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6 年,在山西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家,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赵树理。时光飞逝,转眼间赵树理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仪式 —— 百日抓周 。
1906 年,在山西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家,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赵树理。时光飞逝,转眼间赵树理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仪式 —— 百日抓周 。
这一天,家中格外热闹,爹娘满怀期待地在他面前摆满了十几样物品,其中,那块从邻居家借来的雪白 “大头洋” 被特意摆在最显眼、最容易触摸到的地方,在当时,这可是财富的象征,爹娘满心希望孩子日后能财运亨通,过上富足的生活。然而,小小的赵树理却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选择,他对近在咫尺的大洋视而不见,反而奋力张开两只小手,一手紧紧抓住一支笔,一手拿起那根赶驴的鞭子 。
父亲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望着破旧的家,无奈地长叹一口气说:“这孩子长大,本应‘金榜题名’,可惜错投在咱这寒门人家,只能做个‘驴背上的状元’了 。” 谁也没想到,父亲这句略带调侃与无奈的话语,竟仿佛预言了赵树理未来的人生轨迹。
自那以后,赵树理与毛驴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幼年的他,只要识得一些庄户人家的常用字,就迫不及待地坐在驴背上,如痴如醉地背唱本。春日,暖阳洒在大地上,他哼着家乡小调,赶着小毛驴穿梭在蜿蜒的山路上,去山地里送粪,归来时,扯着驴子的尾巴,那欢快的歌声和清脆的驴叫声,在山谷间回荡;秋天,丰收的季节,山间小道弥漫着谷子的幽香,他骑着毛驴,哼着民间小曲,手中的棍子有节奏地敲打着小驴屁股,“咚咚锵,咚咚锵”,那是属于他和小毛驴的独特旋律,敲到兴处,毛驴也兴奋得后蹄腾空,撒欢奔跑,一人一驴,构成了乡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多年后,当有人向赵树理谈及这个 “驴背上的状元” 的传说时,他虽表示从未听父母讲过此事,但却对这个故事赞赏有加,他笑着说:“虽然是胡编的,可是杜撰这个故事的人还真有点才,因为他抓住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我从小到大,确实赶过小毛驴 ,也确实和小毛驴交过要好的朋友 。”
7 岁那年,赵树理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学习机会,爷爷满怀期待地送他到本村私塾读书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这个贫苦的孩子 。在私塾里,他饱受同学的捉弄和老师的毒打 ,小小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在一次被老师严厉体罚后,他哭着跑回了家,坚决不再去私塾 ,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倔强与委屈 。无奈之下,家人只能尊重他的选择,赵树理的求学之路被迫中断 。
时光匆匆,四年后,爷爷去世,家中的氛围发生了一些变化 。11 岁的赵树理重新燃起了对知识的渴望,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再次踏入了校园 。这一次,他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借着微弱的晨光读书写字 。在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
1920 年,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赵树理考入了榼山完小 。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知识世界 ,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然而,好景不长,毕业后的他虽然顺利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 ,但由于没有背景和靠山 ,仅仅过了一段时间,就被无情地解雇了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赵树理和家人陷入了困境 。父亲看着日渐消沉的儿子,心急如焚 ,为了让他能继续读书,改变命运 ,父亲咬咬牙,向地主借了债 ,送他去长治读书 。
1925 年,赵树理以出色的成绩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 ,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师范学校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新文学 ,鲁迅、胡适等文学大家的作品,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他的精神世界 。他被新文学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深深吸引 ,一头扎进书海 ,如痴如醉地阅读着 。除了阅读,他还开始尝试创作新诗和小说 ,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融入到作品中 。尽管生活依旧艰苦,常常要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 ,但这些都无法阻挡他对文学的热爱 。他常常在昏暗的宿舍里,借着微弱的灯光,奋笔疾书 ,一写就是大半夜 。
在师范学校的日子里,赵树理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结识了许多进步的老师和同学 。他们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一起探讨文学艺术 ,共同追求着真理和进步 。然而,命运的考验再次降临 。1927 年,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 ,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中国 。学校里也受到了影响 ,赵树理因为思想进步,被怀疑是共产党 ,被迫中断学业 。他不得不逃离学校 ,躲进阳城、安泽一带的深山里 。在深山里,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时常食不果腹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一边躲避着敌人的追捕 ,一边继续创作 ,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
1925 年,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让赵树理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成功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 。这所学校,宛如一座知识的殿堂,为赵树理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新文学 ,鲁迅、胡适等文学大家的作品,仿佛一道道明亮的曙光,照亮了他原本局限的精神世界 。
在那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时代,新文学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新文学所倡导的民主、科学、自由等思想,与赵树理内心深处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不谋而合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这些作品,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无法自拔 。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位智慧的导师,引领着他思考社会、人生和人性的诸多问题 。
除了广泛阅读,赵树理还开始尝试创作新诗和小说 。他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作一个个生动的文字,融入到作品之中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尽管这些作品在当时可能还略显稚嫩,但却展现出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
在师范学校的日子里,赵树理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 。他和同学们一起组织文学社团,探讨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他还参加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这些活动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交流思想,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悟 ,共同追求着真理和进步 。
然而,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 。1927 年,赵树理因为思想进步,被迫中断了学业 。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校园,踏上了逃亡之路 。在阳城、安泽一带的深山里,赵树理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常常食不果腹,居无定所 ,还要时刻警惕敌人的追捕 。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也从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他在山洞里、在破旧的农舍中,继续创作 。没有纸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书写 ;没有灯光,他就借着月光和星光构思 。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文学的火焰 ,这团火焰,支撑着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
1937 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赵树理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的人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文字成为了有力的武器,为抗战宣传、为人民的觉醒,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
党组织委派赵树理在长治市壶关、平顺、武乡等地编辑报刊 。他深知,在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上,农民是抗战的重要力量 ,但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传统的新文学作品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 。于是,赵树理决心用自己所熟悉的民间艺术形式,如鼓词、快板、童谣、故事等,来发动人民抗日 ,揭露阎锡山反共反民主的阴谋 ,宣传抗日根据地的新事物 。
他的笔下,诞生了许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作品 。那些鼓词,以其明快的节奏、生动的语言,在乡村的集市、街头巷尾传唱 ,让普通百姓在娱乐中了解抗战形势,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快板作品,更是以简洁有力的表述,迅速传播着党的政策和抗日主张 ,成为了宣传抗战的 “急先锋” ;童谣则以天真活泼的形式,在孩子们中间口口相传 ,从小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
1943 年,是赵树理创作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他深入山西左权县 。当时,土改刚刚开始,地主妄图利用部分群众的愚昧和封建迷信思想阻挠土改 。赵树理在同驻地房东的一个到县里告状的亲戚拉家常时,得知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 :村民兵小队长岳冬至因为与智英祥自由恋爱,被几个坏人以 “搞腐化” 的罪名迫害 。赵树理到发案的村子做调查时发现,村里人包括受害者两家,都不同情两个年轻人的自由恋爱 。当时根据地刚刚颁布了《妨害婚姻治罪法》,赵树理认为青年人自由恋爱结婚应当得到支持和保护 。为了解决这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他以岳冬至为原型,创作出了小说《小二黑结婚》 。
这部小说以农村日常生活、家庭婚姻为题材,讲述了小二黑和小芹在党的领导下,冲破封建传统观念和落后习俗,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 。它一经问世,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太行山根据地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小说中,“二诸葛” 的迷信、“三仙姑” 的封建,以及金旺兄弟的恶霸行径,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小二黑和小芹的勇敢、坚定,则展现了新青年的风貌 。彭德怀为该书题词:“像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作品还不多见 。” 这不仅是对《小二黑结婚》的高度评价,更是对赵树理创作方向的肯定 。第一版就印了 2 万册,还被当地老百姓改编成很流行的秧歌剧到处演唱 ,一时间,“小二黑” 和 “小芹” 的名字家喻户晓 。
同年 11 月,赵树理又创作了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这部小说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民和地主围绕改选村政权和减租减息展开的尖锐复杂斗争 。主人公李有才带领小字辈,以板话为武器与地主作斗争,最终机智勇敢地夺取了胜利 。小说采用板话形式,有说有唱、夹叙夹议,生动活泼、脍炙人口 ,加之情节波澜起伏、格调风趣乐观,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解放日报》连载首日,配发了冯牧的评论《人民文艺的杰出成果 —— 推荐〈李有才板话〉》 。
连载结束后,《解放日报》又刊发了题为《论赵树理的创作》的文章,文章把赵树理和他的创作评价为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 。从此,“赵树理方向” 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倾向 ,其核心内容围绕革命文学要为群众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表现为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爱憎分明地反映解放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在艺术表达上运用群众口头语言,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好典型 ;作家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和长期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全心全意为工农大众服务 。
心系百姓建国后,赵树理的身影依然频繁穿梭于乡村的大街小巷 ,他的心,始终与农民紧紧相连 。1952 年春天,他提着那个陪伴他多年、沾满战火硝烟与岁月痕迹的土布包包,再次踏上了太行山区的土地 ,重返那片他深爱的热土 。
这一次,他来到了山西省平顺县川底村 。彼时,农业部金星奖章获得者郭玉恩,正根据地委指示,积极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 。赵树理一到村里,便迅速融入其中 。他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头戴旧毡帽,肩上扛着铁锹,手里捏着短烟袋,与普通农民毫无二致 。他笑着、说着,和老乡们一同下田劳作 ,那亲切的笑容、朴实的话语,瞬间拉近了他与村民们的距离 。很快,他就和全村男女老少打成了一片 ,大家都爱找他叙家常 。
哪家夫妻拌嘴、哪家兄弟打架,村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老赵来调解 。赵树理总是耐心倾听,用他那充满智慧和温暖的话语,化解矛盾,让家庭重归和睦 。他到群众家吃派饭时,也从不把自己当外人 ,不是帮忙添柴烧火,就是抱起孩子哄娃娃 ,那自然的模样,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中 。
晚上,村里召开群众大会,赵树理总是第一个到场 。他先把火炉点旺,让温暖弥漫整个屋子 ,然后给群众讲故事,或是踩着锣鼓点,激情洋溢地唱上党梆子 ,那高亢的唱腔、生动的表演,让村民们沉浸其中 ,一天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开会时,他和群众一起学习讨论党的指示,热烈地商量如何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宣传走集体化道路的好处 ,描绘着未来美好生活的蓝图 。
村里刚试办农业社时,面临着会计短缺的难题 。赵树理得知后,立刻动员已经完成扫盲的农民郭建庭挑起理财的担子 。郭建庭文化水平低,对记账和打算盘一窍不通 ,赵树理便花了好几个夜晚,手把手地教他 。遇到不会写的字,赵树理就一笔一划地写在纸上,让他照着写 ,那专注的神情、耐心的教导,如同一位辛勤的园丁,悉心培育着幼苗 。直到郭建庭熟练掌握了会计的本领,赵树理那颗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地 。
后来,赵树理离开了川底村 ,但他对这个村子的牵挂却从未停止 。他经常给郭建庭写信,详细打听社里的情况,询问郭建庭当会计还有什么困难 。有一次,郭建庭回信说平顺县买不到账本 ,赵树理得知后,立刻上街买了一套新账本,仔细包装好,给郭建庭寄去 。同时,他还在信中叮嘱郭建庭,以后需要什么就给他来信,不要不好意思 。川底村的干部和群众一提到赵树理,都异口同声地说:“老赵是俺社里人 。” 在他们心中,赵树理早已成为了村子的一份子,是他们最亲近的家人 。
1957 年深秋的一天,赵树理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 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 。在村口,他遇见了一位老人 。听闻社员们正在工地修水库,他顾不上旅途的疲惫,把行李寄放在老人家里,便匆匆直奔水库工地 。到了工地,他立刻加入到劳动的队伍中,和社员们一起抡镢头、挥铁锹、拉平车、抬石头 ,那有力的动作、挥洒的汗水,展现出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休息时,他又忙着拾柴烧水,把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开水送到乡亲们面前 ,和他们谈家常、问寒暖、讲故 事、谈时事 ,那关切的眼神、贴心的话语,让乡亲们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 。有时,社员们热情地请老赵唱上党梆子 ,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答应,认真地踩着锣鼓点,尽情地演唱 ,那投入的状态、精彩的表演,让社员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当有人轻飘飘地断言 “农民收入不低” 时,赵树理举起手腕亮出手表,一句 “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 的直白反驳,瞬间划破了脱离农村现实的空谈。
赵树理的这句话,藏着对农村经济最精准的 “生活计量”。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毛驴是家庭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承担着耕地、运输、拉磨等重活,一头毛驴的价值相当于普通农户大半年的收入。而当时一块普通手表的价格,足以抵得上五头毛驴的总价,这意味着对农民而言,手表是遥不可及的 “奢侈品”,甚至是几代人都难以企及的财富象征。赵树理没有用抽象的 “人均收入” 数据争辩,而是选择农民最熟悉的生产资料作为参照,这种 “接地气” 的表达,恰恰源于他对农村生活的深入骨髓的了解 —— 他深知农民的 “收入” 从来不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汗水浸透的粮食、磨破手掌的农具,是 “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的拮据。
从《小二黑结婚》到《李有才板话》,赵树理的作品始终聚焦农村的真实图景:农民的喜怒哀乐、土地的阴晴圆缺、乡村的权力结构与民生疾苦。他笔下的农民,不是被美化的 “田园牧歌” 符号,也不是被抽象的 “阶级标签”,而是有血有肉、为了生计奔波的普通人。当外界用 “想当然” 的视角美化农村经济时,赵树理的愤怒与较真,本质上是对农民尊严的捍卫 —— 他不允许任何人用轻飘飘的评价,消解农民在土地上付出的艰辛。正如他在创作中始终坚持的 “写农民能看懂的文字,说农民能听懂的道理”,这句关于手表与毛驴的对比,正是用农民的语言体系,讲清了农民的真实处境。
影响深远赵树理的文学成就,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他开创的 “山药蛋派”,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药蛋派” 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中期,又被称为 “赵树理派”“山西派” 或 “火花派” 。这个流派的小说主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其成员大多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着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路线与方针,践行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赵树理作为 “山药蛋派” 的领军人物,他的创作风格对流派内的其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烽、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成员,与赵树理一起,共同构建了 “山药蛋派” 独特的文学世界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山西乡音土调,生动地描绘了山西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农民的生活状态 。
在创作中,赵树理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体 。他摒弃了 “文坛文学” 的精英姿态,将评书体小说与民间曲艺熔于一炉 。在《小二黑结婚》中,他以评书的叙事方式展开故事,情节紧凑,环环相扣,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故事世界中 。这种独特的文体,既符合农民的阅读习惯,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他还在《李有才板话》中创造出 “板话” 这种融合快板书与叙事的独特文体 。书中的快板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物表达情感、揭示社会现实的有力工具 。李有才用快板揭露地主的恶行,表达农民的心声,快板的节奏和韵律,使作品更具节奏感和表现力 。
赵树理对语言的运用,堪称一绝 。他深入挖掘山西地区的方言土语,将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汇融入作品中 。在他的笔下,“圪溜弯弯话” 不再是简单的方言,而是升华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语言 。在描写人物时,他常常使用生动形象的方言词汇,寥寥数语,就能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比如,他描写一个人走路不稳,会说 “他走起来七高八低,像是踩在棉花上” ,这种形象的表述,既富有地方特色,又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状态 。他还善于运用民间俗语、歇后语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泥菩萨过河 —— 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 —— 一窍不通” 等歇后语的运用,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还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