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想要降血糖,牢记吃饭“2要7不要”,血糖稳如泰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2 17:58 2

摘要:血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像个隐形炸弹,埋在太多人身体里。查出来时,很多人还一脸懵,觉得自己吃得也不多,怎么就“糖”了?问题就出在这顿顿吃饭上。不是你吃多了,而是你吃错了。

血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像个隐形炸弹,埋在太多人身体里。查出来时,很多人还一脸懵,觉得自己吃得也不多,怎么就“糖”了?问题就出在这顿顿吃饭上。不是你吃多了,而是你吃错了。

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身体对胰岛素反应变差,就像钥匙打不开锁)是2型糖尿病的前奏,而吃饭的方式、顺序、速度、搭配,正是影响胰岛素敏感度的关键变量。

张文宏教授曾明确提到,管住嘴,不是简单少吃,而是吃对。尤其是对血糖高的人,吃饭要记住“2要7不要”,这不是口号,是救命的细节。

“2要”:吃饭两件事,必须做到

第一要:吃饭顺序要调整。先吃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听起来像个仪式感,但其实是科学。某年《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这种“蔬-肉-饭”的顺序,可以显著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因为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就像扫地机器人,能减缓糖分吸收)会先在肠道“铺垫一层缓冲带”,让后面的糖吸收慢一点。不只是降血糖,对控制体重也有效。

第二要:吃饭速度要放慢。很多糖友,饭一上桌,三两下就扒完,像赶高铁一样。但美国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吃饭时间少于15分钟的人,餐后血糖更容易飙升。

因为快速进食会加剧胰岛素分泌负担,身体还没反应过来,糖已经“倾巢而出”。建议每餐用时20分钟以上,细嚼慢咽,是对胰岛的尊重。

“7不要”:这七个饮食习惯,正在悄悄拖你下水

第一个不要:不要空腹吃水果。很多人以为水果是健康的,其实在错误时间吃,血糖升得飞快。尤其像葡萄、香蕉、荔枝这种高GI水果,空腹吃就像往血里灌糖水。正确做法是:餐后1小时吃点水果,搭配坚果或酸奶,能缓冲血糖波动。

第二个不要:不要把粥当主食。尤其是白米粥,喝一碗,血糖上天。因为它几乎没有纤维,升糖指数(食物让血糖升高的速度)极高。糖友早餐喝白粥,就像给血糖踩油门。可以换成粗粮粥,加点燕麦、红豆、糙米,血糖波动更稳。

第三个不要:不要边吃边刷手机。这个习惯现在太普遍了,但它的后果是,你的大脑注意力被分走,吃进去多少、吃得多快、饱没饱,全都感知不到。研究发现,这类“无意识进食”与超量摄入直接相关。血糖就像过山车,吃着吃着就超标了。

第四个不要:不要用果汁代水。哪怕是鲜榨的,糖分也是实打实的。因为果汁打碎了纤维,等于直接把糖倒进胃里。尤其是早餐喝果汁,空腹吸收率极高,血糖反应更猛。要喝,就吃整个水果,而且别忘了前面说的——餐后吃。

第五个不要:不要迷信无糖食品。现在“无糖饼干”“无糖豆奶”满天飞,但无糖≠无碳水。有些无糖食品照样含有大量精制淀粉(升糖速度极快的碳水化合物),吃多了照样升血糖。真正安全的,是天然原味的食物,而不是加工品。

第六个不要:不要单吃主食不配菜。有些人为了省事,来碗面、馒头就对付过去,但这样吃,血糖没任何“刹车机制”。必须搭配蛋白质,比如鸡蛋、豆腐、鱼,搭配蔬菜,比如绿叶菜或蘑菇类。这样才能让碳水的吸收慢下来,血糖不飙。

第七个不要:不要晚饭吃太晚。晚上胰岛素敏感度本来就低,再加上夜间活动少,晚饭太晚,糖就容易堆在血里过夜。研究显示,晚饭时间晚于20点的人,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高于早吃人群。建议晚饭时间定在18点到19点之间,给身体足够时间消化。

你不是不努力,只是吃饭这件事被忽略太久了

有人说,自己也在控制饮食,明明饭吃得少了,血糖却还是高。问题就出在“控制”的方向不对。不是少吃就行,而是吃得讲究。血糖是一个精密的系统,受食物种类、时间、搭配、情绪、睡眠多重因素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的指标)就像一份成绩单,不是单靠某一顿饭就能改变的。它反映的是你每天、每顿饭,点点滴滴的选择。你吃的每一口饭,都是在为你的血管、眼睛、肾脏投票。

生活里那些“看不见”的糖,也在悄悄捣乱。我们总以为糖就是白砂糖,其实真正要命的是“隐形糖”。调料包、酱汁、饮料、加工肉类,都可能含糖。一个小小的番茄酱包,糖含量可能比你一碗饭还高。你以为自己没吃甜的,其实糖早就绕过你的嘴巴,钻进了血液。

高胰岛素血症(身体因胰岛素抵抗而过度分泌胰岛素)正是糖尿病的前奏。它不会立刻让你难受,但会在几年内悄悄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心脑血管风险。别只盯着血糖仪上的数字,也要警惕背后身体的应激反应。

吃饭不是任务,是一场身体与时间的对话。降血糖这件事,不是靠药,更不靠忍,而是靠你与食物的关系。你对它越尊重,它对你越温柔。每一顿饭,都是一次调血糖的机会。只要每次吃饭,记住“2要7不要”,你的血糖,就不会轻易翻车。

别等血糖高了,才去回忆自己哪顿吃错了。养成好习惯,是为了不给未来埋雷。你现在认真对待吃饭,未来身体才不会辜负你。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文宏.糖尿病饮食管理的关键控制点[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8):593-598.
[2]王晓燕.不同进食顺序对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5):401-405.
[3]李志刚.饮食速度与餐后血糖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营养,2020,28(6):38-41.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