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6年出生的程婉婉,是文昌市人民法院少年审判战线上的“燃灯者”。作为五级法官助理,她以“法理为基,柔情为翼”,用心、用情处理着每一个复杂而敏感的案件,积极投身未成年人普法工作,护航青春之梦,做实司法为“苗”,维护公平正义。
共赴这场属于青春的接力!
程婉婉
照亮青春成长路的“燃灯者”
1996年出生的程婉婉,是文昌市人民法院少年审判战线上的“燃灯者”。作为五级法官助理,她以“法理为基,柔情为翼”,用心、用情处理着每一个复杂而敏感的案件,积极投身未成年人普法工作,护航青春之梦,做实司法为“苗”,维护公平正义。
在民事案件中,她书写公平正义,面对校园暴力案件,她果断向失职家长发出《家庭教育令》,用法律硬核守护未成年人权益。在抚养费纠纷中,她主动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学习海南方言,配合法官深入实地调查、上门走访,以“背对背”调解化干戈,更在涉外家事案中创下7天“云端”调解新纪录。在普法宣传的“第二战场”,她又是创意无限的“法治园丁”——参与制作普法短视频、参与策划“情景剧+模拟法庭”沉浸式课堂、带领学生“零距离”观摩庭审。16场校园宣讲、32篇公众号推文……她将“枯燥法条”变成“青春剧本”,让法治信仰如蒲公英般播撒在椰乡大地。
2024年,程婉婉获评最高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用行动诠释:青春最美的模样,是让法治之光照亮每一颗少年的心。
张世全
扎根一线的航天“硬核卫士”
1990年出生的张世全,是蓝星(海南)航天化工有限公司设备战线的“定海神针”,作为设备管理部副部长,11年深耕一线,他以“螺丝钉”精神扛起特品保供重任。33次任务零失误的背后,是日均万步巡检的坚持,是高温高湿中创制的“分级管理+全员参与”设备运维模式,更是他自编“五懂五能五会”手册、搭建信息化系统的硬核创新。
面对设备突发故障,他敢啃“硬骨头”,在某次正值重要保供的关键时期,承担着核心生产任务的单台运行设备突发故障,且无备用设备可供切换,他从技术资料着手,反复推敲制定了自主更换的操作方案,在一周内,完成了自主更换,使装置顺利运行,圆满完成特品保供任务。
面对紧急情况,他选择做“逆行者”,当台风“摩羯”裹挟暴雨逼近,特品保供的“军令状”却刻不容缓,他带队连夜排查:逐一测试危化品储罐阀门、用沙袋封堵厂房“咽喉孔洞”、转移百余斤户外设备、为检修人员搭建临时安置点,筑起一道“钢铁防线”;而灾后复产更是一场“极限拉锯”,他除了布置当天任务,监督各作业点安全措施有效落实,还要测试300余台设备性能,连续30天“钉”在车间,才把厂区从废墟中“抢”回生产线。
张世全以“舍小家”的奉献,筑牢航天保供的安全防线,用行动证明:新时代航天青年的担当,是设备轰鸣中的坚守,更是关键时刻顶得上、靠得住的热血与赤诚。
吴淑任
用青春写担当的基层“多面手”
1991年出生的吴淑任,是海南文昌东路镇的“全能战士”——他是田间地头的“厕所革命”推手,是耕地红线上的“粮田守护者”,是台风天里逆风而行的“生命摆渡人”,更是群众口中“比亲人还亲”的贴心人。从大学毕业投身基层网格员岗位,到2014年应征入伍淬炼成“优秀士兵”,再到退伍后扎根乡镇扛起武装、团务、防疫、防溺水等“千斤担”,他总说:“基层的事,桩桩件件连着百姓的心跳。”
台风“摩羯”中的生死竞速:2024年9月,超强台风来袭,他化身“铁人”连轴转——顶着16级狂风排查隐患,背起瘫痪老人蹚过齐腰积水转移,带领干部群众48小时内抢通27个村民小组“生命通道”,13天让全镇恢复供水、20天点亮万家灯火。灾后,他婉拒群众送来的礼品,只留下一句:“这是党员的‘分内事’。”
青春担当在泥土中闪光:从网格员到武装干事,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白天扛锹下田整治非粮化土地,夜晚挑灯整理退役军人档案;防溺水巡查时救起落水孩童,武装征兵季又变身热血“宣传员”。他手机24小时为群众开机,微信置顶的是“独居老人求助群”,却把自家孩子生病住院的消息设为“免打扰”。
吴淑任务,这位扎根海南乡镇12年的青年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初心,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一专多能、一心为民”的青春答卷。群众说:“有吴干事在,心里就踏实!”而他总摆摆手:“我不过是把根,扎在了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
有人扎根普法一线“种希望”
有人坚守保供一线“稳后方”
有人活跃基层一线“保民生”
……
青年们用行动证明:
青春没有天花板,
敢拼就能闪闪发光!
文昌团团喊话:
青春就要这么“燃”!
快来和团团一起:
为这些“宝藏青年”点赞吧!
END
“返家乡”实践记
以青春为笔,
蘸满椰风海韵的墨香。
把热血融入家乡的脉搏,
是这个夏天最滚烫的约定。
团文昌市委的“返家乡”舞台上,
一群年轻身影正拔节生长。
他们带着校园的朝气走进基层,
把课本里的知识酿成服务家乡的甜。
快与文昌团团一同聆听——
这些文昌学子与家乡双向奔赴的故事。
01
共青团潭牛镇委员会
庄心怡
在潭牛镇政府的实习的这个月,让我对“返乡”二字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在办事窗口,我学会了要面带微笑,用耐心与细心面对群众;为爱心托管站拍摄宣传视频,我用镜头捕捉孩子们的笑脸,让这份温暖被更多人看见;带领小朋友们拍摄文昌鸡宣传片,更让我懂得家乡的特色,需要青年一代去传播。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了基层工作的意义——它藏在群众们舒展的眉头里,也藏在一句句朴实的“谢谢”中。
“躬身实践”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脚踏实地走进群众、服务家乡。如今我愈发坚定,青年学子应回到家乡,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才能在这片热土上种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02
共青团蓬莱镇委员会
王茜
这些天的托管站经历,充满了孩子们喧闹却无比鲜活的能量。他们虽有些“皮”,却个个天真可爱,一声声“老师老师” 和无穷无尽的“为什么”常常将我包围,看到他们发光的眼睛,我总会想起八九年前同样坐在教室的自己,当年那句“长大后要成为支教老师”的梦想种子,如今竟奇妙地发了芽,悄然圆了我的教师梦。希望孩子们能透过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学到新的知识,也希望能激励他们勇敢追梦,相信努力的力量。
03
文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在文昌市资规局地矿室实习,让我对“返家乡”有了更深的理解。跟着前辈同事们核查矿区、参与地质灾害排查,才懂得守护家乡每一寸土地,都藏着专业与责任。从最初面对工作时的无从下手,到后来能协助整理数据,课本里的知识落地生根,化作了实实在在参与家乡建设的力量。这段经历让我明白:青春不仅要向外探索,更要扎根故土。原来,守护家乡,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成长。
04
文昌市审计局
潘颖
在审计局一个月的实习中,我系统学习了海南省审计项目材料归档规定,熟练掌握了审计档案整理流程,并参与了多个项目的档案整理工作。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审计工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也让我清醒认识到自己在审计专业知识上的短板。未来,我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持续提升专业素养。感谢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指导与热心帮助,让我对审计工作有了直观且深入的认识,更增强了我服务家乡、回馈社会的责任感。
青春的笔触仍在续写,
椰林深处的故事还在生长。
这群文昌青年用脚步丈量故土,
以热忱回应乡音,
在 “返家乡” 的征途上,
他们与家乡的双向奔赴,永远在路上。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