乡村。重点遴选乐陵市后周村、齐河县后里仁村、陵城区西于架村、禹城市桂庄村、夏津县前屯村等一批发展愿景清晰、资源禀赋突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发展潜力显著的村庄,明确差异化发展主题,邀请专家开展结对帮扶,在项目建设、业态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打造标杆式旅游乡村。

二是优化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将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布局与各级乡村振兴片区,特别是与“两河”连通乡村振兴片区高度重合融合,挖掘文旅资源,发掘在地文化,借势重大战略、重大工程推动要素汇聚,促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三是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贯通“农田到餐桌、赛场到商场、作坊到客房”全产业链条。依托乐陵千年枣林、夏津古桑树群等农业文化遗产,深挖黄河、大运河等在地文化,丰富“田间到舌尖”的体验场景和产品体系,大力推动“影视、赛事、艺术+乡村旅游”等百业+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核心吸引力。常态化办好“乡村好时节”系列活动,重点支持大运河龙舟赛、蟋蟀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探索开发文体商旅融合消费链条,集聚人气流量。

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方面,德州市坚持以“电商兴农”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0.1亿元,同比增长11.8%。

一是精准培育夯实基础。培育杨安镇等7个电商示范镇,后赵庄村等4个电商示范村,培育百仕达地标之都电商直播基地、庆云县崔口镇体育器材电商供应链基地等市级电商品牌49个,德城区直播电商中心获评商务部“全国县域直播电商中心”,星河电商服务中心等3家企业入选“好品山东”电商中心重点培育名单。开展“百县千品乡村振兴朋友圈直播助农系列活动”等专题培训200余场,培训10000余人次,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是组织活动拓宽渠道。组织企业参加首届“好品山东”电商直播大赛总决赛、“好品山东 商行天下”选品大会,开展双品网购节、618全网大促、金秋双节直播季、2024山东(乐陵)调味品博览会暨乐陵国际电商节等电商促消费活动,推广德州特色农产品,激发线上消费活力。今年“双品网购节”期间,全市农村网络零售额5.1亿元。

三是引领带动增强活力。开展“110村支书直播带货”行动,通过开展“党建联合惠农直播”“电商‘职’通车”“1+1”结对帮扶等多种途径,提升村支书直播带货水平,赋能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36名直播带货村支书,带动新增65个直播带货村,夏津县银城街道赵连银入选“山东省村支书联动直播团”。

为贯彻落实《若干措施》,市商务局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动全市农村电商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开展促消费活动。依托德州扒鸡、乐陵小枣、宁津“一金一木”、夏津桑黄等特色产业,组织开展“好品山东 商行天下”、九九购物节等电商促消费活动,建立“网红”产品库,提高本土品牌知名度。

二是强化电商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各县(市、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资源整合作用,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完善选品展示、内容制作、数据分析、直播场景等设施设备,打造产业链完整、集聚效应明显的电商集聚区。

三是培育农村电商人才。与电商平台、职业高校进行合作,开展“理论+实操+就业”一体化培训,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质的电商复合型、创新型、专业型人才,聚力打造农村电商人才“雁阵”。

在全力推广以工代赈方面,德州市委、市政府把推广以工代赈作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通过建机制、出政策、推试点、争资金、抓项目、广宣传等六项举措,逐步探索形成新时期东部地区以工代赈“德州实践”,以工代赈成为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德州市连续两年在全省以工代赈工作综合评价中居第一位,宁津县以工代赈“1253”工作法、平原县以工代赈“五项机制”工作法获得全国、全省推介。

自2022年以来,通过积极推动以工代赈政策精准落地,充分发挥其在稳就业、促增收、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以“赈”促就业。全市共实施501个以工代赈项目,带动6.09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其中,2025年上半年实施120个以工代赈项目,已带动7157名农村劳动力就业。二是以“赈”促增收。共为参与劳动力发放劳务报酬11.51亿元,人均增收1.89万元。共为德州市22个乡镇落实上级专项资金7600万元,带动34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发放劳务报酬3317万元。三是以“赈”促振兴。累计实施农村生产生活、水利、交通、文化旅游等领域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250个,重点工程领域以工代赈项目251个,有效提升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在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打造有特色、有规模、有口碑的“德”字号家政劳务品牌方面,市人社局聚焦家政企业和劳动者的现实需求,以“培育家政劳务品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主题,围绕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服务对象,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家政劳务品牌培育服务专项行动”,促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加大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将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保育师等13个家政服务职业工种纳入德州市2025年技能培训项目指导目录,遴选40家具有家政服务相关职业工种培训资质的承接机构。探索开展“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项目化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家政服务类职业技能培训4434人次。

二是强化家政劳务品牌培育。组织开展政策“惠家政”、品牌“耀家政”、就业“促家政”、技能“强家政”、维权“暖家政”等五项集中服务活动,全力推动家政劳务品牌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共遴选3名市级家政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开展家政专场招聘推介活动31场,发布岗位需求1375个,成功培育建设“祥云管家”“枣城家政人”等多个家政劳务品牌。

三是落实家政职业化评价。发挥社会化评价效能,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提升家政从业人员技能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健康管理师、婴幼儿发展引导员等多个家政相关工种的技能人才评价906人。持续深化“以赛促训”机制建设,全年计划举办7场家庭康养类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激发行业发展活力。

今年以来,德州市聚焦就业创业导向,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813人次。同时,为方便劳动者知晓政策、就近参训,在市人社局门户官网、“德州就业人才”微信公众号等开设培训政策宣传专栏,定期开展培训需求调查,上线职业培训地图,涵盖43家培训机构具体培训信息,有效扩大政策知晓辐射半径。

关于申领职业技能培训补贴问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补贴领取条件。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参加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有关证书的,可按规定获得补贴,标准为每人400-1500元不等。二是补贴申领流程。符合条件的劳动者选择人社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参加技能培训,劳动者完成培训并取得规定证书后,由培训机构统一收集、上报学员花名册、代领补贴协议书等相关材料。人社部门审核通过后,将补贴拨付至培训机构账户,再由培训机构发放给各参训劳动者。

来源:大众网•德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