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时代,我们为何仍需要知识分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2 18:14 2

摘要:在众声喧哗的当下,当流量成为衡量影响力的尺度,当“网红”占据公共话语的中心,知识分子的声音是否已然沉寂?他们的精神坐标又该置于何处?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许纪霖教授力作《狐狸与刺猬:中国知识分子十论》正以此为叩问,重返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深处,为这个时代的

在众声喧哗的当下,当流量成为衡量影响力的尺度,当“网红”占据公共话语的中心,知识分子的声音是否已然沉寂?他们的精神坐标又该置于何处?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许纪霖教授力作《狐狸与刺猬:中国知识分子十论》正以此为叩问,重返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深处,为这个时代的知识人提供一份深沉而温热的精神地图。

本书初版于2003年,曾荣获首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被誉为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经典之作。时隔20余年,作者许纪霖在保留原书精神气质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全面更新与重构,更换六成篇目,以“十论”之体例,系统梳理自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与精神图谱,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亦是对现实的回应。

“狐狸有多知,刺猬有一知。”书名取义于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的著名比喻。刺猬型学者执着于一以贯之的体系,而狐狸型思想家则广涉多方、触类旁通。许纪霖自述其学术风格“以刺猬为体,以狐狸为用”——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于公共空间广纳博引。这一自我定位,恰是本书思想张力的内在源泉:它既是一部严谨的思想史研究,亦是一次面向公众的知识人自省。

全书以“知识分子死亡了吗?”开篇,直面当代知识群体的生存困境。从晚清士大夫的家国忧思,到五四启蒙者的呐喊;从共和国初期的理想燃烧,到市场经济浪潮中的身份迷思;再到新媒体时代的话语边缘化,许纪霖以思想史家的深邃笔触,勾勒出六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他们或如鲁迅般,在虚无中坚守“韧性战斗”的责任伦理;或如王元化,在风雨如晦中秉持“不降志、不辱身”的士人风骨;或如史铁生,在荒谬命运中践行“过程论理想主义”,于苦难中重寻生命意义。

这些个案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致敬,更是对一种价值传统的守护。在价值多元、信念飘摇的今天,许纪霖并未陷入悲情怀旧,而是提出“降维启蒙”的现实路径。他指出,传统的启蒙姿态往往居高临下,预设了“先知”与“后知”的等级关系,而在一个平等化、碎片化的传播时代,真正的思想对话必须建立在“分享”而非“教导”的基础上。唯有放下知识的骄傲与道德的优越感,走进青年一代的生活经验与话语体系,思想才可能真正落地生根。

《狐狸与刺猬:中国知识分子十论》,许纪霖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书中专章探讨“帝都与魔都”的城市知识分子差异,揭示北京与上海在文化气质、权力结构与知识生态上的分野;亦深入分析新媒体迭代对公共领域的重塑,指出知识分子式微的背后,是知识垄断的终结与表达方式的革命。在这一背景下,大学是否仍能守护思想的独立?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在体制内外保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的平衡?这些问题,许纪霖并未给出简单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展开持续的思考。

尤为可贵的是,本书虽具学术深度,却始终面向公众写作。许纪霖以清晰的逻辑、克制的文风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将复杂的思想议题转化为可感可思的文本。他不回避知识分子的局限与困境,亦不轻言放弃其社会责任。在他看来,启蒙并未终结,而是以新的形态延续——它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对话;不再是宏大的布道,而是具体的分享;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启蒙,而是“跌到尘埃里”的共情。

此次再版,新增主标题“狐狸与刺猬”,不仅点明作者的学术自觉,也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知识人格:在专业精深与公共关怀之间,在思想坚守与时代对话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与平衡。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哪怕所有的篇目都被置换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原书中洋溢的知识分子精神气质。”

在一个文化快餐化、思想平面化的时代,《狐狸与刺猬:中国知识分子十论》的出版,恰如一束沉静的光,照亮了喧嚣背后的沉思。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思想,不在于追逐流量,而在于守护价值;不在于占据中心,而在于提供另一种可能。当“后浪”奔涌向前,前浪的意义,或许正在于为他们标出精神的坐标,提供不同的参照。

许纪霖教授以30余年的学术积淀,完成了一次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情凝视。这本书,不仅属于研究者,更属于每一个在时代洪流中追问意义、寻求安顿的现代人。

来源:南瓜爱美剧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