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街头巷尾,摩托车穿梭不息。对于众多骑手而言,后轮两侧的货架已是习以为常的设计——它既便于载物,也方便载人。可能你有所不知,这样的一个设计发明,其实出自重庆人蒋富强之手。
街头巷尾,摩托车穿梭不息。对于众多骑手而言,后轮两侧的货架已是习以为常的设计——它既便于载物,也方便载人。可能你有所不知,这样的一个设计发明,其实出自重庆人蒋富强之手。
蒋富强。
现年46岁的他来自九龙坡区,如今是一家互联网科技企业的CEO,更是一位拥有超200项专利的“发明大王”。
“异想天开,干就行了!”正如他微信签名所言,凭借敢想敢做的钻研精神,让他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实现自我价值。
从小便是发明家
7月31日,上游新闻记者来到重庆市南岸区数字内容·渝产业园的重庆菜鸽途讯科技有限公司,见到了蒋富强。此时,他刚和员工们开完短会。作为企业的总经理,他笑着告诉记者,会议总是贯穿着头脑风暴,“有时候一个精妙的点子,就能促成一次创新。”
蒋富强与员工们进行“头脑风暴”。
而“创新”二字,也正是蒋富强的人生信条,始终贯穿着他的发明之路。
“我小时候就喜欢搞发明。”蒋富强回忆,在他10岁时,就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小作品。
那时,全国正深入开展学习赖宁活动。平时喜欢做手工的蒋富强,在了解到赖宁喜欢发明创造后,便决定采用相同的方式,向救火小英雄致敬。
“以前用钢笔,每次都要吸墨水,时常把手弄脏,也不大方便。”为此,蒋富强制作了一种简易的“墨囊”,用来替代常规钢笔的笔管。“就和现在的一些钢笔一样,替换墨囊就行。”
除了墨囊钢笔,只要把脚踩上去就自动套好鞋套的“自动鞋套机”、拧一下就会语音播报药品名称的“会说话的瓶盖”,都是在他十来岁时搞的小发明。而这些发明,不仅锤炼了蒋富强善观察、爱动脑、勤动手的特质,也让不断创新的种子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一个货架换来第一桶金
1997年,高中还未毕业,蒋富强便去到了市内一家摩托车主机厂工作。几年时间,他做过库房管理、采购等工作,但对于千篇一律的工作内容,他直言有些厌倦。
“还是搞发明有意思!”2001年,逐渐掌握摩托车制造技术后,22岁的蒋富强开始将目光聚焦于摩托车使用的痛点上。他想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提高载货能力。
蒋富强发现,一些摩托车驾驶员会在后座上堆放货物,有时候堆得太高,会导致重心不稳,容易发生事故。为此,他构思了一种摩托车货架,载货时放下货架既能装货,还可以让后排乘客当脚蹬,驾驶员骑乘也更加安全。
有了想法,立即行动。他找来摩托车主机厂搞技术的朋友,画图、试制、为不同车型进行适配,用了半年的时间,最终拿到了“摩托车多功能侧货架”的实用新型专利。
蒋富强的“摩托车多功能侧货架”的实用新型专利,如今已经成为众多摩托车的标配。
2002年,首届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在重庆举办。蒋富强带着自己的摩托车多功能侧货架来到展会,当场便受到一家客户的垂青。
“198元/套,对方现场定了200套。”蒋富强回忆道,这200套货架发完后,仅仅过了两三个月,订单便蜂拥而至。有人更是开价20万元想要购买他的专利。
“这个市场非常大,转让并不划算。”当时的蒋富强便已经意识到,如果通过专利许可的方式,授权相关配件厂使用,每件只收取10多元的专利使用费就能收益就不少。
事实证明了蒋富强的判断。这种货架后来成为了“爆款”,是众多款式摩托车的标配,在最初实施专利许可的三年里,为他带来了数百万元的收益,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爆改”摩托车
收获了第一桶金后,蒋富强于2003年辞职,踏上了创业之路。他组建了一支由工程师构成的发明团队,创办了一家专注于发明的公司,全身心投入到摩托车创新工作之中。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车主们都很担心摩托车被盗的问题。”蒋富强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从“源头”入手,而这个“源头”,就是摩托车的发动机。
凭借多年的从业经验,蒋富强决定从发动机的进气道入手。只要在进气道设置一个锁体,隐藏于发动机内部,在未开锁的情况下他人将难以对锁体进行破坏,从而起到防盗作用。
与此前发明的货架相比,这次的构想有着不小的难度——如何保证锁具不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如何让锁具能够适应不同的工况?如何让不同型号的发动机都能适配?
面对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问题,蒋富强带领团队逐个攻关,测试不同材料、去温州定制锁具,最终于2004年10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除了正常开锁外,就只能是更换发动机,这对于小偷而言得不偿失。”
蒋富强及其团队获得的一部分专利证书。
“如今在摩托车上,自动换挡早已成为了‘标配’,而要说最早的摩托车自动换挡装置,也是我发明的。”说完发动机锁,蒋富强又讲起了自己另一个发明专利,即在2004年研发、2006年2月获得的“摩托车自动换挡操作装置”实用新型专利,它改变了传统摩托车需要“手脚配合”才能顺利换挡的操作方式,让摩托车像驾驶自动挡汽车一样方便。
十余年间,蒋富强及其团队完成了258项专利,他本人也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发明大王”。
进军互联网
时间来到2018年,已近不惑之年、坐拥众多专利的蒋富强并没有选择“躺平”,而是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进行第二次创业。
“一次自驾旅行,让我有了新的思路。”当时,他和朋友们各自驾驶汽车赶往目的地,每个人只能使用自己的手机地图导航APP,如果有人把终点定位选错了,中途如果不打电话发信息确认,可能到了目的地才会发现有人掉队。
“为何不开发一个APP,大家可以加入同一个小组,组队导航去目的地,还具备实时语音功能?”有了想法之后,蒋富强立即行动,创办了重庆菜鸽途讯科技有限公司,向互联网领域进军。
由于对软件开发一窍不通,他招募了一支软件开发团队,历时两年多,最终完成了APP的开发。通过该APP,出行团队的队长可以通过发起组队的方式,让相关组员加入其中,大家共享操作。
经过前期推广测试,蒋富强发现该APP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更加细分的市场:摩旅出行。
“以前大家靠着对讲机联络,而APP的快捷组队和实时通话,让大家在骑行过程中更加便于掌握彼此的信息。”
“真的不得不说是‘缘分’。”蒋富强笑言,哪怕是转行去互联网,也依旧在和摩托车打交道。
让摩托车更智能
到了2021年,伴随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蒋富强的公司也顺势推出了适合摩托车出行的“咕咕行”智慧骑行服务APP,并开启了一场摩托车领域的智能化变革。
咕咕行APP的组队出行模式。
“中大排量摩托车的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他认为,跟传统摩托车相比,智能网联摩托车最根本需求是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为此,公司成立子公司“途音智联”,研发终端设备“T-BOX”、智能仪表盘、行车记录仪等摩托车智能化硬件,并提供两轮智能车联网一站式解决方案,为摩托车用户提供智慧骑行服务的软硬件结合的信息技术服务——通过“咕咕行”APP进行快捷组队、位置共享、日常社交、保险维保等功能之余,还能得到更多安全保障。
主动道路救援应急响应平台。
“对于安装了智能化硬件的摩托车,如果发生突发状况,我们的主动道路救援应急响应平台接线员便会打去电话。”蒋富强一边说,一边将公司内摆放的一台演示摩托车倾倒。没过几秒,与智能化硬件绑定的手机便接到了接线员的电话,询问是否遇到了紧急情况。
来到接线员所在工位,通过大屏幕展示的信息,记者发现这套解决方案已经完成了全国各地28万余次的救援与守护,这个数字的背后,更是30多万“咕咕行”APP用户的青睐。
开展主动道路救援。
“哪怕是边境线、偏远山区、戈壁荒漠,遭遇摔车的骑手,也能通过我们的服务得到救助。”蒋富强表示,通过这套方案,摩托车用户骑行体验感更加智能化,车企也能够通过数据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规范产业发展、赋能智慧城市建设。
如今,作为国内少数能提供摩托车全链条智能服务解决方案的企业负责人,蒋富强依旧带领着团队努力推动着摩托车智能化发展。“汽车已经有了辅助驾驶功能,我们也计划在摩托车领域推动相关功能的研发。”
此时,蒋富强的目光如炬,仿佛看见了10岁时发明墨囊钢笔的自己,以及22岁靠着发明改变人生的自己。
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王梓涵 徐长新
来源:上游新闻