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8日凌晨“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结束了在美国的79载漂泊,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点击音频,边听边看
近期,央视新闻报道称,5月18日凌晨“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结束了在美国的79载漂泊,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战国帛书,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堪称旷世奇珍。
国宝文物“子弹库帛书”共分三卷,从出土开始,其命运就带上了传奇色彩——贱卖、被骗、流失出国……历经漫长时光和艰难曲折,其中两卷终于回归故国。
说起国宝文物,很多人可能会自然地想起在中国各大博物馆严密妥善保管的各种“镇馆之宝”,不过你知道吗,几乎每件国宝在家喻户晓前都有着曲折传奇的过往……
中国历史研究院组织编写了《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一书,遴选了十件国宝级文物,通过专家学者们娓娓道来的讲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呈现文物的发现和研究等过程,阐述文物的内涵和价值。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了解国宝背后的精彩故事。
精绝古城的地下
惊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说起盗墓小说《鬼吹灯》,估计很多人非常熟悉,这个小说系列已经是相当著名的IP了。
它的开篇之作则是《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一本书让原本少为人知、沉寂在黄沙中的的古国变得颇具知名度。
精绝国故址,又称尼雅遗址,出土过神秘的“五星”织锦,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
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对尼雅聚落遗址进行调查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处墓葬分布密集的墓地。
在清理发掘第8号墓时,棺内男尸一侧随葬的一套弓箭、箭箙等遗物当中,一件保存状态较好,色泽鲜艳,织出吉祥语文字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制品成为考古人注目的焦点。
“五星”织锦是一块长方形锦料、边缘缝缀有六条系带的物品,锦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白绢带长约21厘米,结合各方面情况推定应是与射箭有关的物品——护臂,很可能是东汉中后期制作的。
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布帛的规制为“二尺二寸”,按照一汉尺约为23.4厘米换算,幅宽尺度应当为50-51厘米。
新疆楼兰古城地区、蒙古国诺因乌拉墓地出土有完整幅宽的织锦材料,基本为50-51厘米左右,符合并印证了文献“二尺二寸”的规制。
“五星”织锦右侧存有幅边,同墓所出有与其图案风格完全相同的织锦制品,锦片最大残宽7.7厘米,织有“讨南羌”小篆文字和云纹、羽人、星纹。
有专家通过两块织锦图案风格、长宽的测量、拼接复原的研究,认为两块织锦是使用同一类锦料或从同一匹锦料上裁剪下来的。
“五星”织锦宽18.5厘米,“讨南羌”织锦宽7.7厘米,将两块锦料左右拼接,基本接近半幅,有缀合的可能。
依据复原结果,整幅织锦符合汉代二尺二寸的幅宽规制。
“五星”织锦和“讨南羌”织锦上的文字可连读缀合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
后续的文字,对比参考在楼兰、尼雅等地出土的其他文字织锦,内容多为9-17字的吉祥语,无疑也为吉祥语文字。
在中国港台地区的私人收藏中,有一件基本为整幅、但褪色严重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织锦,织造技术特征和纹样风格,与尼雅遗址所出“五星”织锦基本相同。
以此为关键参考依据,尼雅遗址“五星”织锦文字应当也是21字的吉祥语: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四夷服单于降与天无极。
这是一句大吉的政治祈语。
那么,华丽的织锦是如何制作的?文句的意思是什么?纹样中的祥禽瑞兽蕴含什么象征元素?把文字织在彩锦上的用意是什么?
是何时何地织造的?是通过何种方式传入西域绿洲城邦古国的?有什么科学史价值……
书中对读者可能关心的这些问题都深入浅出地进行了讲解。
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代顶级奢侈品的享受
2023年,著名演员倪妮出演的网剧《西出玉门》播出。
倪妮饰演女主角叶流西,美艳神秘、英姿飒爽的人物形象得到了很多网友关注。
原著开头时,叶流西拿着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镶金兽首玛瑙杯的同款去找古玩店鉴定,被老师傅认为也是正品,引发了西安古玩圈的震惊。
原来叶流西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出自被秘术封印的玉门关外异度空间,和陕博收藏的杯子本是一对。
镶金兽首玛瑙杯被誉为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唐代玉器之冠”,也是迄今为止所见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由此可见它的珍贵。
这个杯子是如何重现世间的呢?
1970年10月5日,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在地下刨出了一个陶瓮和一个银罐,里面藏着闪耀夺目的金银器、玉器等各种珍宝。
人们赶紧把挖出宝物的消息报告给了文物部门,随后,陕西省博物馆派出专家赴现场清理调查。
连续几天的钻探后,最终发现何家村窖藏两个陶瓮和一个银罐,共有1000多件唐代文物,包括了金银器、玉器、金银铜钱币、银饼和药材等。
镶金兽首玛瑙杯就在其中。
此杯采用红色玛瑙雕琢而成,长15.5厘米、杯口径5.9厘米、高6.5厘米。
从外形上看,动物的眼珠圆瞪,直视远方,这是此前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有人说是长角鹿头,有人说是羚羊头,有人说是羚牛头。
头上的一对长角呈螺旋状弯曲,粗壮有力,角尖与杯身连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形象极为生动,毫无造作之感。
专家们经过讨论,认为不能确定角杯的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因而,笼统定名为“兽首玛瑙杯”。
这是一件号角状的用来饮酒或奠酒的杯子,椎尖通常是各种动物的头部形状,弯曲的角杯曾经广泛流行于欧亚大陆。
这件镶金兽首玛瑙杯是中国考古史上前所未有的,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作为“国之重宝”“国家宝藏”,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而且象征着古人的财富和权力。
那么,如此巧夺天工的宝物,为何它如此珍贵?它有着怎样的文化价值?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身世之谜?
书中抽丝剥茧、娓娓道来,对何家村窖藏珍宝主人的种种推测尤其精彩,富有传奇色彩。
繁荣的画中市井
竟然是部恐怖片
去年12月,由张颂文、白百合主演的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播出,让很多观众想起了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 (以下简称《清》卷),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国宝级文物。
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是绘画史上最著名的风俗画,汇集了人物、树石、动物、界画等画科的艺术成就。
以表面的视觉感受,似乎画作主题是表现北宋开封清明节期间发达的商贸、繁荣的街肆和兴旺的漕运等景象。
但如果我们能真正读懂画中的种种细节,那么将会产生意外惊人的发现:
张择端在用一个个连续不断的图像,揭示出徽宗朝大好风光背后的种种社会危机。
其实,元明的文人就早已提出《清》卷具有劝诫作用,有人认为该画的主题是“明盛忧危之志”,画中的种种情节令人“触于目而警于心”。
比如,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120个坊应该每个坊都设有一个望火楼观察火情。但《清》卷展示的街道绵延十里,没有一座望火楼。
唯一类似望火楼的高台建筑被改成了供食客休憩的凉亭,下面的两排营房变成了饭铺。
再往前,有个官衙模样建筑,门口横七竖八躺了八九个士兵,身边有两个文件箱,里面还有两个手持枷锁的捕头,全都躺着睡大觉、闲聊。
从这里可以看出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的恶果是懒惰和消极。
再往前走,汴河上停着许多很大的运粮漕船,似乎汴河上一片繁忙兴盛,其实隐藏着深刻的粮食危机。
这些船都没有官员在场、士兵押送,全是私家粮船,私粮入京会造成囤货居奇。而北宋太宗朝就立下规矩,朝廷必须掌控京畿要地的粮食,私船不得入内。
画中的高潮在拱桥上下,桥下一条大客船突发险情,桅杆将要撞上桥帮。
按常理,在离桥一定远的地方,官员应该安排人员值守,提醒纤夫提前停止拉纤、放下桅杆。
但这些岗职都没有了,埋头拉纤的纤夫一直把船拉到桥前还不知道。
幸亏桥上的人发现了喊停,一个机警的船工拿起长杆死死顶住桥帮,让船暂时过不去,使其他伙计有时间来放桅杆。
而桥上更是险象环生,桥上拥挤的人群,完全是两边占道经营造成的。桥两头还分别过来一文官、一武将,他们的随从彼此争吵,互不相让,乱成一团。
画家把当时的各种矛盾交织在桥上和桥下,揭示了北宋后期官员不作为所造成的尖锐社会矛盾。
画中触目惊心的细节还有很多,如城防、消防形同虚设、税收高昂、违建“侵街”严重、贫富差距大等等。
张择端的身世如何,他怎么敢去批评宋徽宗的统治?画中还有哪些秘密和玄机……
书中都做了详尽生动的解读。
中国文物众多,类型丰富,它们凝结着中国历史的智慧,反映着中国历史的厚度,展现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透过文物能够认识历史中国,能够感悟文明中国,同时也能够体会中国考古走过的峥嵘岁月。
《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精心挑选了商代绿松石象牙杯、宋代青铜器何尊、汉代“五星”织锦、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宋代《清明上河图》、明代金丝翼善冠等代表性文物,讲述国宝背后的曲折传奇、惊心动魄。
限于篇幅,上文提到的三件国宝的故事都做了大幅精简,很多精彩细节没有讲到。
书中图文并茂、语言朴实,集专业性和普及性为一体,有时间可以听听,会很有收获。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