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25日,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队紧扣“自然启迪智慧,红色浸润心灵,安全守护成长”为主线,在云南小凉山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支教活动。
青春三下乡|“滇鲁情深,‘翼’同前行”——草木识自然,红韵传薪火
7月25日,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队紧扣“自然启迪智慧,红色浸润心灵,安全守护成长”为主线,在云南小凉山学校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支教活动。
自然课堂:从认知到思考
“同学们,我们吃的萝卜是根,土豆是茎,那西兰花呢?” “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的创新课堂在孩子们的好奇声中展开。团队独创的"五感教学法"正在这所乡村小学绽放异彩。实践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发出“看、摸、闻、听、想”五维教学体系。在“拟人化器官认知”环节,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化身“营养运输兵”(茎)、“阳光加工厂”(叶),在游戏中掌握植物器官功能。当观察到蒲公英叶片时,孩子们惊叹:“原来它每天都在为我们制造氧气!”
最具特色的是“花朵解剖实验室”。孩子们运用实践团特制的放大镜工具包,亲手解剖玫瑰花,观察雄蕊花粉和雌蕊柱头。这种沉浸式观察让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生动可感。课程延伸至户外,实践团带领孩子们建立“校园植物观察站”,通过定期记录植物生长,培养科学观察能力。
图为学生在自然科学课程中的展示。姜李吉 李加爽 供图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科学思维。”课程负责人展新蕊介绍。这套融合游戏化教学、实物观察、长期追踪的创新课程体系,已形成标准化教案,是实践团用生动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探索自然种子的成功实践。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设计和循序渐进的科学引导,不仅让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更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为乡村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红色教育:从历史到现实
“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的滋养,我们的成长更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养分呢?”“知道是谁带领我们过上好日子吗?”在“党团史青春行”主题宣讲中,实践队员通过新旧照片对比、家乡变化讲述,生动展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南湖红船到遵义会议,从天安门宣告到改革开放,再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队员们用鲜活事例诠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内涵。
图为学生们认真聆听党团史知识宣讲。姜李吉 李加爽 供图
“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在重温少先队誓词环节,孩子们庄严宣誓,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在教室回荡。宣讲特别设置了“身边榜样”故事会,通过讲述普通人的奉献故事,让孩子们明白:认真读书、帮助同学、孝敬长辈,都是爱党爱国的具体体现。
这场别开生面的宣讲活动,通过“照片对比+故事讲述+互动体验”的方式,让红色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正如五年级学生晨晨在心得中写道:“原来红色基因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等着我们去发现、去传承。”
图为学生重温少先队誓词。姜李吉 李加爽 供图
安全护航:从意识到行动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实践团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每日总结复盘会强调安全事项,课间专人看护,放学确认每位学生安全离校到家。针对山区特点,队员们定期检查教学设施,规划应急路线,严格把关饮食卫生。“安全就像植物的根系,虽然看不见,但最重要。”队员们用形象的比喻,将安全意识深植孩子们心中。
图为实践团开展实践安全会议。姜李吉 李加爽 供图
此次支教活动,实践团通过“自然科学+红色教育+安全教育”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为乡村孩子们打开了认知世界的窗口。正如带队老师所说:“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家国情怀和安全意识,这才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真谛。”
(通讯员 徐影)
来源:童翼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